含“賦”的成語(30個)
本文整理了賦食行水、千金買賦、騷情賦骨等含“賦”的成語30個,其中“賦”開頭的成語1個,“賦”結尾的成語19個,“賦”在中間的成語10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賦”開頭的成語【第1句】:賦食行水[fù shí xíng shuǐ]
【解釋】賦:給與;行:奉,酌酒或水敬奉客人。送飯送水。
【出處】《資治通鑒·梁紀》:“或親為眾僧賦食行水,世頗以為失宰相禮。”
“賦”結尾的成語【第1句】:千金買賦[qiān jīn mǎi fù]
【解釋】花一千金買一篇散文。指文章值錢。
【出處】漢·司馬相如《長門賦》序:“孝武皇帝、陳皇后,時得幸,頗妒,別在長門宮,愁悶悲思。聞蜀郡成都司馬相如,天下工為文,奉黃金百斤……”
【示例】千金買賦的故事讓人回味無窮。
【第2句】:悉帥敝賦[xī shuài bì fù]
【解釋】指傾全國的軍事力量。古代按田賦出兵車、甲士,故稱兵為“賦”。敝,謙詞,指不精良。
【出處】《國語·魯語下》:“我先君襄公不敢寧處,使叔孫豹悉帥敝賦,踦跂畢行。”
【第3句】:琴歌酒賦[qín gē jiǔ fù]
【解釋】彈琴、唱歌、飲酒、賦詩。舊皆逸人、高士之事。
【出處】宋·韓元吉《武夷精舍記》:“讀書肄業,琴歌酒賦,莫不在是。”
【第4句】:悉索薄賦[xī suǒ bó fù]
【解釋】指傾全國的軍事力量。古代按田賦出兵車、甲士,故稱兵為“賦”。薄,謙詞,指不精良。
【出處】《淮南子·要略》:“武王繼文王之業,用太公之謀,悉索薄賦,躬擐甲胄,以伐無道而討不義。”
【第5句】:能詩會賦[néng shī huì fù]
【解釋】賦:古文體。指善于寫詩作賦。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3回:“況家中現有幾個能詩會賦的姊妹們,何不命他們進去居住。”
【第6句】:升高能賦[shēng gāo néng fù]
【解釋】賦:寫作。登得高,看得遠,能夠描繪形狀,鋪陳事勢。指國家的有用人才。
【出處】《詩經·鄘風·定之方中》:“終然允臧。”毛亨傳:“升高能賦,師旅能誓,……,君子能此九者,可謂有德音,可以為大夫。”
【第7句】:登高必賦[dēng gāo bì fù]
【解釋】古代指大夫必須具備的九種才能之一。指登高見廣,能賦詩述其感受。
【出處】西漢·韓嬰《韓詩外傳》第七卷:“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賦,小子愿者何?’”
【示例】御軍三十余年,手不舍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 ——晉·王沈《魏書》
【第8句】:橫征暴賦[hèng zhēng bào fù]
【解釋】濫征捐稅,強行搜刮民財。
【出處】唐·元稹《彈奏劍南東川節度使狀》:“固合撫綏黎庶,上副天心,蠲減征徭,內榮鄉里。而乃橫征暴賦,不奉典常,擅破人家,自豐私室。”
【第9句】:登高能賦[dēng gāo néng fù]
【解釋】賦:寫作。登得高,看得遠,能夠描繪形狀,鋪陳事勢。指國家的有用人才。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不歌而誦謂之賦,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
【示例】古者登高能賦,山川能祭,師旅能誓。 ——《隋書·經籍志》
【第10句】:悉索敝賦[xī suǒ bì fù]
【解釋】悉:全部;索:盡;敝:謙辭,謂不精良。指盡全國所有的兵力。也指拿出所有的一切來供應。
【出處】《左傳·襄公八年》:“蔡人不從,敝邑之人不敢寧處,悉索敝賦,以討于蔡,獲司馬燮,獻于邢丘。”
【示例】今幸少閑,悉索敝賦,愿從諸君之后,左右衛君,以誅衛之不當立者!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四回
【第11句】:輕傜薄賦[qīng yāo báo fù]
【解釋】減輕徭役,降低賦稅。同“輕繇薄賦”。
【第12句】:頭會箕賦[tóu kuài jī fù]
【解釋】按人數征稅,用畚箕裝取所征的谷物。指賦稅苛刻繁重。同“頭會箕斂”。
【出處】《淮南子·氾論訓》:“頭會箕賦,輸于少府。”高誘注:“頭會,隨民口數,人責其稅;箕賦,似箕然斂民財,多取意也。”
【第13句】:量金買賦[liàng jīn mǎi fù]
【解釋】指文章價值很高。
【出處】漢·司馬相如《長門賦》序:“孝武皇帝陳皇后,時得幸,頗妒,別在長門宮,愁悶悲思。聞蜀郡成都司馬相如,天下工為文,奉黃金百斤,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辭。而相如為文以悟主上,陳皇后復得親幸。”
【示例】漢宮不鎖陳皇后,誰肯量金買賦來? ——唐·黃滔《司馬長卿》詩
【第14句】:輕徭薄賦[qīng yáo bó fù]
【解釋】減輕徭役,賦稅。
