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惠”的成語(34個)
本文整理了惠子善譬、勿剪之惠、敵惠敵怨等含“惠”的成語34個,其中“惠”開頭的成語9個,“惠”結尾的成語15個,“惠”在中間的成語10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惠”開頭的成語【第1句】:惠子善譬[huì zǐ shàn pì]
【解釋】把別人的長處看作短處,強迫別人改變。
【出處】《新序·善說》:“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無譬,則不能言矣。”
【第2句】:惠風和暢[huì fēng hé chàng]
【解釋】惠:柔和;和:溫和;暢:舒暢。柔和的風,使人感到溫暖、舒適。
【出處】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第3句】:惠然肯來[huì rán kěn lái]
【解釋】惠:賜,敬辭。用作歡迎客人來臨的客氣話。
【出處】《詩經·邶風·終風》:“終風且霾,惠然肯來。”
【示例】你我是患難故交,今復惠然肯來,足見感情,還要說什么套話。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六十七回
【第4句】:惠鮮鰥寡[huì xiàn guān guǎ]
【解釋】鮮:通“獻”,施于;鰥寡:年老而無所依靠的人。施恩惠于年老而窮困無靠的人。
【出處】《尚書·無逸》:“懷保小民,惠鮮鰥寡。”
【第5句】:惠而不費[huì ér bù fèi]
【解釋】惠:給人好處;費:耗費。給人好處,自己卻無所損失。
【出處】《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
【示例】誰知莊大老爺這筆款項情愿報效,只代子弟們求幾個保舉,更是惠而不費的事。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五回
【第6句】:惠子知我[huì zǐ zhī wǒ]
【解釋】比喻朋友相知之深。
【出處】惠子指惠施,戰國宋人,在先秦諸子中屬名家,為莊周契友。惠死后,莊周過其墓,曾借匠石斫堊的寓言,感慨“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見《莊子·徐無鬼》。
【示例】惠子知我,夫何間然。 ——李白《與賈少公書》
【第7句】:惠然之顧[huì rán zhī gù]
【解釋】用作歡迎客人來臨的客氣話。同“惠然肯來”。
【出處】晉·袁宏《后漢紀·靈帝紀下》:“彌秋歷冬,經邁二載,深拒以疾,無惠然之顧。”
【第8句】:惠心妍狀[huì xīn yán zhuàng]
【解釋】妍:美麗;狀:外表、容貌。心地善良,姿容美麗。
【出處】《后漢書·郭后紀論》:“及至移意愛,析嬿私,雖惠心妍狀,愈獻丑焉。”
【第9句】:惠施之謀[huì shī zhī móu]
【解釋】比喻兼聽則聰,善于聽取不同的意見才能明察善斷。
【出處】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內儲說上》:“張儀欲以秦、韓與魏之勢伐齊、荊,而惠施欲以齊、荊偃兵,二人爭之。”
“惠”結尾的成語【第1句】:勿剪之惠[wù jiǎn zhī huì]
【解釋】惠:恩惠。比喻使人難忘的恩惠。
【出處】《三國志·志·彭羕傳》:“體公劉之德,行勿剪之惠。”
【第2句】:匪夷匪惠[fěi jí fěi huì]
