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作”的成語大全(299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作浪興風、遁名改作、拿腔作勢等含“作”的成語299個,其中“作”開頭的38個,“作”結尾的43個,“作”在中間的218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作”開頭的成語
【第1句】:作浪興風[zuò làng xīng fēng]
【解釋】掀起風浪。比喻制造事端。
【出處】《再生緣》第七十四回:“[郡主]心中本有些須醋,被江媽,作浪興風煽惑他。”
【示例】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二回:“不過身子太大,偶一轉側,就免不了作浪興風。”
【第2句】:作奸犯罪[zuò jiān fàn zuì]
【解釋】為非作歹,干犯律條。
【出處】司馬紫煙《荒野游龍》第二章:“她不禁一嘆道:'月黑風高,正是作奸犯罪的好時刻,老天爺好像在幫壞人的忙呢!’”
【第3句】:作作索索[zuò zuò suō suō]
【解釋】象聲詞。描寫老鼠活動的聲音。
【出處】《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有鼠作作索索。”
【第4句】:作金石聲[zuò jīn shí shēng]
【解釋】金石:鐘磬之類的樂器,聲音清脆優美。比喻文章優美,音調鏗鏘。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孫興公作《天臺賦》成,以示范榮期云:'卿試擲地,要作金石聲。’”
【第5句】:作壁上觀[zuò bì shàng guān]
【解釋】壁:壁壘。原指雙方交戰,自己站在壁壘上旁觀。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著,不動手幫助。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
【示例】我以為對于校長主張去留的人,俱不免各有其復雜的背景,所以我是袖手作壁上觀的。 ——魯迅《兩地書·七》
【第6句】:作善降祥[zuò shàn jiàng xiáng]
【解釋】舊指平日行善,可獲吉祥。
【出處】《尚書·伊訓》:“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示例】'作善降祥’的古訓,六朝人本已有些懷疑了,他們作墓志,竟會說:'積善不報,終自欺人’的話。 ——魯迅《論睜了眼看》
【第7句】:作賊心虛[zuò zéi xīn xū]
【解釋】指做壞事怕人知道,心神不安
【出處】宋·釋悟明《聯燈會要·重顯禪師》:“卻顧侍者云:'適來有人看方丈么?’侍者云:'有。’師云:'作賊人心虛。’”
【示例】郭沫若《孔雀膽》第二幕:“他匆匆忙忙地便把他們帶走了,這不更顯得是作賊心虛!”
【第8句】:作作有芒[zuò zuò yǒu máng]
【解釋】作作:光芒四射的樣子。形容光芒四射。也比喻聲勢顯赫。
【出處】《史記·天官書》:“歲陰在酉,星居午。……作作有芒。”
【第9句】:作威作福[zuò wēi zuò fú]
【解釋】原意是只有君王才能獨攬權威,行賞行罰。后泛指憑借職位,濫用權力。
【出處】語出《書·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
【示例】姜三膘子一輩子是作威作福,花天酒地。 ——曲波《林海雪原》二
【第10句】:作繭自纏[zuò jiǎn zì chán]
【解釋】蠶吐絲作繭,把自己裹在里面。比喻做事自陷困境
【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此鬼沾沾于遺蛻,殊未免作繭自纏。”
【第11句】:作古正經[zuò gǔ zhèng jīng]
【解釋】猶言一本正經。
【出處】艾蕪《一個女人的悲劇》五:“陳家駝背子板起面孔,作古正經地說:'我剛才想了好一陣,一定是那會事情’”
【示例】何家二媳婦一面照著念,一面用鉛筆在小簿子上作古正經的摹寫。 ——周立波《掃盲志異》
【第12句】:作舍道邊[zuò shě dào biān]
【解釋】在路旁筑室,和過路人商量。比喻各有各的說法,事情沒法做成功。
【出處】《詩經·小雅·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謀,是用不潰于成。”
【示例】諺言作舍道邊,三年不成。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曹褒傳》
【第13句】:作作生芒[zuò zuò shēng máng]
【解釋】作作:光芒四射的樣子。形容光芒四射。也比喻聲勢顯赫。
【出處】《史記·天官書》:“歲陰在酉,星居午。……作作有芒。”
【示例】張雨帥眼光奕奕,常思染指中原,擴張勢力,既得老徐密電,正好乘機展足,作作生芒。 ——蔡東藩、許厪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一五回
【第14句】:作言造語[zuò yán zào yǔ]
【解釋】指編造虛誕的言辭。
【出處】《莊子·盜跖》:“爾作言造語,妄稱文武,冠技術之冠,帶死牛之脅,多辭繆說,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擅生是非。”
【第15句】:作歹為非[zuò dǎi wéi fēi]
【解釋】做各種壞事。
【出處】元·孟漢卿《魔合羅》第三折:“詳察這生分女作歹為非,更和這忤逆男隨波逐浪。”
【示例】清·吳璿《飛龍全傳》第一回:“無道昏君!我又不謀反叛逆,又不作歹為非,怎么把我充軍起來?”
