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閎”的成語(15個)
本文整理了閎意妙指、汪洋閎肆等含“閎”的成語15個,其中“閎”開頭的成語11個,“閎”在中間的成語4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閎”開頭的成語【第1句】:閎意妙指[hóng yì miào zhǐ]
【解釋】指宏大微妙的意旨。指,同“旨”,意義,目的。
【出處】清·龔自珍《六經正名》:“《孝經》者,曾子以后,支流苗裔之書,平易泛濫,無大疵,無閎意妙指,如置之二戴所錄中,與《坊記》、《緇衣》、《孔子閑居》、《曾子天圓》比,非《中庸》、《祭義》、《禮運》之倫也。”
【第2句】:閎言崇議[hóng yán chóng yì]
【解釋】指博大高遠的議論。
【出處】《漢書·揚雄傳下》:“若夫閎言崇議,幽微之涂,凙難與覽者同也。”
【第3句】:閎識孤懷[hóng shí gū huái]
【解釋】遠大的見解,獨特的情操。
【出處】清·曾國藩《圣哲畫像記》:“班氏閎識孤懷,不逮子長遠甚。”
【示例】下筆放眼,偃然若有古人之在我眼前,則閎識孤懷,竊嘆古今人不數覯矣。 ——金松芩《文學觀》
【第4句】:閎大不經[hóng dà bù jīng]
【解釋】指不著邊際,不合常理;近乎荒誕,沒有根據。
【出處】《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騶衍]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圣》之篇十馀萬言。其語閎大不經,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于無垠。”
【示例】謂層疊而上之古史階段,至道家陰陽家而突飛猛進者,非僅以兩家之好為荒唐之言,與閎大不經之語也,尚有事實之證據在。 ——羅根澤《諸子考索·晚周諸子反古考·商君書》
【第5句】:閎中肆外[hóng zhōng sì wài]
【解釋】閎:博大;肆:奔放,淋漓盡致。指文章內容豐富,文筆又能盡量發揮。
【出處】唐·韓愈《進學解》:“先生之于文,可謂閎其中而肆其外矣。”
【示例】李、杜之高凌八代,俯視一切者,氣之大也。氣大則閎中肆外,致廣盡微而有余。 ——清·無名氏《靜居緒言》
【第6句】:閎遠微妙[hóng yuǎn wēi miào]
【解釋】閎:宏大;遠:深遠。宏大深遠,極為精妙。
【出處】漢·趙岐《孟子題辭》:“儒家惟有孟子宏遠微妙,缊奧難見,宜在條理之科。”
【第7句】:閎意眇指[hóng yì miǎo zhǐ]
【解釋】指宏大微妙的意旨。眇,通“妙”。
【出處】《漢書·揚雄傳下》:“今吾子乃抗辭幽說,閎意眇指,獨馳騁于有亡之際,而陶治大爐,旁薄群生,歷覽者茲年矣,而殊不寤。”
【示例】九星之為斗,則其義若明若昧。古法具在,而閎意眇指,無復申理之者矣。 ——清·俞正燮《癸巳類稿·九宮應九星考》
【第8句】:閎覽博物[hóng lǎn bó wù]
【解釋】閎:宏大;閎覽:博覽群書,見識廣博;博:廣大。指讀書很多,見多識廣,能夠辨別各種事物。
【出處】《史記·吳太伯世家》:“嗚呼,又何其閎覽博物君子也。”
【第9句】:閎侈不經[hóng chǐ bù jīng]
【解釋】指不著邊際,不合常理;近乎荒誕,沒有根據。同“閎大不經”。
【出處】章炳麟《訄書·平等難》:“揉曲木者,不得不過其直,恣言至其極,則以為鷇卵毛鱗,皆有佛性,其冥極亦與人等。此特其左證之義,覬以齊一四類,而閎侈不經,以至于濫,有牛鼎之意焉。”
【第10句】:閎宇崇樓[hóng yǔ chóng lóu]
【解釋】指大屋高樓。
【出處】魯迅《墳·摩羅詩力說》:“謂厥祖在時,其為智慧武怒者何似,嘗有閎宇崇樓,珠玉犬馬,尊顯勝于凡人。”
【第11句】:閎言高論[hóng yán gāo lùn]
【解釋】指博大高遠的議論。
【出處】宋·歐陽修《代人上王樞密求先集序書》:“故其間鉅人碩德閎言高論流鑠前后者,恃其所載之在文也。”
“閎”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汪洋閎肆[wāng yáng hóng sì]
【解釋】形容文章、言論書法等氣勢豪放,瀟灑自如。同“汪洋自肆”。
【出處】宋·汪藻《鮑吏部集序》:“欽止少從王氏學,又嘗見眉山蘇公,故其文汪洋閎肆,粹然一本于經,而筆力豪放。”
【第2句】:崇論閎議[chóng lùn hóng yì]
【解釋】崇:高;閎:宏大。指高明卓越的議論。
【出處】《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必將崇論閎議,創業垂統,為萬世規。”
【示例】崇論閎議雖多,總擋不住堅船大炮的猛。 ——清·曾樸《孽海花》第六回
【第3句】:雄辭閎辯[xióng cí hóng biàn]
【解釋】指說理充分,氣勢宏大的言詞。
【出處】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其清音幽韻,凄如飄風急雨之驟至;其雄辭閎辯,快如輕車駿馬之奔馳。”
【示例】有了他的雄辭閎辯,我們不擔心失敗了
【第4句】:侈麗閎衍[chǐ lì hóng yǎn]
【解釋】華麗繁富。多用以指文辭。
【出處】《漢書·藝文志》:“其后宋玉唐勒,漢興,枚乘司馬相如,下及揚子云,競為侈麗閎衍之詞,沒其風諭之義。”
【示例】由于兩漢辭賦的發展,這種侈麗閎衍的寫作技巧,給當時文人以一種新的啟發。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第三章第十三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