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忠”的成語大全(76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忠肝義膽、效死輸忠、愚忠愚孝等含“忠”的成語76個,其中“忠”開頭的40個,“忠”結尾的10個,“忠”在中間的26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忠”開頭的成語
【第1句】:忠肝義膽[zhōng gān yì dǎn]
【解釋】忠心耿耿,仗義行事。形容十分忠誠。
【出處】宋·汪元量《浮丘道人招魂歌》:“忠肝義膽不可狀,要與人間留好樣。”
【示例】丞相金鑾直諫君,忠肝義膽孰能群。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回
【第2句】:忠貞不貳[zhōng zhēn bù èr]
【解釋】忠:忠誠;貞:有操守。忠誠堅定,永不改變
【出處】周恩來《為慶賀朱總司令六十大壽的祝辭》:“你為黨為人民真是忠貞不貳,你在革命過程中,經歷了艱苦曲折,千辛萬苦……”
【第3句】:忠實心誠[zhōng shí xīn chéng]
【解釋】忠厚老實而又誠心實意。
【出處】《史記·李將軍列傳》:“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于士大夫也。”
【第4句】:忠于職守[zhōng yú zhí shǒu]
【解釋】忠誠地對待本職工作,一絲不茍。
【示例】像他這樣的連長,以及那些土頭土腦的戰士,無疑都是忠于職守的。(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環》三)
【第5句】:忠貞不渝[zhōng zhēn bù yú]
【解釋】忠:忠誠;貞:有操守;渝:改變。忠誠堅定,永不改變。
【出處】張揚《第二次握手》:“我始終期望著,有朝一日,把自己的學識、才能獻給祖國;同時把自己忠貞不渝的感情,完美無缺地獻給你。”
【示例】他對黨對人民的忠貞不渝。
【第6句】:忠貫白日[zhōng guàn bái rì]
【解釋】貫:貫通。忠誠之心可以貫通白日。形容忠誠無比。亦作“忠心貫日”。
【出處】《宣和書譜·顏真卿》:“惟其忠貫白日,識高天下,故精神見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
【第7句】:忠臣不事二君,貞女不更二夫[zhōng chén bù shì èr jūn,zhēn nǚ bù gēng èr fū]
【解釋】事:侍奉,服侍。忠義之臣,不奉事兩個朝代的君主;貞節的婦女,不再嫁第二個丈夫。指忠誠不二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田單列傳》:“忠臣不事二君,貞女不更二夫。齊王不聽吾諫,故退而耕子野。”
【第8句】:忠言奇謀[zhōng yán qí móu]
【解釋】忠誠的進言,出眾的謀略。
【出處】《后漢書·王良傳》:“不有忠言奇謀而取大位,何其往來屑屑不憚煩也。”
【第9句】:忠臣良將[zhōng chén liáng jiàng]
【解釋】忠實的大臣和優秀的將帥。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36回:“襲人道:'忠臣良將,出于不得已他才死。’”
【第10句】:忠言嘉謨[zhōng yán jiā mò]
【解釋】忠懇的言論,卓越的計謀。
【出處】宋·蘇軾《醉白堂記》:“忠言嘉謨效于當時,而文采表于后世。”
【示例】舉一世之端人正士,莫之或先;合二百年之忠言嘉謨,于斯并建。(宋·陳亮《謝何正言啟》)
【第11句】:忠言逆耳[zhōng yán nì ěr]
【解釋】逆耳:不順耳。正直的勸告聽起來不順耳,但有利于改正缺點錯誤。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良藥苦于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史記·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示例】煙館里的人,都看這人來歷不明,勸他不要與那人要好,卻是忠言逆耳,哪里聽得。 ——清·彭養鷗《黑籍冤魂》第十三回
【第12句】:忠厚長者[zhōng hòu zhǎng zhě]
【解釋】忠實厚道、年高望重的人
【出處】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七章:“當時的'輿論’都稱贊黎是'忠厚長者’和'穩健派’。”