【第16句】:作奸犯科[zuò jiān fàn kē]
【解釋】奸:壞事;科:法律條文。為非作歹,觸犯法令。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示例】今兒子既在你處,必然是你作奸犯科,誘藏了我娘子,有甚么得解說?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八
【第17句】:作亂犯上[zuò luàn fàn shàng]
【解釋】犯:冒犯。違抗尊長或朝廷,為悖逆或叛亂的行為。
【出處】章炳麟《序<革命軍>》:“孝弟之行,華戎之辨,仇國之痛,作亂犯上之戒,宜一切習聞之。”
【第18句】:作繭自縛[zuò jiǎn zì fù]
【解釋】蠶吐絲作繭,把自己裹在里面。比喻做了某件事,結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出處】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來舟中示舍弟五十韻》詩:“燭蛾誰救護,蠶繭自纏縈。”宋·陸游《劍南詩稿·書嘆》:“人生如春蠶,作繭自纏裹。”
【示例】我們需要制定必要的規章制度,但不可過于繁瑣,弄得作繭自縛,捆住自己的手腳。
【第19句】:作怪興妖[zuò guài xīng yāo]
【解釋】原指妖魔興事害人。后比喻壞人破壞搗亂,或壞思想擴大影響。
【出處】元·無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你既然還有陽壽,陰曹地府不管,你卻這等興妖作怪。”
【示例】今人于開場一出,便欲異人,乃裝神扮鬼,作怪興妖。 ——明·張岱《答袁籜庵》
【第20句】:作死馬醫[zuò sǐ mǎ yī]
【解釋】比喻明知事情已經無可求藥,仍然抱一絲希望,積極挽救。也泛指做最后的嘗試。
【出處】晉·干寶《搜神記》卷三:“趙固所乘馬忽死,甚悲惜之。……于是如言,果得一物,似猿。持歸,入門見死馬,跳梁走往死馬頭,噓吸其鼻。頃之,馬即能起,奮迅嘶鳴,飲食如常。”
【示例】世俗無可奈何尚欲救之者,謂之作死馬醫。 ——宋·朱翌《猗覺寮雜記》下
【第21句】:作舍道旁[zuò shě dào páng]
【解釋】比喻眾說紛紜,事情難成。
【出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晉孝武帝太元七年》:“此所謂筑舍道傍,無時可成。”
【示例】作舍道旁的人永遠也成不了事。
【第22句】:作困獸斗[zuò kùn shòu dòu]
【解釋】雖受困頓,也要奮力相拼,抗爭不休。
【示例】敵人還在作困獸斗,我們得進行堅決還擊。
【第23句】:作育人材[zuò yù rén cái]
【解釋】培育人才。
【出處】《詩經·大雅·域樸》:“周王壽考,遐不作人?”
【示例】學政雖是差使,但一省之中,與將軍、督撫平起平坐,體制尊崇,而且王先謙頗有一番作育人材的抱負。 ——高陽《清宮外史》上冊
【第24句】:作耍為真[zuò shuǎ wéi zhēn]
【解釋】耍:戲弄,玩耍。把玩笑當作真的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70回:“這才是個有分教;弄巧翻拙,作耍卻為真。”
【第25句】:作輟無常[zuò chuò wú cháng]
【解釋】時作時歇、不能持久。輟:停止;無常:變化不定。
【出處】漢·揚雄《法言·孝至》:“或曰:'何以處偽?’曰:'有人則作、無人則輟之謂偽。觀人者,審其作輟而已矣。’”
【第26句】:作張作致[zuò zhāng zuò zhì]
【解釋】張:模樣。裝模作樣,故意做作。
【出處】《品花寶鑒》第23回:“隨意看了兩三處,也有坐著兩三人的,也有三五人的,村村俏俏,作張作致。”
【第27句】:作嫁衣裳[zuò jià yī shāng]
【解釋】指白白替別人操勞,自己卻一無所得。
【出處】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示例】誰知又為張郎作嫁衣裳也。 ——清·無名氏《玉嬌梨》第九回
【第28句】:作賈行商[zuò gǔ xíng shāng]
【解釋】賈:有固定店面的商人。指有固定店面的商人和轉運販賣的行商
【示例】作賈行商都是商人
【第29句】:作好作歹[zuò hǎo zuò dǎi]
【解釋】比喻用各種理由或方式反復勸說。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五:“眾人做歉做好,勸了他們回去。”
【示例】路旁走過兩個老翁,作好作歹,從公評定,令隸卒照價拿了八折貨物,這才交易而去。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一回
【第30句】:作法自弊[zuò fǎ zì bì]
【解釋】指自己立法反而使自己受害。
【出處】《史記·商君列傳》:“(秦惠王)發吏捕商君。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示例】章誼叟侍郎有田有明州……嘆其賦重。從兄彥武在俯視曰:'此作法自弊之過也。’ ——宋·莊季裕《雞肋編》卷中
【第31句】:作惡多端[zuò è duō duān]
【解釋】作惡:做干事。做了許多壞事。指罪惡累累。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四十二回:“想當初作惡多端,這三四日齋戒,那里就積得過來。”
【示例】在載垣等,未嘗不自恃為顧命大臣,縱使作惡多端,定邀寬典。 ——清·薛福成《庸盦筆記·咸豐季年三奸伏誅》
【第32句】:作牛作馬[zuò niú zuò mǎ]
【解釋】牛、馬:比喻供人使喚的人。指被當作牛馬驅使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韶州云門山爽和尚》:“問'受施主供養將何報答?’師曰:'作牛作馬。’”
【第33句】:作福作威[zuò fú zuò wēi]
【解釋】原指國君專行賞罰,獨攬威權。后用以形容妄自尊大,濫用權勢。
【出處】語出《書·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
【示例】仆固情恩豈有反狀!皆由爾鼠作福作威,懼死不敢入朝。 ——《舊唐書·周智光傳》
【第34句】:作不如程[zuò bù rú chéng]
【解釋】程:規矩、格式,也作期限。做的不合規格或不能如期完成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錦瑟》:“作不如程,則刖耳、嬶鼻、敲刖脛趾,君能之乎?”
