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誼”的成語(27個)
本文整理了誼不容辭、深情厚誼、正其誼不謀其利等含“誼”的成語27個,其中“誼”開頭的成語3個,“誼”結尾的成語19個,“誼”在中間的成語5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誼”開頭的成語【第1句】:誼不容辭[yì bù róng cí]
【解釋】猶言義不容辭。道義上不允許推辭。
【出處】明·楊榮《送陳司業詩序》:“予與光世處三十年矣,誼不容辭,故為序如此。”
【示例】這一篇,是T先生要我做的,因為那集子要在和他有關系的G書局出版。我誼不容辭,只得寫了這一點。 ——魯迅《南腔北調集·〈守常全集〉題記》
【第2句】:誼不敢辭[yì bù gǎn cí]
【解釋】猶言義不容辭。道義上不允許推辭。
【出處】清·顧炎武《答陳亮工書》:“曾蒙令祖先生知己之愛,誼不敢辭,已具一稿,藏之篋中。”
【第3句】:誼切苔岑[yì qiè tái cén]
【解釋】切:親近;苔岑:志同道合的朋友。形容志同道合,感情深厚。
【出處】晉·郭璞《贈溫嶠》詩:“人亦有言,松竹有林,及余臭味,異苔同岑。”
“誼”結尾的成語【第1句】:深情厚誼[shēn qíng hòu yì]
【解釋】深厚的感情和友誼。
【出處】明·明教中人《好逑傳》第十二回:“因見過公子深情厚意,懇懇款留,只得坐下。”
【示例】向秀麗,你當得起這樣的深情厚誼。 ——陳毅《向秀麗歌》
【第2句】:通財之誼[tōng cái zhī yì]
【解釋】通:往來,交接。指在財物方面有互相接濟,互通有無的情誼。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你雖是個便家,況你我還有個通財之誼。只是你在差次,那有許多銀子?”
【第3句】:云天高誼[yún tiān gāo yì]
【解釋】情誼深厚,高達云天。
【出處】明·名教中人《好逑傳》第七回:“賤妾水冰心,多蒙公子云天高誼,從虎口救出,其洪恩大德,不啻天地父母。”清·煙霞散人《鳳凰池》第五回:“向日晚生正遭歧路之泣,得遇總戎,云天高誼,解衣推食,有踰骨肉。”
【示例】劉電不勝感激。道:“老叔云天高誼 ,存歿均沾。” ——清·陳朗《雪月梅》第十四回
【第4句】:盡地主之誼[jìn dì zhǔ zhī yì]
【解釋】地主:當地的主人;誼:通“義”。盡本地主人應盡的義務,指招待外地來客。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22回:“晚生得蒙青目,一日地主之誼也不曾盡得,如何便要去?”
【示例】今天該我盡地主之誼了。
【第5句】:隆情厚誼[lóng qíng hòu yì]
【解釋】隆:盛大;誼:交情。情誼深厚。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24回:“許多隆情厚誼,尚未少酬,至今猶自歉然。”
【第6句】:伏節死誼[fú jié sǐ yì]
【解釋】伏節:堅守節操而死;死誼:為情誼而死。指堅守節操,致死不相負。
【出處】《漢書·講葛豐傳》:“今以四海之大,曾無伏節死誼之臣。”
【第7句】:通家之誼[tōng jiā zhī yì]
【解釋】指兩家交情深厚,象一家人一樣。
【出處】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八:“原來楊安居在郭元振門下做個幕僚,與郭仲翔雖未廝認,卻有通家之誼;又且他是個正人君子,不以存亡易心。”
【示例】現請聞先生為西席,通家之誼,極是便的是便的。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十九回
【第8句】:舍生取誼[shě shēng qǔ yì]
【解釋】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同“舍生取義”。
【出處】《漢書·敘傳上》:“保身遺名,民之表兮。舍生取誼,亦道用兮。”
【第9句】:清風高誼[qīng fēng gāo yì]
【解釋】風格高尚,友誼深厚。
【出處】《剪燈余話·兩川都轄院志》:“以薦冥福,清風高誼,傳播江湖間。”
【第10句】:袍澤之誼[páo zé zhī yì]
【解釋】袍澤:長袍與內衣,泛指軍隊中的同事。指軍隊中同事的交情、友誼。
【出處】《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示例】他是洪承疇統率下援救錦州的八總兵之一,與吳三桂有袍澤之誼。 ——姚雪垠《李自成》第五卷第七章
【第11句】:高情厚誼[gāo qíng hòu yì]
【解釋】誼:交情。高盛的情意,深厚的友誼。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13回:“久聞潞州單二哥高情厚誼,恨不能相見,今日這樁事,卻為人謀而不忠。”