【第13句】:忠不避危[zhōng bù bì wēi]
【解釋】忠:忠于。避:回避。忠于職守,不回避危險,
【出處】《晏子》:“忠不避危,愛無惡言。”
【第14句】:忠不可兼[zhōng bù kě jiān]
【解釋】兼:兼任。不可同時忠于兩國君主。比喻一臣不可輔佐二主。
【出處】《呂氏春秋·權勛》:“利不可兩,忠不可兼。”
【第15句】:忠心貫日[zhōng xīn guàn rì]
【解釋】貫:貫通。忠誠之心可以貫通日月。形容忠誠至極。同“忠貫白日”。
【出處】《東周列國志》第十七回:“卿忠心貫日,孤不罪也。”
【第16句】:忠鯁不撓[zhōng gěng bù náo]
【解釋】鯁:魚刺,借喻正直。忠誠正直,不向惡勢力屈服。
【出處】《晉書·劉頌傳論》:“逮元康之間,賊臣專命,舉朝戰栗,茍避菹醢;頌以此時,忠鯁不撓,哭張公之非罪,拒趙王之妄錫,雖古遺直,何以尚茲。”
【第17句】:忠款誠信[zhōng kuǎn chéng xìn]
【解釋】款:誠懇。忠實誠懇守信用。
【出處】漢·劉向《列女傳·齊桓衛姬頌》:“齊桓衛姬,忠款誠信,公好淫樂,姬為修身,望色請罪,桓公加焉,厥使治內,立為夫人。”
【第18句】:忠驅義感[zhōng qū yì gǎn]
【解釋】指為忠心所驅使,為正義所感召。
【出處】唐·呂溫《題陽人城》詩:“忠驅義感即風雷,誰道南方乏武才?天下起兵誅董卓,長沙子弟最先來。”
【示例】忠驅義感國恩賒,板蕩無將赤手遮。星散諸侯屯渤海。飆回子弟走長沙。 ——清·錢謙益《病榻消寒雜詠》之十八
【第19句】:忠孝雙全[zhōng xiào shuāng quán]
【解釋】對國家盡忠,對父母盡孝,兩樣都做得很好。同“忠孝兩全”。
【出處】宋·無名氏《沁園春》詞:“正歸班玉筍,花袍方卸,彩衣亟著,忠孝雙全。”元·秦簡夫《剪發待賓》第一折:“那個不說兒文章虧殺了娘針線,學成了詩云子曰,久以后忠孝雙全。”
【示例】老人撅著胡子告訴他:'忠孝雙全,才是好漢。’ ——老舍《趙子曰》第二十一
【第20句】:忠孝節義[zhōng xiào jié yì]
【解釋】泛指封建統治者所提倡的道德準則。
【出處】宋·洪邁《夷堅丙志·忠孝節義判官》:“吾今為忠孝節義判官,所主人間忠臣、孝子、義夫、節婦事也。”
【示例】那些充滿了忠孝節義、悲歡離合的故事曾迷惑了他。 ——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第21句】:忠君報國[zhōng jūn bào guó]
【解釋】忠于國君,報效國家。
【出處】元·鄭德輝《伊尹耕莘》第二折:“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間,濟世安民,忠君報國,乃是男兒所為。”
【示例】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八卷:“忠君報國之丈夫,馬革裹尸,肝膽涂地所不辭也。”
【第22句】:忠心耿耿[zhōng xīn gěng gěng]
【解釋】耿耿:忠誠的樣子。形容非常忠誠。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七回:“當日令尊伯伯為國損軀,雖大事未成,然忠心耿耿,自能名垂不朽。”
【示例】盧永祥見一個忠心耿耿的陳樂山忽然變了樣子,還不曉是何緣故,十分詫異。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五八回
【第23句】: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zhōng chén bù shì èr jūn,liè nǚ bù gēng èr fū]
【解釋】忠臣絕不輔佐兩個朝代的君主;貞烈的婦女決不再嫁第二個丈夫,這是封建時代的倫理道德。比喻忠誠堅貞,絕無二心。
【出處】《史記·田單列傳》:“忠臣不事二君,忠女不更二夫,齊王不聽吾諫,故退而耕于野。”
【示例】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我為隋臣,不能匡救君惡,致被逆賊所弒,不能報仇,而事別主,何面目立于世乎?(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四十九回)
【第24句】:忠不違君[zhōng bù wéi jūn]
【解釋】違:違背。忠心耿耿,絕不違背君主。
【出處】《三國志·魏志·臧洪傳》:“吾聞之也,義不背親,忠不違君,故東宗本州以為親援,中扶郡將以安社稷,一舉二得以徼忠孝,何以為非?”