【第35句】:作法自斃[zuò fǎ zì bì]
【解釋】自己立法反而使自己受害。泛指自做自受。
【出處】《史記·商君列傳》:“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示例】怎奈此時官場中人,十居其九是吃煙的,那一個肯建這個政策作法自斃呢?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三回
【第36句】:作小服低[zuò xiǎo fú dī]
【解釋】指與人作妾或順從比己低下者。形容謙退溫順。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寶玉又是天生成慣能作小服低,賠身下氣,情性體貼,話語綿纏。”
【第37句】:作事不時[zuò shì bù shí]
【解釋】不時:不合時宜。做事違背農時。泛指不合時宜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八年》:“作事不時,怨讀言動于民。”
【第38句】:作如是觀[zuò rú shì guān]
【解釋】如是:如此,這樣;觀:看,看法。抱這樣的看法。泛指對某一事物作如此的看法。
【出處】《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示例】只作如是觀,雖然太煞風景,對不住'正人君子’們。 ——魯迅《而已集·大衍發微》
“作”結尾的成語
【第1句】:遁名改作[dùn míng gǎi zuò]
【解釋】竄改物名,改變作品。
【第2句】:百廢具作[bǎi fèi jù zuò]
【解釋】指一切廢置的事都興辦起來。同“百廢俱興”。
【出處】清·管同《恩縣四女祠碑》:“陽湖孫使君督糧山東,起痿瞭矇,百廢具作。”
【第3句】:矯揉造作[jiǎo róu zào zuò]
【解釋】矯:使彎的變成直的;揉:使直的變成彎的。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
【出處】《周易·說卦》:“坎,為矯揉,為引輪。”
【示例】他們原是好好婦人,卻要裝作男人,可謂矯揉造作了。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十二回
【第4句】:撟揉造作[jiǎo róu zào zuò]
【解釋】矯揉造作。指過分做作,極不自然。
【出處】清·俞樾《茶香室叢鈔·饒州神童》:“按如此教小兒,可謂撟揉造作矣。”
【第5句】:五行八作[wǔ háng bā zuò]
【解釋】泛指各行各業。
【出處】老舍《龍須溝》第一幕:“五行八作,就沒你這一行。”
【示例】王朔《一點正經沒有》:“我們這是國家的買賣,要漲得一起漲,五行八作蔬菜副食小百貨——單個漲不允許。”
【第6句】:悔其少作[huǐ qí shǎo zuò]
【解釋】指不滿其年輕時未成熟的作品。
【出處】漢·楊修《答臨淄侯箋》:“修家子云,老不曉事,強著一書,悔其少作。”
【示例】聽說:中國的好作家是大抵'悔其少作’的,他在自定集子的時候,就將少年時代的作品盡力刪除,或者簡直全部燒掉。 ——魯迅《〈集外集〉序言》
【第7句】:等身著作[děng shēn zhù zuò]
【解釋】著作疊起來與身高相等。形容著述非常豐富。
【出處】《宋史·賈黃中傳》:“黃中幼聰悟,方五歲,玭每旦令正立,展書卷比之,謂之等身書,課其誦讀。”
【示例】等身著作推君健,曠世才名愧我虛。 ——柳亞子《呈符老宇澄》
【第8句】:小題大作[xiǎo tí dà zuò]
【解釋】小題:明清科舉考試,以“四書”文句命題。拿小題目做大文章。比喻把小事情當做大事情來處理
【出處】明·楊聰《玉堂薈記》:“成既被提入京,欲伸前志,每為范木漸所阻,迨莧以艱去,而成遂奏揭紛出,小題大作矣。”
【示例】老舍《四世同堂》:“可是他們必須小題大作,好表示他們的聰明與認真。”
【第9句】:不愧不作[bù kuì bù zuò]
【解釋】愧、怍:慚愧。光明正大,問心無愧。
【出處】《孟子·盡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
【第10句】:蜂出并作[fēng chū bìng zuò]
【解釋】蜂出:象蜂群出巢一樣,多且雜亂;作:興起。象蜂群出巢一樣興起。形容紛紛興起,層出不窮。
【出處】《漢書·藝文志》:“是以九家之術,蜂出并作。”
【第11句】:萬物并作[wàn wù bìng zuò]
【解釋】一切事物一齊生長、發展。
【出處】《老子》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
【第12句】:九原可作[jiǔ yuán kě zuò]
【解釋】九原:春秋時晉國卿大夫的墓地在九原,因稱墓地;作:起,興起。設想死者再生。
【出處】《國語·晉語八》:“趙文子與叔向游于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誰與歸?’”
