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炭”的成語(yǔ)(28個(gè))
本文整理了漆身吞炭、涂炭生靈等含“炭”的成語(yǔ)28個(gè),其中“炭”結(jié)尾的成語(yǔ)14個(gè),“炭”在中間的成語(yǔ)14個(gè),包括成語(yǔ)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炭”結(jié)尾的成語(yǔ)【第1句】:漆身吞炭[qī shēn tūn tàn]
【解釋】漆身:身上涂漆為癩;吞炭:喉嚨吞炭使啞。指故意變形改音,使人不能認(rèn)出自己。
【出處】《戰(zhàn)國(guó)策·趙策一》:“豫讓又漆身為厲,滅須去眉,自刑以變其容。……又吞炭為啞,變其音。”《史記·刺客列傳》:“漆身為厲(癩),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
【示例】故豫讓以眾人報(bào)范中行,而漆身吞炭以復(fù)趙襄子之仇。 ——唐·李翱《與本使李中丞論陸巡官狀》
【第2句】:生靈涂炭[shēng líng tú tàn]
【解釋】生靈:百姓;涂:泥沼;炭:炭火。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處于極端困苦的境地。
【出處】《晉書·苻丕載記》:“先帝晏駕賊庭,京師鞠為戎穴,神州蕭條,生靈涂炭。”
【示例】譚都督允士民之情,不忍輕動(dòng)干戈,以致生靈涂炭。 ——郭孝成《湖南光復(fù)紀(jì)事》
【第3句】:勢(shì)如冰炭[shì rú bīng tàn]
【解釋】就像冰塊和炭火一樣。形容兩者不能相容。
【出處】《韓非子·顯學(xué)》:“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時(shí)而至。雜反之學(xué)不兩立而治。”
【第4句】:生人涂炭[shēng rén tú tàn]
【解釋】生人:百姓;涂:泥沼;炭:炭火。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處于極端困苦的境地。
【出處】北周·庾信《傷心賦》:“在昔金陵,天下喪亂,王室版蕩,生人涂炭,兄弟則五郡分張,父子則三州離散。”
【示例】故割疆土者非一所,稱帝王者非一人,書軌不同,生人涂炭。 ——《隋書·高祖紀(jì)》
【第5句】:坐于涂炭[zuò yú tú tàn]
【解釋】涂炭:比喻污濁的地方。坐在泥涂、炭灰上。比喻處于不干凈的環(huán)境,自身也被玷污。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立于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
【第6句】:生民涂炭[shēng mín tú tàn]
【解釋】形容人民處于極端困苦的境地。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六十一回:“今國(guó)君無(wú)道,天愁民怨,四海分崩,生民涂炭,刀兵不歇,天下無(wú)不思叛,正天之欲絕殷商也。”
【示例】這個(gè)艷傳,那個(gè)步韻,比對(duì)于華屋丘墟,生民涂炭之慘的大事情還起勁。 ——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后雜談四》
【第7句】:雪中送炭[xuě zhōng nnnsòng tàn]
【解釋】在下雪天給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別人急需時(shí)給以物質(zhì)上或精神上的幫助。
【出處】宋·范成大《大雪送炭與芥隱》詩(shī):“不是雪中須送炭,聊裝風(fēng)景要詩(shī)來(lái)。”
【示例】對(duì)于他們,第一步需要還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huì)上的講話》
【第8句】:黎庶涂炭[lí shù tú tàn]
【解釋】形容人們處于水深火熱的境地。
【出處】《晉書·劉元海載記》:“黎庶涂炭,靡所控告。”