【第25句】:忠君愛國[zhōng jūn ài guó]
【解釋】對君主忠貞,對國家摯愛。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44回:“此人雖則商賈之流,倒也有些忠君愛國之心、排患解紛之略。”
【示例】諸將赴都堂聽講經史,庶幾忠君愛國之心。 ——清·朱彝尊《袁凱傳》
【第26句】:忠貞不二[zhōng zhēn bù èr]
【解釋】貞:意志或操守堅定不移。忠誠堅定,永不改變。
【示例】紅娘子平日深明大義,忠貞不二,務須體念朕誅殺叛臣,消滅亂萌之苦心。(姚雪垠《李自成》第五卷第十三章)
【第27句】:忠臣烈士[zhōng chén liè shì]
【解釋】忠義剛烈的臣子。
【出處】《隋書·李文博傳》:“每讀書至治亂得失、忠臣烈士,未嘗不反復吟玩。”
【示例】清·李汝珍《鏡花緣》第81回:“今日之下,其所以家喻戶曉,知他為忠臣烈士,名垂千古者,皆由無心而傳。”
【第28句】:忠誠不渝[zhōng chéng bù yú]
【解釋】渝:改變,違背。忠誠堅定,永不改變。
【出處】《第二次握手》:“她是你的同事,你的同志,你在今后革命征途上和科學事業上忠誠不渝的伴侶和戰友!”
【示例】職務高了,地位變了,對仍在家務農的妻子忠誠不渝。(諶容《懶得離婚》三)
【第29句】:忠貫日月[zhōng guàn rì yuè]
【解釋】忠誠之心可以貫通日月。形容忠誠至極。
【出處】《新唐書·郭子儀傳贊》:“子儀自朔方提孤軍,轉戰逐北,誼不還顧……雖唐命方永,亦有忠貫日月,神明扶持者哉!”
【示例】功蓋天地,忠貫日月,進則毅然身任天下之重,退則怡然了無慍戚之容,求之于古,其伊周之亞與? ——宋·劉炎《邇言》
【第30句】:忠貞不屈[zhōng zhēn bù qū]
【解釋】忠誠而堅定不屈。形容不向邪惡屈服。
【出處】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上冊附錄:“為了爭取中國人民的民族自由和社會改革,忠貞不屈,視死如歸,悲壯激昂,可歌可泣。”
【示例】從姜青山的述說中,得知這條青年好漢的高尚氣質和忠貞不屈的氣節。(曲波《林海雪原》第二十七章)
【第31句】:忠孝兩全[zhōng xiào liǎng quán]
【解釋】對國家盡忠,對父母盡孝,兩樣都做得很好。亦作“忠孝雙全”。
【出處】唐·白居易《除程執恭檢校右仆射制》:“業傳將略,名在勛籍;蘊天爵以修己,忠孝兩全。”元·高明《琵琶記·高堂稱壽》:“人生須要忠孝兩全,方是個丈夫。”
【示例】小弟聞得岳元帥忠孝兩全,大重義氣,我此去投他,公私兩盡。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三十三回
【第32句】:忠心赤膽[zhōng xīn chì dǎn]
【解釋】形容十分忠誠。
【出處】清·李漁《比目魚》:“我聞得慕容兵道是個忠心赤膽的人,未必就肯投降。”
【示例】我們的人哪,卻有嚇不破的忠心赤膽。 ——郭小川《秋歌》
【第33句】:忠臣孝子[zhōng chén xiào zǐ]
【解釋】對君主盡忠對父母盡孝的人。
【出處】《荀子·禮論》:“使生死終始若一,一足以為人愿,是先王之道,忠臣孝子之極也。”
【示例】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25回:“大凡忠臣孝子,存心最正,去仙最近。”
【第34句】:忠言讜論[zhōng yán dǎng lùn]
【解釋】讜:正直。出言忠誠,立論正直。
【出處】宋·趙昚宗《經進東坡文集序》:“故贈太師謚文忠蘇軾,忠言讜論,立朝大節,一時廷臣無出其右。”
【示例】《元史·趙與票傳》:“朝廷立法多所咨訪,與票忠言讜論,無所顧惜。進直學士,特侍講。”
【第35句】:忠孝不并[zhōng xiào bù bìng]
【解釋】并:并行。指忠孝難以兩全。
【出處】唐·令狐德《大唐故柱國燕國公于君碑銘》:“忠孝不并,我兒須人輔弼,卿宜抑割,豈可徇以私情?”