【出處】《漢書·昭帝紀》:“海內虛耗,戶口減半,光知時務之要,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示例】治黃河修漕運,輕徭薄賦修明政治,撫有華夏九州六十一載,算得上明君主,功蓋唐宗宋祖。 ——二月河《乾隆皇帝》四
【第15句】:繁刑重賦[fán xíng zhòng fù]
【解釋】繁重的刑罰和賦稅。
【出處】宋·蘇軾《東坡志林》卷五:“齊景公不繁刑重賦,雖有田氏,齊不可取。”
【示例】只為著土木疲民,況邊庭黷武連年,繁刑重斂誰不怨? ——明·張鳳翼《紅拂記·張娘心許》
【第16句】:省役薄賦[shěng yì bó fù]
【解釋】減輕徭役和賦稅。指施行仁政。
【出處】三國·魏·曹植《漢景帝贊》:“省役薄賦,百姓殷昌。”
【第17句】:輕繇薄賦[qīng yáo báo fù]
【解釋】減輕徭役,降低賦稅。
【第18句】:詩詞歌賦[shī cí gē fù]
【解釋】文章的四種形式。指作文。
【出處】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六回:“最妙是古今書史無所不通,做出來的詩詞歌賦直欲壓倒古人。”
【示例】形容才子不是常用'詩詞歌賦,無所不曉,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嗎? ——章詒和《往事并不如煙·君子之交》
【第19句】:無衣之賦[wú yī zhī fù]
【解釋】以之為出師相援、同仇敵愾之典。
【出處】春秋末,吳破楚,楚大夫申包胥乞師秦廷,倚庭墻而哭,七日勺飲不入。秦哀公乃賦《無衣》詩,并出兵救楚。事見《左傳·定公四年》。
“賦”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騷情賦骨[sāo qíng fù gǔ]
【解釋】指文人的情調與風骨。
【出處】清·徐士俊《絡冰絲》:“小生沈約字休文……天生就騷情賦骨,隨他半幅紙、半點黑,當值千金。”
【第2句】:橫賦暴斂[héng fù bào liǎn]
【解釋】橫、暴:殘暴,強橫,兇狠;賦、斂:征稅,聚財。強橫殘暴地征收苛捐雜稅。形容反動統治階級貪婪兇狠、搜刮人民的罪行。
【出處】宋·朱熹《已酉擬上封事》:“國家財用皆出人民,如有不節而用度有闕,則橫賦暴斂必將有及于民,雖有愛人之心,而民不被其澤矣。”
【示例】[冉求]反替他取民米粟,比往日又加了一倍,橫賦暴斂,日甚一日。 ——明·李東陽《雜記·孟子直解》
【第3句】:隨物賦形[suí wù fù xíng]
【解釋】指針對客觀事物本身的不同形態給予形象生動的描繪。
【出處】宋·蘇軾《畫水記》:“畫奔湍巨浪,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盡水之變,號稱神逸。”
【示例】清·趙翼《甌北詩話·黃山谷詩》:“東坡隨物賦形,信筆揮灑,不拘一格。”
【第4句】:即席賦詩[jí xí fù shī]
【解釋】即席:當場。當場作詩。比喻才思敏捷。
【出處】《南史·蕭解傳》:“初,武帝總延后進二十余人,置酒賦詩。臧盾以詩不成,罰酒一斗。盾飲盡,顏色不變,言笑自若,解染翰便成,文無加點。”
【第5句】:橫槊賦詩[héng shuò fù shī]
【解釋】槊:長矛;賦:吟。橫著長矛而賦詩。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邁氣概。
【出處】唐·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志銘》:“曹氏父子鞍馬間為文,自言自語橫槊賦詩。”宋·蘇軾《前赤壁賦》:“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
【示例】宋營船上,燈球密布,甚是歡喜,不覺有曹公赤壁橫槊賦詩的光景。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四十四回
【第6句】:毒賦剩斂[dú fù shèng liǎn]
【解釋】指橫征暴斂。
【出處】宋·邵博《聞見后錄》卷二八:“當毒賦剩斂鞭箠馬牛其人之日,一漕夔,再漕潼,川民獨晏然倚以朝夕也。”
【第7句】:薄賦輕徭[bó fù qīng yáo]
【解釋】減輕徭役,降低賦稅。比喻統治者讓勞動人民擔負的義務比較輕。
【出處】《漢書·昭帝紀》:“海內虛耗,戶口減半,光知時務之要,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示例】勸農樹藝,薄賦輕徭,無事橫耒,有事荷戈,諸縣戶口,逐漸歸復,野無曠土,桑麻蔚然。 ——蔡東藩《唐史演義》第九十五回
【第8句】:仰而賦詩[yang er fu shi]
【解釋】仰頭歌唱作詩。
【第9句】:輕賦薄斂[qīng fù báo liǎn]
【解釋】猶言輕徭薄賦。減輕徭役,降低賦稅。
【出處】西漢·劉安《淮南子·修務訓》:“湯夙興夜寐,以致聰明,輕賦薄斂,以寬民氓。”
【第10句】:擲地賦聲[zhì dì fù shēng]
【解釋】形容辭章優美。同“擲地金聲”。
【出處】明·鄭若庸《玉玦記·赴試》:“腰印能如季士稀,恐擲地賦聲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