【示例】陛下以全國(guó)之勢(shì),不能一拒敵,棄國(guó)遠(yuǎn)遁,使黎庶涂炭。 ——清·畢沅《續(xù)資治通鑒》卷九十四
【第9句】:雪里送炭[xuě lǐ sòng tàn]
【解釋】比喻在別人急需時(shí)給以物質(zhì)上或精神上的幫助。同“雪中送炭”。
【出處】唐·德行禪師《四字經(jīng)·甲乙》:“破扇停秋,雪里送炭。”
【示例】雪里送炭真難得,合作社比爹娘親。 ——甬劇《兩兄弟》第一場(chǎng)
【第10句】:萬(wàn)民涂炭[wàn mín tú tàn]
【解釋】涂:泥淖;炭:炭火。萬(wàn)民如同陷入泥淖墜入火海一般。形容廣大百姓陷入極端困苦的境地。
【出處】《尚書·仲虺之誥》:“有夏昏德,民墜涂炭。”
【示例】其時(shí)四野蕭條,萬(wàn)民涂炭。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二十四回
【第11句】:民生涂炭[mín shēng tú tàn]
【解釋】涂:泥沼;炭:炭火。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處于極端困苦的境地。
【出處】《尚書·仲虺之誥》:“有夏昏德,民墜涂炭。”《晉書·苻丕載記》:“先帝晏駕賊庭,京師鞠為戎穴,神州蕭條,生靈涂炭。”
【第12句】:蒼生涂炭[cāng shēng tú tàn]
【解釋】涂:泥淖。形容老百姓像陷入泥坑、掉進(jìn)火坑那樣痛苦。
【出處】《尚書·仲虺之誥》:“有夏昏德,民墜涂炭。”《晉書·苻丕載記》:“先帝晏駕賊庭,京師鞠為戎穴,神州蕭條,生靈涂炭。”
【示例】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dāng)?shù)溃佹鞠ブ剑娂姳R灾律琊⑶鹦妫n生涂炭。 ——明·羅貫中《三國(guó)演義》第九十三回
【第13句】:枘鑿冰炭[ruì záo bīng tàn]
【解釋】比喻事物尖銳對(duì)立,互不相容。參見“枘鑿方圓”。
【出處】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南史合宋齊梁陳書十二·顧歡論道佛二家》:“愚謂歡所引道經(jīng)頗確,老子子即佛,本是一人,故無(wú)二法……惟與吾儒,則如枘鑿冰炭之不相合耳。”
【第14句】:踐冰履炭[jiàn bīng lǚ tàn]
【解釋】踩冰踏炭。比喻歷經(jīng)各種艱險(xiǎn)。
【出處】《三國(guó)志·魏志·陳思王植傳》:“今臣與陛下踐冰履炭,登山浮澗,寒溫燥濕,高下共之,豈得離陛下哉?”
“炭”在中間的成語(yǔ)【第1句】:涂炭生靈[tú tàn shēng líng]
【解釋】涂:泥沼;炭:炭火;生靈:百姓。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處于極端困苦的境地。
【出處】《尚書·仲虺之誥》:“有夏昏德,民墜涂炭。”《晉書·苻丕載記》:“先帝晏駕賊庭,京師鞠為戎穴,神州蕭條,生靈涂炭。”
【示例】若能順時(shí)達(dá)變,可保寶貴,毋為涂炭生靈,自貽后悔。 ——《元史·世祖紀(jì)五》
【第2句】:冰炭不同器[bīng tàn bù tóng qì]
【解釋】冰和炭火不能放在同一個(gè)器具里。比喻性質(zhì)不同的事物彼此排斥,不能相容。
【出處】《韓非子·顯學(xué)》:“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時(shí)而至。雜反之學(xué)不兩立而治。”
【示例】豈不聞冰炭不同器,也似咱愚不并居。 ——《元曲選·漁樵記》一折
【第3句】:吞炭為啞[tūn tàn wéi yǎ]
【解釋】吞炭:喉嚨吞炭使啞。指故意改變聲音,使人不能認(rèn)出自己。
【出處】《史記·刺客列傳》:“居頃之,豫讓又漆身為厲,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行乞于市。”
【示例】今欲刺趙襄子,又恐認(rèn)的我形容,是以漆身為癩,吞炭為啞,且妝風(fēng)魔,行乞于市則個(gè)。 ——元·楊梓《豫讓吞炭》第四折
【第4句】:冰炭不相容[bīng tàn bù xiāng róng]
【解釋】冰:冰塊;炭:炭火。比喻兩種對(duì)立的事物不能并存。