【示例】忠孝不并,我兒須人輔弼,卿宜抑割,不可徇以私情。(《北史·于志寧傳》)
【第36句】:忠臣義士[zhōng chén yì shì]
【解釋】忠誠而有節操的臣民。
【出處】《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每覽史籍,觀古忠臣義士,出一朝之命,以徇國家之難。”
【示例】清·錢彩《說岳全傳》第73回:“忠臣義士,盡陷羅網之中;亂臣賊子,咸置廟廊之上。”
【第37句】:忠果正直[zhōng guǒ zhèng zhí]
【解釋】果:果斷。忠誠果斷,公正剛直。
【出處】漢·孔融《薦禰衡表》:“忠果正直,志懷霜雪,見善若驚,疾惡若仇。”
【第38句】:忠信樂易[zhōng xìn lè yì]
【解釋】忠信:忠厚老實;樂易:歡樂,平易。指為人忠厚老實,平易近人。
【出處】明·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忠信樂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資稟雖甚魯鈍,儕輩之中,有弗稱慕之者乎?”
【示例】明·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忠信樂易,表里一致。”
【第39句】:忠孝節烈[zhōng xiào jié liè]
【解釋】泛指封建統治者所提倡的道德準則。
【出處】宋·洪邁《夷堅丙志·忠孝節義判官》:“吾今為忠孝節義判官,所生人間忠臣、孝子、義夫、節婦事也。”
【示例】遇忠孝節烈事,則益慷概激昂。(清·邵長蘅《侯方域魏禧傳》)
【第40句】:忠告善道[zhōng gào shàn dào]
【解釋】道:同“導”,引導。真誠勸告,善意引導。
【出處】《論語·顏淵》:“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示例】每引見談論,依經守義,曲盡忠告善道之意。(《清史稿·朱之瑜傳》)
“忠”結尾的成語
【第1句】:效死輸忠[xiào sǐ shū zhōng]
【解釋】指竭盡忠誠。
【出處】《舊五代史·晉書·皇甫遇王清等傳倫》:“若乃世道方泰,則席寵恃祿者實繁;世運既屯,則效死輸忠無幾。”
【第2句】:大奸似忠[dà jiān sì zhōng]
【解釋】內心最奸詐的人,表面最像忠厚的人。
【出處】宋·邵博《聞見后錄》卷二十三:“呂誨之言曰:'大奸似忠,外似樸野,中藏巧詐。’”
【示例】刑余之人,其情幽陰,其慮險譎,大奸似忠,大詐似信,大巧假愚。 ——《明史·黃澤傳》
【第3句】:為子死孝,為臣死忠[wéi zǐ sǐ xiào,wé chén sī zhōng]
【解釋】為:作為;臣:臣子。封建社會認為做兒女的應當不惜生命孝敬父母,當臣子的應當不惜生命忠于帝王。
【出處】宋·文天祥《沁園春》詞:“為子死孝,為臣死忠,死又何妨。”
【示例】為子死孝,為臣死忠,分也!忽將從子糾于地下,安能受桎梏之辱?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六回
【第4句】:移孝為忠[yí xiào wéi zhōng]
【解釋】指把孝順父母之心轉為效忠君主。
【出處】語出《孝經·廣揚名》:“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
【示例】《傳》云:去食存信,信而有征。《經》云:移孝為忠,孝則不匱。 ——唐·張說《鄭國夫人神道碑奉敕撰》
【第5句】:竭智盡忠[jié zhì jìn zhōng]
【解釋】竭:盡。用盡智力,竭盡忠誠。
【出處】戰國·楚·屈原《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智盡忠。”
【第6句】:移孝作忠[yí xiào zuò zhōng]
【解釋】指把孝順父母之心轉為效忠君主。同“移孝為忠”。
【出處】謝覺哉《不惑集·愛父母》:“不錯,封建社會曾把養父母這件事涂上一些神秘色彩。它是利用人類熱愛父母——'孝親’的自然倫理,要人民'移孝作忠’。”
【第7句】:面譽不忠[miàn yù bù zhōng]
【解釋】譽:稱贊;忠:忠誠。好當面稱贊別人的人,一定不忠實。
【出處】《莊子·盜跖》:“且吾聞之,好面譽之人者,亦好背而毀之。”
【第8句】:畎畝之忠[quǎn mǔ zhī zhōng]
【解釋】畎畝:田野,借指民間。舊時指百姓對君主所盡的忠誠。
【出處】宋·朱熹《致仕謝表》:“東遷北陌,尚難忘畎畝之忠,生復何為,死而后已。”
【第9句】:盡歡竭忠[jìn huān jié zhōng]
【解釋】指朋友對自己竭盡友愛和忠心。
【出處】《禮記·曲禮上》:“君子不盡人之歡,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
【第10句】:拳拳之忠[quán quán zhī zhōng]
【解釋】拳拳:形容誠懇。形容非常懇切。
【出處】西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拳拳之忠,終不能自列。”
【示例】看在他拳拳之忠的份上,饒他一次吧。
“忠”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愚忠愚孝[yú zhōng yú xiào]