【解釋】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時魯國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備這兩位賢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駕馭的人。
【出處】《舊唐書·司空圖傳》:“匪夷匪惠,難居公正之明;載省載思,當徇棲衡之志,可放還山。”
【第3句】:好施小惠[hào shī xiǎo huì]
【解釋】施:給予;惠:仁慈。喜歡給別人小恩小惠。
【出處】《舊五代史·王峻傳》:“峻貪權利,多機數,好施小惠,喜人附己。”
【第4句】:私恩小惠[sī ēn xiǎo huì]
【解釋】私人之間的小恩小惠。
【出處】《韓非子·飾邪》:“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左傳·莊公十年》:“[曹劌]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
【示例】我趙匡胤雖承你款留調養,只算是個私恩小惠;今遇這等非禮之事,若不明究,非大丈夫之所為也! ——清·吳璿《飛龍全傳》第十八回
【第5句】:齒牙馀惠[chǐ yá yú huì]
【解釋】指幫人說好話。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公孫九娘》:“生乃坐,請所命。曰:'令女甥寡居無耦,仆欲得主中饋。屢通媒妁,輒以無尊長之命為辭。幸無惜齒牙馀惠。’”
【第6句】:不費之惠[bù fèi zhī huì]
【解釋】指白白得到的好處。
【出處】《二刻折案驚奇》卷十:“那時是白得來的東西,左右是不費之惠,料然決不怠慢了我們。”
【示例】一條毛巾或兩刀稿紙,咱們還能沒地方去'拿’?拿來送給他,這就叫不費之惠! ——老舍《四世同堂》二三
【第7句】:不夷不惠[bù yí bù huì]
【解釋】夷:指伯夷;惠:指柳下惠。不做伯夷也不學柳下惠。比喻折衷而不偏激。
【出處】漢·揚雄《法言·淵騫》:“不夷不惠,可否之間也。”
【示例】不夷不惠行中論。 ——清·魏源《廖含虛先生墓志銘》
【第8句】:澆瓜之惠[jiāo guā zhī huì]
【解釋】比喻以德報怨,不因小事而引起紛爭。
【出處】漢劉向《新序·雜事四》載:梁與楚的邊亭皆種瓜。楚亭人妒恨梁人的瓜長得好,夜往毀之。梁縣令宋就制止了梁人的報復,并派人幫助楚人灌瓜,使楚瓜日美。楚王以重金相謝,與梁交好。
【示例】昔荊昊之戰,事興蠶婦;澆瓜之惠,梁宋息兵。 ——《晉書苻堅載記上》
【第9句】:齒牙余惠[chǐ yá yú huì]
【解釋】惠:給人好處。指幫人說好話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公孫九娘》:“屢通媒妁,輒以無尊長之命為辭。幸無惜齒牙余惠。”
【第10句】:甘棠之惠[gān táng zhī huì]
【解釋】甘棠:木名,即棠梨。指對官吏的愛戴。同“甘棠之愛”。
【出處】漢·楊雄《甘泉賦》:“函甘棠之惠,挾東征之意。”
【第11句】:漂母之惠[piǎo mǔ zhī huì]
【解釋】漂母:在水邊漂洗衣服的老婦。指饋食于人的恩惠。
【出處】晉·陶潛《乞食》詩:“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
【第12句】:一時口惠[yī shí kǒu huì]
【解釋】口惠:口頭上許給別人以好處。口頭上一時空言給人恩惠,事實上并沒有兌現。
【出處】《禮記·表記》:“口惠而實不至,怨菑及其身。”
【第13句】:私智小惠[sī zhì xiǎo huì]
【解釋】個人的智慧和小聰明。指帶有片面性而又自以為是的聰明。
【出處】《管子·禁藏》:“故國多私勇者其兵弱,吏多私智者其法亂。”《論語·衛靈公》:“好行小慧,難矣哉!”