【示例】蓋晉武帝稱“安得諸葛亮者而與之共治”,正使九原可作,盍亦思所以用之。 ——宋·陳亮《英豪錄序》
【第13句】:述而不作[shù ér bù zuò]
【解釋】述:闡述前人學說;作:創作。指只敘述和闡明前人的學說,自己不創作。
【出處】《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我于老彭。”
【示例】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夫豈以其圣而傲當世哉。 ——清·朱彝尊《劉永之傳》
【第14句】:非業之作[fēi yè zhī zuò]
【解釋】非業:不急的事務。所從事的并不是當務之急。
【出處】《漢書·元帝紀》:“遠離父母妻子,勞于非業之作。”
【第15句】:交能易作[jiāo néng yì zuò]
【解釋】指交換各業的勞動成果而互相獲益。
【出處】春秋·齊·管仲《管子·治國》:“故先王使農、土、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終歲之利無道相過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
【示例】五材百物,民皆用之,必各有職業,交能易作,然后其享之也安。 ——清·方苞《甲辰示道希兄弟》
【第16句】:自受自作[zì shòu zì zuò]
【解釋】受:承受。自己做了蠢事壞事,自己受累
【出處】元·李致遠《還牢末》第二折:“豈不聞天網恢恢,也是我自受自作。”
【第17句】:一波未成,一波已作[yī bō wèi chéng,yī bō yǐ zuò]
【解釋】一個波浪還沒形成,另一個波浪又起來了
【出處】宋·姜夔《白石道人詩說》:“波瀾開闔,如在江湖中,一波未成,一波已作。”
【第18句】:一家之作[yī jiā zhī zuò]
【解釋】自成一家的著作。
【出處】《宋書·范曄傳》:“不得志,乃刪眾家《后漢書》為一家之作。”
【第19句】:分工合作[fēn gōng hé zuò]
【解釋】眾人各司其責,共同從事工作。
【出處】沈從文《常德的船》:“有些家中人說不定還留在縣里,經營一種不必要本錢的職業,分工合作,都不閑散。”
【示例】整個的社會是分工合作,各司所職。
【第20句】:百堵皆作[bǎi dǔ jiē zuò]
【解釋】堵:墻;作:興建。許多房屋同時建造。
【出處】《詩經·小雅·鴻雁》:“之子于垣,百堵皆作。雖則劬勞,其究安宅。”
【第21句】:嬌揉造作[jiāo róu zào zuò]
【解釋】不自然地裝扮或裝模作樣,故意夸張而造作
【示例】請不要嬌揉造作了,我們不喜歡你這樣
【第22句】:精耕細作[jīng gēng xì zuò]
【解釋】指農業上認真細致地耕作。
【出處】毛澤東《做革命的促進派》:“我們靠精耕細作吃飯,人多一點,還是有飯吃。”
【示例】我們要精耕細作才能有收獲。
【第23句】:洗手不作[xǐ shǒu bù zuò]
【解釋】洗手:比喻清白廉潔。原是盜賊的行話,放棄盜賊的勾當,不再干了。比喻對某項職業或事情不再繼續干了。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一回:“小人從前原也作些小道兒上的買賣,后來洗手不干,就在河工上充了一個夫頭。”
【示例】待到稱為詩人的一出現,就洗手不作了。 ——魯迅《集外集·序言》
【第24句】:武不善作[wǔ bù shàn zuò]
【解釋】意思是既動武就不能講斯文。
【出處】《西游記》第六三回:“常言道:'武不善作’,但只怕起手處不得留情,一時間傷了你的性命。”
【示例】從來'武不善作’,鄧九公合褚一官便都有摘了帽子,甩了大衣,盤上辮子,又在短衣上縮緊了腰,叫了四個人進來捆那繩扛。 ——《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
【第25句】:諸惡莫作[zhū è mò zuò]
【解釋】諸惡:各種壞事。佛家語,凡是壞事都不要做。舊時用以勸人行善。
【出處】《大般涅槃經》:“諸惡莫作,諸善奉行。”
【示例】勸君諸善奉行,但是諸惡莫作。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八
【第26句】:即興之作[jí xìng zhī zuò]
【解釋】即興:根據當時的興致和感覺;作:作品。根據當時的感受而寫成的作品。
【示例】這是我的即興之作,請勿見笑。
【第27句】:見幾而作[jiàn jī ér zuò]
【解釋】幾:苗頭;作:行動。指發現一點苗頭就立刻采取措施。
【出處】《周易·系辭下》:“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示例】富春子見似道舉動非常,懼禍而逃,可謂見幾而作者矣,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卷二十二
【第28句】:無相無作[wú xiāng wú zuò]
【解釋】①佛教語。指棄絕眾相,不事造作。②泛指不務空言。
【第29句】:蠻來生作[mán lái shēng zuò]
【解釋】形容強迫。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6回:“豈有此理!這事可是蠻來生作得的嗎?”
【示例】請不要蠻來生作,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第30句】:觀機而作[guān jī ér zuò]
【解釋】等待時機然后行動。同“觀機而動”。
【出處】《隋書·賀婁子幹傳》:“今臣在此,觀機而作,不得準詔行事。”
【第31句】:壓卷之作[yā juàn zhī zuò]
【解釋】壓:超過。指詩文書畫中能超過其它同類作品的、最出色的作品。
【示例】請把你的壓卷之作拿來展覽
【第32句】:見機而作[jiàn jī ér zuò]
【解釋】看到適當時機立即行動。
【出處】《周易·系辭下》:“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示例】富春子見似道舉動非常,懼禍而逃,可謂見機而作者矣,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第二十二卷
【第33句】:得意之作[dé yì zhī zuò]
【解釋】指自己認為非常滿意的作品。
【出處】曹靖華《哪有閑情話年月》:“作者仿佛要為我開小型展覽會似的,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都陳列在我面前了。”
【示例】這就是我的得意之作。
【第34句】:無所不作[wú suǒ bù zuò]
【解釋】沒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壞事都干。同“無所不為”。
【出處】宋·李昉《太平廣記》卷十五:“此人無所不作,欲效曳尾龜,豈可致邪。”
【示例】變詐奇哀,無所不作。茍或敗露,立便逃亡。 ——宋·蘇舜欽《論五事》
【第35句】:無知妄作[wú zhī wàng zuò]
【解釋】缺乏知識、不明事理而胡為。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八》:“奚取于三家之堂。”宋·朱熹集注:“譏其無知妄作,以取譖竊之罪。”
【示例】明·劉若愚《酌中志·大內規制紀略》:“無知妄作,此其一也。”
【第36句】:大題小作[dà tí xiǎo zuò]
【解釋】將磊韙寫成小文章。比喻把重大問題當作小事情來處理。
【出處】老舍《讀〈套不住的手〉》:“這篇作品不是小題大作,而是大題小作,篇幅不長,而意義很大。”
【示例】對這事要審慎考量,切勿大題小作,草率行事!