【解釋】指不明事理,盲目愚蠢地盡忠盡孝。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五回:“這姑娘的見解雖說愚忠愚孝,其實可敬可憐。”
【示例】徒死無補,亦愚忠愚孝之流。 ——蔡東藩《唐史演義》第七十八
【第2句】:求忠出孝[qiú zhōng chū xiào]
【解釋】指尋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
【出處】語本《后漢書·韋彪傳》:“夫國以簡賢為務,賢以孝行為首。孔子曰:'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
【示例】南朝·梁·梁元帝《上忠臣傳表》:“資父事君,實曰嚴敬,求忠出孝,義兼臣子。”
【第3句】:十室之邑,必有忠士[shí shì zhī yì,bì yǒu zhōng shì]
【解釋】指處處都有賢人。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出處】漢·劉向《說苑·談叢》:“十步之澤,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第4句】:矢忠不二[shǐ zhōng bù èr]
【解釋】立誓忠心到底決不改變。
【出處】清·吳應逵《書鐘錫明》:“妾今日歸,為君守貞,矢死不二,君果有靈,當飲此。”
【示例】他們的友誼矢忠不二。
【第5句】:赤膽忠肝[chì dǎn zhōng gān]
【解釋】赤:赤誠,真誠;忠:忠誠。形容十分忠誠。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95回:“我這一個丹心碧血扶周主,那一個赤膽忠肝助紂王。”
【示例】你壞得了我的清名,壞不了我的赤膽忠肝。
【第6句】:孝悌忠信[xiào tì zhōng xìn]
【解釋】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的封建社會的應具備的道德標準。
【出處】明·周楫《西湖二集·祖統制顯靈救駕》:“凡遇人,只勸人以'孝悌忠信’四字。”
【示例】人以孝悌忠信是教,家惟禮義廉恥是尚。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二十三回
【第7句】:盡忠拂過[jìn zhōng bì guò]
【解釋】拂:通“弼”,匡正。舊指竭盡忠心,幫助君王改正錯誤。
【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當此時也,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秦俗多異違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為戮沒矣。”
【第8句】:義膽忠肝[yì dǎn zhōng gān]
【解釋】指為人正直忠貞。
【出處】《水滸傳》第七二回:“義膽包天,忠肝蓋地,四海無人識。”
【示例】安得義膽忠肝兮,同享宇宙太平! ——太平天國·洪秀全《因馮云山有難感慨作歌》
【第9句】:志慮忠純[zhì lǜ zhōng chún]
【解釋】志慮:志向和心思。志向和心思都忠誠純潔。形容忠心耿耿,堅貞不二。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示例】景衡得程頤之學,志慮忠純,議論不與時俯仰。(《宋史·許景衡傳》)
【第10句】:為臣死忠,為子死孝[wé chén sī zhōng,wéi zǐ sǐ xiào]
【解釋】為:作為;臣:臣子。封建社會認為當臣子的應當不惜生命忠于帝王,為兒女的應當不惜生命孝敬父母。
【出處】宋·文天祥《沁園春》詞:“為子死孝,為臣死忠,死又何妨。”
【示例】為臣死忠,為子死孝,刬的說這等言語也。 ——明·無名氏《岳飛精忠》頭折
【第11句】:害忠隱賢[hài zhōng yǐn xián]
【解釋】忠:足以保國之人;隱:埋沒;賢:德才兼備之人。殘害忠良,埋沒賢才。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又左右皆非其人,群黨相挾,害忠隱賢,此皆春蠢政病民者也。”
【第12句】:逆耳忠言[nì ěr zhōng yán]
【解釋】逆耳:不順耳。聽起來感到刺耳的話是有益的好話。
【出處】明·無名氏《四馬投唐》楔子:“我忠心主意要興兵,逆耳忠言不肯聽。”
【示例】罕見的是能夠像大帥這樣喜歡逆耳忠言,不喜歡聽奉承的話。 ——姚雪垠《李自成》第23章
【第13句】:赤膽忠心[chì dǎn zhōng xīn]
【解釋】赤:比喻真純。形容十分忠誠。
【出處】明·湯顯祖《還魂記·淮警》:“賊子豪雄是李全,忠心赤膽向胡天,靴尖踢倒長天塹,卻笑江南土不堅。”
【示例】又有公子一個嬤嬤爹,這人姓華名忠,年紀五十歲光景,一生耿直,赤膽忠心。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一回
【第14句】:納忠效信[nà zhōng xiào xìn]
【解釋】納;獻納;效:獻出。獻出忠心和諍言。