【出處】宋·陸游《寄題李季章侍郎石林堂》詩(shī):“君不見,牛奇章與李衛(wèi)公,一生冰炭不相容。”
【示例】有一派人說(shuō):革命和文學(xué)是冰炭不相容的,這兩個(gè)東西根本不能并立。 ——郭沫若《革命與文學(xué)》
【第5句】:冰炭不同爐[bīng tàn bù tóng lú]
【解釋】比喻兩種對(duì)立的事物不能同處。
【出處】元·關(guān)漢卿《魯齋郎》第三折:“休把我衣服扯住,情知咱冰炭不同爐。”
【示例】你深思慮,因何難共處?豈不聞冰炭不同爐。 ——明·賈仲名《對(duì)玉梳》第三折
【第6句】:涂炭生民[tú tàn shēng mín]
【解釋】涂:泥沼;炭:炭火;生民:百姓。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處于極端困苦的境地。
【出處】《尚書·仲虺之誥》:“有夏昏德,民墜涂炭。”唐·釋道宣《廣弘明集》卷九:“而夏桀陵虐涂炭生民,成湯武丁思賢若渴。”
【示例】叔寶無(wú)道,涂炭生民。天兵南征,勢(shì)同壓卵;若或遷延,叔寶殞滅,嗣以令主,恐難為功。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一回
【第7句】:冰炭相愛(ài)[bīng tàn xiāng ài]
【解釋】愛(ài):親近。冰和炭互相接近。比喻互相救助。
【出處】《淮南子·說(shuō)山訓(xùn)》:“天下莫相憎于膠漆,而莫相愛(ài)于冰炭,膠漆相賊,冰炭相息也。”
【第8句】:冰炭不投[bīng tàn bù tóu]
【解釋】比喻彼此合不來(lái)。
【出處】《韓非子·顯學(xué)》:“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時(shí)而至。雜反之學(xué)不兩立而治。”
【第9句】:握炭流湯[wò tàn liú tāng]
【解釋】握熾炭,蹈沸湯。比喻不畏危難,敢于用命。
【出處】《六韜》:“紂之卒,握炭流湯者十八人。”晉·陸倕《石闕銘》:“于是流湯之黨,握炭之徒,守似藩離,戰(zhàn)同枯朽。”
【示例】《六韜》:“紂之卒,握炭流湯者十八人。”
【第10句】:挾冰求溫,抱炭希涼[xié bīng qiú wēn,bào tàn xī liáng]
【解釋】夾著冰塊以求溫暖,抱著火炭希望能涼快。比喻行動(dòng)與目的相違背,必然徒勞無(wú)功。
【出處】《三國(guó)志·魏志·高柔傳》裴松之注引孫盛曰:“信不足焉而祈物之必附,猜生于我而望彼之必懷,何異挾冰求溫,抱炭希涼者哉?”
【第11句】:吞炭漆身[tūn tàn qī shēn]
【解釋】以之為忍辱含垢,矢志復(fù)仇的典實(shí)。
【出處】戰(zhàn)國(guó)時(shí),豫讓受知于智伯。后,韓、趙、魏三家合力攻殺智伯。豫讓為報(bào)知遇之恩,矢志復(fù)仇。于是漆身為厲,吞炭為啞,改變聲音形貌,伺機(jī)刺殺趙襄子,事敗而死。事見《戰(zhàn)國(guó)策·趙策一》、《史記·刺客列傳》。
【示例】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5回:“我這番舉動(dòng),也就如古人的臥薪嘗膽、吞炭漆身一般。”
【第12句】:冰炭不言,冷熱自明[bīng tàn bù yán,lěng rè zì míng]
【解釋】比喻內(nèi)心的誠(chéng)意不用表白,必然表現(xiàn)在行動(dòng)上。
【出處】《晉書·王沈傳》:“堯、舜、周公所以能致忠諫者,以其款誠(chéng)之心者也,冰炭不言,而冷熱之質(zhì)自明者,以其有實(shí)也。”
【第13句】:踞爐炭上[jù lú tàn shàng]
【解釋】踞:蹲、坐。蹲在爐子的炭火之上。形容處境險(xiǎn)惡,不堪忍受。
【出處】《晉書·宣帝紀(jì)》:“軍還,權(quán)遣使乞降,上表稱臣,陳說(shuō)天命。魏武帝曰:'此兒欲踞吾著爐炭上邪!’”
【第14句】:冰炭同器[bīng tàn tóng qì]
【解釋】比喻兩種人或兩類事物雖然存在于一個(gè)地方,但性情各異。
【出處】晉·葛洪《抱樸子》:“禽魚之結(jié)侶,冰炭之同器,欲其久合,安可得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