【第37句】:通力合作[tōng lì hé zuò]
【解釋】通力:一起出力。不分彼此,一齊出力。
【出處】《論語·顏淵》:“盍徹乎”朱熹注:“一夫受田百畝,而與同溝共井之人通力合作,計畝均收。”
【示例】都在向我們說明通力合作,進向平和的建設的道路。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記蘇聯版畫展覽會》
【第38句】:狂風大作[kuáng fēng dà zuò]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79回:“初時穿林透樹,次后走石飛砂,須臾白浪掀天,頃刻黑云覆地,紅日無光,狂風大作。”
【示例】四面呼呼亂響,頃刻狂風大作,波浪滔天。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38回
【第39句】:故態復作[gù tài fù zuò]
【解釋】指舊的習氣或毛病等又出現了。同“故態復萌”。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八大王》:“今老將就木,潦倒不能橫飛,故態復作,我自不懈耳。”
【第40句】:無惡不作[wú è bù zuò]
【解釋】沒有哪件壞事不干的。指干盡了壞事。
【出處】清·鄭燮《范縣署中寄舍弟墨書》五:“宋自紹興以來,主和議,增歲幣,送尊號,處卑朝,括民膏,戮大將,無惡不作,無陋不為。”
【示例】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時,在北京殺人放火,無惡不作。
【第41句】:日出而作[rì chū ér zuò]
【解釋】作:勞動。太陽出來就出去勞動。指古人純樸簡單的勞動生活。
【出處】《莊子·讓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下之間,而心意自得。”
【第42句】:見幾而作[jiàn jī ér zuò]
【解釋】幾:通“機”,時機;作:行動。指抓住有利時機及時采取行動。
【出處】《周易·系辭下》:“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示例】知其后來必不可支持,故亦須見幾而作可也。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44卷
【第43句】:舉錯動作[jǔ cuò dòng zuò]
【解釋】舉錯:措施。指舉止行動。
【出處】《漢書·匡衡傳》:“舉錯動作,物遵其儀。故形為仁義,動為法則。”
“作”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拿腔作勢[ná qiāng zuò shì]
【解釋】裝模作樣,裝腔作勢。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5回:“那賈環便來到王夫人炕上坐著,令人點了蠟燭,拿腔做勢的抄寫。”
【示例】不免拿腔作勢,添了許多自抬身價的話。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4回
【第2句】:打躬作揖[dǎ gōng zuō yī]
【解釋】拱、揖:兩手合抱致敬。彎身報拳行禮。表示恭敬順從或懇求的樣子。
【出處】明·李贄《因記往事》:“嗟乎!平居無事,只解打恭作揖,終日匡坐,同于泥塑。”
【示例】寶玉見他這樣,還認作是昨日晌午的事,那知晚間的這件公案,還打躬作揖的。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七回
【第3句】:打拱作揖[dǎ gǒng zuò yī]
【解釋】舊時禮節,彎身抱拳,上下擺動,表示恭敬。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一回:“王鄉紳下車,爺兒三個連忙打拱作揖,如同捧鳳凰似的捧了進來,在上首第一位坐下。”
【示例】不能對人就打拱作揖。
【第4句】:生非作歹[shēng fēi zuò dǎi]
【解釋】非:不對;歹:壞。做種種壞事。
【出處】元·楊文奎《兒女團圓》第二折:“沒揣的大驚小怪,便待要生非作歹。”
【第5句】:無風作有[wú fēng zuò yǒu]
【解釋】把沒風當作有風。比喻平白無故地生出事來。有故意制造事端的意思。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八回:“就如世上的流嘴滑舌之人,無風作有,信著伶口俐舌,長篇大論,胡扳亂扯,敷演出一篇話來。”
【第6句】:唱沙作米[chàng shā zuò mǐ]
【解釋】比喻以假亂真或以劣為優。
【出處】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賓白》:“予所謂多,謂不可刪逸之多,非唱沙作米、強鳧變鶴之多也。”
【第7句】:故作高深[gù zuò gāo shēn]
【解釋】本來并不高深,故意裝出高深的樣子。多指文章故意用些艱深詞語,掩飾內容的淺薄。
【示例】你不要故作高深,裝作很有水平。
【第8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shēng dāng zuò rén jié,sǐ yì wéi guǐ xióng]
【解釋】人杰:人中的豪杰。活著應當做杰出的人物,死了要做鬼中的豪杰。比喻人生在世,要有所作為。
【出處】宋·李清照《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第9句】:營私作弊[yíng sī zuò bì]
【解釋】為謀私利而耍弄手段干違法亂紀的事。
【出處】清·譚嗣同《代擬上諭》:?白芷諉褚∧萇洗錚礁藪佑階鞅孜!?
【第10句】:追歡作樂[zhuī huān zuò lè]
【解釋】猶言尋歡作樂。同“追歡取樂”。
【出處】元·王實甫《麗春堂》第三折:“瓊英,你到那里,好生追歡作樂,務要丞相歡喜。”
【示例】追歡作樂笑顏開,不念危亡半點哀。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九回
【第11句】:混作一談[hùn zuò yī tán]
【解釋】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當作同樣的事物談論。同“混為一談”。
【出處】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拳術與拳匪》:“東瀛的'武士道’,是指武士應守的道德,與技擊無關。武士單能技擊,不守這道德,便是沒有武士道。中國近來每與柔術混作一談,其實是兩件事。”
【第12句】:顛寒作熱[diān hán zuò rè]
【解釋】一會兒嫌冷,一會又嫌熱。形容喜怒無常,故作嬌態。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十一回:“話說潘金蓮在家,侍寵生嬌,顛寒作熱,鎮日夜不得個寧靜。”
【示例】那趙玉娥正在妙齡,那李管營怎能遂其所欲?因此一味顛寒作熱,撒嬌撒癡。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四回
【第13句】:自作之孽[zì zuò zhī niè]
【解釋】孽:罪惡,災禍。指自己招來的罪孽或災禍是逃不脫的
【出處】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44章:“與賣國者言救國,與毀法者言護法……盡王揖唐等自作之草,如何與彼談判!”