【出處】西漢·司馬遷《報任安書》:“上之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譽,自結明主。”
【第15句】:竭忠盡節[jié zhōng jìn jié]
【解釋】竭盡忠誠和氣節。
【出處】漢·劉向《極諫用外戚封事》:“欲危劉氏,賴忠正大臣絳侯、朱虛侯等竭誠盡節以滅之。”
【示例】太尉龐參,竭忠盡節,徒以直道不能曲心,孤立群邪之間,自處中傷之地。 ——《后漢書·龐參傳》
【第16句】:精忠報國[jīng zhōng bào guó]
【解釋】為國家竭盡忠誠,犧牲一切。
【出處】《北史·顏之儀傳》:“公等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宋史·岳飛傳》:“初命何鑄鞫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
【示例】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字。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二十二回
【第17句】:攄忠報國[shū zhōng bào guó]
【解釋】攄:抒發。抒發忠誠,報效國家。
【出處】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三十九回:“汝等赴任之后,各宜攄忠報國,施展奇抱,不枉為一世之丈夫也。”
【第18句】:盡忠竭力[jìn zhōng jié lì]
【解釋】竭:盡。用盡氣力,竭盡忠誠。
【出處】戰國·楚·屈原《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智盡忠。”
【示例】專待朝廷招安,盡忠竭力報國,非敢貪財好殺,行不仕不義之事。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五十六回
【第19句】:盡忠報國[jìn zhōng bào guó]
【解釋】為國家竭盡忠誠,犧牲一切。
【出處】《北史·顏之儀傳》:“公等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宋史·岳飛傳》:“初命何鑄鞫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
【示例】盡忠報國,乃臣子之責。 ——明·郭勛《英烈傳》第三回
【第20句】:小忠小信[xiǎo zhōng xiǎo xìn]
【解釋】小表忠心,小講信用。多指所采取的一種手段。
【出處】《清史稿·世祖紀》:“小忠小信,固結主心,大憝大奸,潛持國柄。”
【第21句】:竭忠盡智[jié zhōng jìn zhì]
【解釋】毫無保留地獻出一片忠誠和所有才智。
【出處】《屈原列傳》:“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
【第22句】:進思盡忠,退思補過[jìn sī jìn zhōng,tuì sī bǔ guò]
【解釋】在朝廷做官,就忠心耿耿報效君主;辭官隱退時,就反省自己,以彌補過失。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荀’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社稷之衛也,若之何殺之?”
【示例】故必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庶幾無愧于夙夜在公之義。 ——清·無名氏《杜詩言志》第五卷
【第23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shí shì zhī yì,bì yǒu zhōng xìn]
【解釋】即使是十戶人家的地方,也一定有忠誠信實的人。指處處都有賢人。
【出處】語出《論語·公治長》:“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示例】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師。 ——《漢書·武帝紀》
【第24句】:宅心忠厚[zhái xīn zhōng hòu]
【解釋】宅心:居心。忠心而純厚。亦作“宅心仁厚”。
【出處】宋·陸游《上趙參政啟》:“此蓄伏遇某官造德精微,宅心忠厚。”
【第25句】:公忠體國[gōng zhōng tǐ guó]
【解釋】指盡忠為國。
【出處】郭沫若《奴隸制時代·〈侈靡篇〉的研究》:“辦外交的人有私心是不行的,一定要用公忠體國的有才能的人,來辦這項國事。”
【示例】鞠躬盡瘁兮,諸葛武侯誠哉武;公忠體國兮,出師兩表留楷模。 ——郭沫若《蜀道奇》詩
【第26句】:青山處處埋忠骨[qīng shān chù chù mái zhōng gǔ]
【解釋】各處的青山都可以埋葬自己的身軀。形容為著理想,不惜犧牲一切的豪情。
【出處】宋·陸游《醉中出西門偶書》:“青山是處可埋骨,白發向人羞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