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講”的成語(15個)
本文整理了講是說非、五講四美等含“講”的成語15個,其中“講”開頭的成語6個,“講”在中間的成語9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講”開頭的成語【第1句】:講是說非[jiǎng shì shuō fēi]
【解釋】猶言說三道四。形容不負責任地胡亂議論。
【出處】元·柯丹邱《荊釵記·受釵》:“這財禮雖是輕微,你為何講是說非?”
【示例】請不要隨便講是說非,影響不好。
【第2句】:講文張字[jiǎng wén zhāng zì]
【解釋】指講求文字工麗并張大其詞。
【出處】唐·孫樵《與高錫望書》:“夫史家條序人物,宜存警訓,不當徒以官大龐濃,講文張字。”
【第3句】:講若畫一[jiǎng ruò huà yī]
【解釋】講:和;畫一:整齊,統一。協調,整齊劃一。
【出處】《漢書·曹參傳》:“蕭何為法,講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
【示例】及天下既平,政事一出于何,法令講若畫一,民安其生,天下遂以無事。 ——宋·蘇轍《欒城后集·歷代論二》
【第4句】:講經說法[jiǎng jīng shuō fǎ]
【解釋】講傳宗教經典,宣揚宗教教義。亦指引經據典地談說議論。
【出處】元·鄭廷玉《忍字記》楔子:“有上方貪狼星,乃是第十三尊羅漢,不聽我佛講經說法,起一念思凡之心。”
【示例】到今日來,靈山興旺,今十大弟子,講經說法。 ——《西游記·南游記》第一回
【第5句】:講信修睦[jiǎng xìn xiū mù]
【解釋】修:建立;睦:和睦。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講究信用,謀求和睦。
【出處】《禮記·禮運》:“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示例】我國民務擴新知,多盡義務,對于內則父詔兄勉,對于外則講信修睦。 ——蔡東藩、許厪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四十四回
【第6句】:講古論今[jiǎng gǔ lùn jīn]
【解釋】從古到今無所不談,無不評論。形容話題廣泛。
【出處】元·石子章《竹塢聽琴》第二折:“只待要說古談今,尋山問水,傍柳穿花;那里也修身正己,利民潤物,治國齊家。”
【示例】錢青云見那先生學問平常,故意談天說地,講古論今,驚得先生一字俱無。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七
“講”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五講四美[wǔ jiǎng sì měi]
【解釋】五講: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四美:指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指新時期人們行為準則。
【出處】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滿面通紅地后躲,左右張望:'別別,五講四美。’”
【示例】五講四美要從小抓起,才能提高人們的修養。
【第2句】:口耳講說[kǒu ěr jiǎng shuō]
【解釋】耳朵剛聽到嘴就說出去了。
【出處】明·王守仁《傳習錄》:“豈徒懸空口耳講說,而遂可以謂之學孝乎?”
【第3句】:口講指劃[kǒu jiǎng zhǐ huà]
【解釋】一面講一面用手勢幫助表達意思。形容詳細地解說。
【出處】馮玉祥《我的生活》第七章:“每條凳子可容幾人,哪里是站臺,哪里是門……都口講指劃地詳細說給他們聽。”
【第4句】:投戈講藝[tóu gē jiǎng yì]
【解釋】指在軍中仍不廢學。后亦泛謂偃武修文。
【出處】漢·樊準《上疏請興儒學》:“東西誅戰,不遑啟處,猶然投戈講藝,息馬論道。”
【示例】文舞九成,終于垂衣拱手,無為而治;武舞九成,終于偃武修文,投戈講藝。 ——《宋史·樂志四》
【第5句】:刑仁講讓[xíng rén jiǎng ràng]
【解釋】以仁愛為典型,講求禮讓。
【出處】《禮記·禮運》:“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
【第6句】:口講指畫[kǒu jiǎng zhǐ huà]
【解釋】一面講一面用手勢幫助表達意思。
【出處】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其經承子厚口講指畫,為文詞者,悉有法度可觀。”
【示例】他給學生上課經常是口講指畫的。
【第7句】:蠻不講理[mán bù jiǎng lǐ]
【解釋】態度粗暴,不講道理。
【出處】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在我們社會里,也有少數不顧公共利益,蠻不講理,行兇犯法的人。”
【示例】我們要少跟這種蠻不講理的人打交道。
【第8句】:口講手畫[kǒu jiǎng shǒu huà]
【解釋】一面講一面用手勢幫助表達意思。
【出處】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其經承子厚口講指畫,為文詞者,悉有法度可觀。”
【示例】好學者從之請問,口講手畫,終席或至千字。 ——宋·黃庭堅《題跋》
【第9句】:高頭講章[gāo tóu jiǎng zhāng]
【解釋】經書正文上端留有較寬空白,刊印講解文字,這些文字稱為“高頭講章”。后來泛指這類格式的經書。
【出處】《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先生見了那沒頭沒腦辟空而來的十五個大字,正不知從那里開口,才入得進這中庸兩個字,只得先看了一遍高頭講章,照著那講章往下敷衍半日,才得講完。”
【示例】鬼囁嚅良久曰:'昨過君塾,君方晝寢。見君胸中高頭講章一部。’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