【第14句】:惺惺作態[xīng xīng zuò tài]
【解釋】惺惺:虛偽的樣子。故意做出一種姿態。形容虛偽不老實。
【出處】高陽《胡雪巖全傳·煙消云散》:“在周少棠有此意外的姻緣,自然喜之不勝,但就做朋友的道理來說,少不得要惺惺作態一番。”
【示例】他偏偏愛惺惺作態。
【第15句】:逢場作樂[féng chǎng zuò lè]
【解釋】猶言逢場作戲。偶爾隨俗應酬湊湊熱鬧。
【出處】明·沈受先《三元記·開宗》:“對酒當歌須慷慨,逢場作樂任優游。”
【示例】你們也去逢場作樂。
【第16句】:丑人多作怪[chǒu rén duō zuò guài]
【解釋】長相丑陋的人經常做出一些離奇古怪的事來為難別人。
【示例】俗話說:丑人多作怪,一點也沒假。
【第17句】:亂作一團[luàn zuò yī tuán]
【解釋】混雜在一起,形容極為混亂。
【出處】魯迅《熱風·隨感錄三十三》:“他拿了儒、道士、和尚、耶教的糟粕,亂作一團,又密密的插入鬼話。”
【示例】他的隊伍已經亂作一團,滾的滾下,栽倒的栽倒。 ——劉流《烈火金剛》第27回
【第18句】:成雙作對[chéng shuāng zuò duì]
【解釋】配成一對。
【出處】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假若是怨女曠夫,買吃了成雙作對。”
【示例】朋友聚會是有的,為什么要夫婦兩個一同去?這算顯示你們是成雙作對嗎? ——葉圣陶《孤獨》
【第19句】:早作夜息[zǎo zuò yè xī]
【解釋】清早就開始工作,直到夜晚才休息。形容非常勤奮。
【示例】一年以來,公惡衣菲食以戕其身,早作夜息以傷其神。(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一百)
【第20句】:點金作鐵[diǎn jīn zuò tiě]
【解釋】用以比喻把好文章改壞。也比喻把好事辦壞。同“點金成鐵”。
【出處】清·朱之瑜《答野傳書》之八:“尊作遵命僭筆改竄奉上,仍恐點金作鐵,貽笑后人耳。”
【示例】分明是畫足添蛇,誰承望官司喜悅,不罪我點金作鐵。 ——清·李漁《標何天·密籌》
【第21句】:認賊作子[rèn zéi zuò zǐ]
【解釋】佛家語,比喻錯將妄想認為真實。同“認賊為子”。
【出處】明·徐復祚《一文錢》第三出:“有一等顛倒喪志,投東覓西,失卻眼前至寶,這便是認賊作子。”
【示例】不正其名而言其實,紾戾不通,至于如是,徒使人害于名則已耳!乃至指鹿為馬,認賊作子。 ——章炳麟《論承用維新二字之荒謬》
【第22句】:擲地作金石聲[zhì dì zuò jīn shí shēng]
【解釋】比喻文章詞藻優美,聲調鏗鏘。
【出處】《晉書·孫綽傳》:“卿試擲地,當作金石聲也。”
【示例】真是字字擲地作金石聲啊! ——習仲勛《彭總在西北戰場》
【第23句】:寧可清貧,不作濁富[nìng kě qīng pín,bù zuò zhuó fù]
【解釋】寧愿清白而遭受貧困,決不污濁而享受富貴。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招慶道匡》:“寧可清貧自樂,不作濁富多憂。”
【第24句】:使心作倖[shǐ xīn zuò xìng]
【解釋】用心機。亦作“使心用倖”。
【第25句】:自我作古[zì wǒ zuò gǔ]
【解釋】作古:創始。由我創造。指不沿襲前人。
【出處】唐·劉知己《史通·稱謂》:“唯魏收遠不師古,近非因俗,自我作故,無所憲章。”
【示例】康樂稱太傅為宗袞,子建稱孟德為家王,皆自我作古。 ——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五
【第26句】:下馬作威[xià mǎ zuò wēi]
【解釋】指官吏到任故意用嚴法處理下屬樹立威風。泛指先給對方一點厲害。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敘傳》:“定襄聞伯素貴,年少,自請治郡,畏其下馬作威,吏民竦息。”
【示例】他習慣下馬作威,先燒三把火。
【第27句】:無風作浪[wú fēng zuò làng]
【解釋】比喻平白無故地生出事來。有故意制造事端的意思。同“無風起浪”。
【出處】魯迅《集外集·咬嚼未始“乏味”》:“原文云:卻于'她’字沒有諷過。答曰:那是譯 She 的,并非無風作浪。”
【第28句】:家長作風[jiā zhǎng zuò fēng]
【解釋】家長:封建家庭中的一家之長。指個人專斷,缺乏民主作風。
【第29句】:著作等身[zhù zuò děng shēn]
【解釋】形容著述極多,迭起來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出處】《宋史·賈黃中傳》:“黃中幼聰悟,方五歲,玭每旦令正立,展書卷比之,謂之等身書,課其誦讀。”
【示例】會上陳列了他多年來的全部著作,那時他已是著作等身了。 ——曹禺《我們尊敬的老舍先生》
【第30句】:孤軍作戰[gū jūn zuò zhàn]
【解釋】孤立無援的軍隊單獨奮戰。比喻單獨辦事,沒有人支援。
【出處】《隋書·虞慶則傳》:“由是長儒孤軍奮戰,死者十八九。”
【示例】我們已經脫離了過去那種慢慢發展的孤軍作戰的情況。 ——《毛澤東選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第31句】:拿腔作調[ná qiāng zuò diào]
【解釋】故意裝出特殊的腔調。
【出處】老舍《四世同堂》:“冠先生拿腔作調的說:'請太太不要發脾氣!’說罷,戴起帽子,懶洋洋的走出去。”
【示例】別動不動就拿腔作調。
【第32句】:自作聰明[zì zuò cōng míng]
【解釋】自以為聰明而亂作主張。指過高地估計自己,主觀地辦事。
【出處】《尚書·蔡仲之命》:“率自中,無作聰明,亂舊章。”宋·洪邁《容齋隨筆》卷十四:“嚴州分水縣,故額草書'分’字,縣令自作聰明者,謂草體非宜,自真書三字刻而立之。”
【示例】鄭令雖笨,不至于此,難保不是經手家人自作聰明,所以弄出這樣笑話來。 ——清·李寶嘉《中國現在記》第九回
【第33句】:末作之民[mò zuò zhī mín]
【解釋】末作:中國古代以農業為本業,工商各業為末業。指從事農業以外的經營者。
【出處】《韓非子·亡征》:“耕作之士困,末作之民利者,可亡也。”