【示例】歷觀古今,治常少而亂常多,何也?……庸人之私智小惠,小人之刻薄殘忍,無智慧而行殘忍,頃刻之間,內不自靜,天下安得而不亂?——宋·趙鼎臣《竹隱畸士集·雜著三十三條》之三二
【第14句】:小恩小惠[xiǎo ēn xiǎo huì]
【解釋】恩、惠:給人的好處。為了籠絡人而給人的一點好處。
【出處】清·嶺南羽衣女士《東歐女豪杰》第三回:“偶有一個狡猾的民賊出來,略用些小恩小惠來撫弄他,他便歡天喜地感恩戴德。”
【示例】李子俊平日的小恩小惠,也會使人覺得對他太好了。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第三十五章
【第15句】:好行小惠[hào xíng xiǎo huì]
【解釋】好:喜歡;行:施行;惠:仁慈。指喜歡給人小恩小惠。
【出處】《論語·魏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
【示例】及在州,綱目不舉,而好行小惠,夷夏頗安附之。 ——《晉書·殷仲堪傳》
“惠”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敵惠敵怨[dí huì dí yuàn]
【解釋】猶言報德報怨。
【出處】《左傳·文公六年》:“夷之蒐,賈季戮臾駢,臾駢之人欲盡殺賈氏以報焉,臾駢曰:'不可,吾聞前志有之曰:敵惠敵怨,不在后嗣,忠之道也。’”
【示例】夫古人敵惠敵怨,不及其子。 ——明·張居正《答江兵憲蔡春壹書》
【第2句】:二惠競爽[èr huì jìng shuǎng]
【解釋】二惠:齊惠王的孫子公孫灶和公孫蠆;競爽:剛強而精明。比喻兩兄弟都是好樣的。
【出處】《左傳·昭公三年》:“二惠競爽猶可,又弱一個焉,姜其危哉。”
【示例】言兄弟齊芳,曰二惠競爽。 ——宋·胡繼宗《書言故事·兄弟類》
【第3句】:通商惠工[tōng shāng huì gōng]
【解釋】通商:便利各地貨物交流;惠:給人以好處。使貿易暢通,給工商業者帶來好處。
【出處】《左傳·閔公二年》:“務材訓農,通商惠工。”
【示例】日后戰亂停止,我將使國家輕搖薄賦,吏治清明,興學校,獎農桑,通商惠工。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六章
【第4句】:背惠食言[bèi huì shí yán]
【解釋】指忘恩失信。
【出處】《周書·楊薦傳》:“薦至蠕蠕,責其背惠食言,并論結婚之意。”
【示例】蓋不退師則背惠食言而曲在晉師。 ——宋·秦觀《晁錯論》
【第5句】:肉眼惠眉[ròu yǎn huì méi]
【解釋】比喻見識淺陋。
【第6句】:小惠未遍[xiǎo huì wèi biàn]
【解釋】惠:恩惠;遍:普遍。一點小的恩惠,不能使所有的人都得到。
【出處】《左傳·哀公十年》:“小惠未遍,民弗從也。”
【示例】豈所議赦書小惠未遍,上天以雷警朕邪? ——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卷二十四
【第7句】:遺惠余澤[yí huì yú zé]
【解釋】前人留下的恩惠德澤。
【出處】《晉書·摯虞傳》:“前乙巳赦書,遠稱先帝遺惠余澤,普增位一等,以酬四海欣戴之心。”
【第8句】:口惠而實不至[kǒu huì ér shí bù zhì]
【解釋】惠:恩惠。只在口頭上答應給別人好處,而實際的利益卻得不到別人身上。
【出處】《禮記·表記》:“口惠而實不至,怨災及其身。”
【示例】河間馮樹柟,粗通筆札,落拓京師十余年,每遇機緣,輒無成就,干祈于人,率口惠而實不至。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三
【第9句】:晉惠聞蛙[jìn huì wén wā]
【解釋】比喻愚昧寡聞。
【出處】語出《晉書·惠帝記》:晉惠帝昏庸愚昧,嘗在華林園聽到蛙聲,謂左右,曰:“此鳴者為官乎?私乎?”及天下大荒亂,百姓餓死,曰:“何不食肉糜?”
【示例】羨殺那知禍福塞翁失馬,堪笑他問公私晉惠聞蛙。 ——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一折。
【第10句】:秀外惠中[xiù wài huì zhōng]
【解釋】惠:通“慧”,聰慧。外表秀麗,內心聰明
【出處】唐·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惠中。”
【示例】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香玉》:“卿秀外惠中,令人愛而忘死。顧一日之去,如千里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