【示例】我不會忘記你的高情厚誼。
【第12句】:地主之誼[dì zhǔ zhī yì]
【解釋】地主:當地的主人;誼:義務。住在本地的人對外地客人的招待義務。
【出處】《左傳·哀公十二年》:“子服景伯謂子財曰:'夫諸侯之會,事既畢矣,侯伯致禮,地主歸餼,以相辭也。’”
【示例】晚生得蒙青目,一日地主之誼也不曾盡得,如何便要去?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
【第13句】:一日之誼[yī rì zhī yì]
【解釋】指短暫的交往。指交情不深。
【出處】《漢書·谷永傳》:“永奏書謝鳳曰:'永斗筲之材,質薄學朽,無一日之雅,左右之介。’”
【第14句】:木本之誼[mù běn zhī yì]
【解釋】指宗族情誼。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一回:“并將近日桂蘭乳諱,各命學名開示,庶異日不致互異。木本之誼,情切,情切。”
【第15句】:河梁之誼[hé liáng zhì yí]
【解釋】河梁:橋,指送別之地。指送別時依依不舍的情誼。
【出處】漢·李陵《與蘇武》:“攜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側,悢悢不得辭。……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
【示例】匆匆言別,未及接杯酒不實之歡,并不得展河梁之誼,深以為愧! ——清·歸莊《與朱宗遠書》
【第16句】:半子之誼[bàn zǐ zhī yì]
【解釋】半子:女婿。半個兒子的情分。
【出處】《舊唐書·回紇傳》:“昔為兄弟,今為子婿,半子也。”
【示例】蘧公孫哀毀骨立,極盡半子之誼。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12回
【第17句】:輕風高誼[qīng fēng gāo yì]
【解釋】高尚的風格,深厚的友誼。
【出處】明·李昌祺《剪燈余話·兩川都轄院志》:“百需所出,皆自復卿,并召僧建水陸齋三晝夜,以薦冥福,輕風高誼,傳播江湖間。”
【第18句】:東道之誼[dōng dào zhī yì]
【解釋】東道:主人。誼:情誼。指主人的情誼。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8回:“到了西湖,隨便到岸上小酌一頓,化上頭兩塊錢,便算請過了他,盡了東道之誼。”
【示例】歡迎你來海南,讓我來盡東道之誼。
【第19句】:微言大誼[wēi yán dà yì]
【解釋】包含在精微語言里的深刻的道理。同“微言大義”。
【出處】清·魏源《<書古微>序》:“所以發明西漢《尚書》今、古文之微言大誼,而辟東漢馬鄭古文之鑿空無師傳也。”
“誼”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正其誼不謀其利[zhèng qí yì bù móu qí lì]
【解釋】正:合于法則的;誼:通“義”,合宜的道德、行為;謀:圖謀。言行合乎正義,不謀個人私利
【出處】《漢書·董仲舒傳》:“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以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羞稱五霸,為其先詐力,而后仁義也。”
【第2句】:氣誼相投[qì yì xiāng tóu]
【解釋】指志趣、情誼互相投合。同“氣義相投”。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1回:“太史慈……與孔融親非骨肉,比非鄉黨,特以氣誼相投,有分憂共患之意。”
【第3句】:年誼世好[nián yì shì hào]
【解釋】年誼:科舉時代稱同年登科的關系;世好:兩家世代友好。科舉時代兩家因同年登科而為世交的人。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你我年誼世好,就如至親骨肉一般。”
【示例】難道天又合他有甚么年誼世好,有心照應他不成?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九回
【第4句】:辭嚴誼正[cí yán yì zhèng]
【解釋】言辭嚴厲,義理正大。同“辭嚴義正”。
【出處】元·劉壎《隱居通議·詩歌六》:“蕃武忠君愛國,辭嚴誼正,不暇自恤,枚蹈危機,其失在于疏爾。”
【第5句】:情投誼合[qíng tóu yì hé]
【解釋】雙方感情和心意都很投合。
【出處】清·徐大椿《洄溪道情·祭顧碧筠》:“我天生頑魯,狂放粗豪。性別形殊,一冰一炭,情投誼合,如漆如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