【示例】此三者農夫皆兼為之,而游惰末作之民,亦不免于庸調。 ——宋·蘇轍《欒城應詔集》卷十
【第34句】:弄虛作假[nòng xū zuò jiǎ]
【解釋】耍花招欺騙人。
【出處】廖魯言《一九五九年農業戰線的任務》:“在執行生產計劃的全部過程中,也應該實事求是,力戒浮夸和弄虛作假。”
【示例】無論做什么事都應該實事求是,不該弄虛作假。
【第35句】:使心作幸[shǐ xīn zuò xìng]
【解釋】用心機。亦作“使心用幸”。
【出處】元·關漢卿《玉鏡臺》第二折:“都為他皓齒明眸,不由我使心作幸。”
【示例】多謝你使心作幸白頭翁,若不是這些懵懂,怎能勾一家兒團聚喜融融。 ——元·王曄《桃花女》第四折
【第36句】:自作門戶[zì zuò mén hù]
【解釋】指自己創立派別或結成宗派。同“自立門戶”。
【出處】《舊唐書·韋云起傳》:“今朝廷之內,多山東人,而自作門戶,更相剡薦,附下罔上,共為朋黨。”
【第37句】:移孝作忠[yí xiào zuò zhōng]
【解釋】指把孝順父母之心轉為效忠君主。同“移孝為忠”。
【出處】謝覺哉《不惑集·愛父母》:“不錯,封建社會曾把養父母這件事涂上一些神秘色彩。它是利用人類熱愛父母——'孝親’的自然倫理,要人民'移孝作忠’。”
【第38句】:彈劍作歌[tán jiàn zuò gē]
【解釋】比喻懷才不遇。
【出處】唐·李白《行路難·其二》:“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
【第39句】:出作入息[chū zuò rù xī]
【解釋】太陽一出來就開始工作,太陽落山就休息。指日常生活。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孟子》:“日用飯食,出作入息,便是樂堯舜之道。”
【第40句】:匠遇作家[jiàng yù zuò jiā]
【解釋】匠:有專長的技工;作家:能手,行家。比喻雙方本領不相上下。
【出處】元·無名氏《定時捉將》:“今日棋逢對手,匠遇作家也,你是好武藝為魁,我和你再戰幾百合。”
【示例】我們真是棋逢對手,匠遇作家。
【第41句】:生米作成熟飯[shēng mǐ zuò chéng shú fàn]
【解釋】比喻事情已經做成了,不能再改變。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40回:“這個當兒,珍姑娘的頭是磕了,臉是開了,生米是作成熟飯了。”
【第42句】:怫然作色[fú rán zuò sè]
【解釋】怫然:憤怒的樣子。臉上現出憤怒之色。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天地》:“謂己謏人,則怫然作色。”
【示例】聽到這個消息,他怫然作色。
【第43句】:亂作胡為[luàn zuò hú wéi]
【解釋】猶胡作非為。不顧法紀或輿論,毫無顧忌地做壞事。
【出處】元·吳昌齡《張天師》第二折:“直這般無廉鮮恥,亂作胡為。”
【示例】秀才,與你這一間幽靜的房兒,隨你自去的打斛斗,學踢弄,舞地鬼,喬扮神,撒科打諢,亂作胡為。 ——元·李好古《張生煮海》第一折
【第44句】:推濤作浪[tuī tāo zuò làng]
【解釋】作:興起。推動波濤,掀起浪頭。比喻助長壞人壞事,煽動情緒,制造事端。
【出處】毛澤東《文匯報的資產階級方向應當批判》:“呼風喚雨,推濤作浪,或策劃于密室,或點火于基層。”
【第45句】:自作自受[zì zuò zì shòu]
【解釋】自己做了蠢事壞事,自己倒霉。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僧問金山穎:'一百二十斤鐵枷,教阿誰擔?’穎曰:'自作自受。’”
【示例】他這會子不說保養著些,還要捉弄人;明兒病了,叫他自作自受。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一回
【第46句】:振作有為[zhèn zuò yǒu wéi]
【解釋】精神振作,有所作為。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六回:“此時制臺正想振作有為。都說他的人是個好的,只可惜了一件,是犯了'不學無術’四個字的毛病。”
【示例】宋主駿年才三八,膂力方剛,正是振作有為的時候。(蔡東藩《南北史演義》第十八回)
【第47句】:回瞋作喜[huí chēn zuò xǐ]
【解釋】瞋:發怒時瞪大眼睛。由發怒轉為高興。
【出處】明·天然癡叟《石點頭·侯官縣烈女殲仇》:“徐氏一見知心人,回瞋作喜。”
【第48句】:刑馬作誓[xíng mǎ zuò shì]
【解釋】古代結盟,殺馬飲血,立誓為信。比喻莊重的誓言。
【出處】《戰國策·齊策三》:“且臣聞齊、衛先君,刑馬壓羊,盟曰:'齊、衛后世無相攻伐,有相攻伐者,令其命如此。’”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并刑馬之誓,傳之子孫。”
【示例】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并刑馬作誓,傳之子孫。”
【第49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rì chū ér zuò,rì luò ér xī]
【解釋】作:做工。太陽升起就做工,太陽下山就休息。泛指簡樸單純的生活。
【出處】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12章:“如果你從小就在這個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現在就會和眾鄉親抱同一理想。”
【第50句】:徇私作弊[xùn sī zuò bì]
【解釋】為了私情而弄虛作假。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3回:“誰想這伙官員,貪濫無厭,徇私作弊,克減酒肉。”
【示例】考試不能徇私作弊,要考真才實學。
【第51句】:興妖作怪[xīng yāo zuò guài]
【解釋】比喻壞人破壞搗亂,或壞思想擴大影響。
【出處】明·周輯《西湖二集·救金鯉海龍王報德》:“巡海夜叉道:’你那里得這幾件物事,在此興妖作怪!”
【示例】是這樣看起來,完全是張儀那小子在興妖作怪啦。 ——郭沫若《屈原》第四幕
【第52句】:依人作嫁[yī rén zuò jià]
【解釋】原意是說窮苦人家的女兒沒有錢置備嫁衣,卻每年辛辛苦苦地用金線刺鄉,給別人做嫁衣。比喻空為別人辛苦。
【出處】唐·秦韜玉《貧女》詩:“苦為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示例】要他絕了功名之念,一輩子依人作嫁,實在于心不甘。 ——高陽《狀元娘子》一
【第53句】:蜂蠆作于懷袖[fēng chài zuò yú huái xiù]
【解釋】比喻出乎意外的驚嚇。
【出處】比喻出乎意外的驚嚇。
【第54句】:呼牛作馬[hū niú zuò mǎ]
【解釋】比喻別人罵也好,稱贊也好,決不計較。同“呼牛呼馬”。
【出處】《莊子·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
【示例】時不偶,且躬操敝帚,任他人呼牛作馬,只低頭。 ——明·徐復祚《宵光記·慰弟》
【第55句】:從中作梗[cóng zhōng zuò gěng]
【解釋】梗:阻塞,妨礙。在事情進行中,設置障礙,故意為難。
【出處】清·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是以糧道必應酬將軍者,畏其從中作梗也。”
【示例】英、美兩公使不免恐慌,暗想日、俄兩國從中作梗,定是不懷好意。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十回
【第56句】:裝模作樣[zhuāng mó zuò yàng]
【解釋】樣:模樣、姿態。指故意做作,故做姿態。
【出處】宋·史浩《荊釵記傳奇》:“裝模作樣,惱吾氣滿胸膛。”
【示例】冷酒冷粉冷湯,著咱如何近傍,百般裝模作樣,訕笑寒酸魍魎。 ——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三折
【第57句】: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不吃驚[píng shēng bù zuò kuī xīn shì,yè bàn qiāo mén bù chī jīng]
【解釋】平生:有生以來;虧心:違背良心。從來沒有干過違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門也不吃驚。形容為人處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
【出處】魯迅《天花的薔薇》:“'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不吃驚。’乙校不自心虛,怎能給恐嚇呢?”
【第58句】:拿糖作醋[ná táng zuò cù]
【解釋】擺架子,裝腔作勢。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1回:“這會子替奶奶辦了一點子事,況且關會著好幾層兒呢,就這幺拿糖作醋的起來,也不怕人家寒心?”
【示例】我們也干了,也值得你那幺拿糖作醋的!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7回
【第59句】:呼晝作夜[hū zhòu zuò yè]
【解釋】晝:白天。把白天叫作夜晚。比喻顛倒黑白,不分是非。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且不可呼晝作夜,更饒善巧,終不能指東為西。”
【第60句】:逢場作趣[féng chǎng zuò qù]
【解釋】猶言逢場作戲。偶爾隨俗應酬湊湊熱鬧。
【出處】沈從文《顧問官》:“因為是師長的老部屬,平時又會逢場作趣,這時節乘順水船就來那么一手。”
【示例】他愛逢場作趣,放松自己。
【第61句】:裝妖作怪[zhuāng yāo zuò guài]
【解釋】裝扮妖怪騙人。比喻故意做作,把事情弄得玄妙莫測。
【出處】清·古吳墨浪子《西湖佳話·白堤政跡》:“只應送來這些詩,不是陳腐,就是抄襲,若要新奇,便裝妖作怪,無一首看得上眼。”
【示例】說有鬼神,就可以裝妖作怪,鼓惑鄉愚,其志不過如此而已。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十一回
【第62句】:巧作名目[qiǎo zuò míng mù]
【解釋】指巧立名目。變著法定出一些名目來達到某種不正當的目的。
【出處】宋·蘇軾《論役法差雇利害起請畫一狀》:“今來計會六色人戶故免役錢,正與添錢無異,雖巧作名目,其實一般。”
【示例】武帝巧作名目,拂座竟入。 ——蔡東藩《兩晉演義》第八回
【第63句】:東作西成[dōng zuò xī chéng]
【解釋】東作:指春耕;西成:指秋收。指春種秋熟。
【出處】明·沈榜《宛署雜記·宣諭》:“慨自唐虞成周之際,爰宅四時,東作西成,歲月時日,水火土谷,歷世不易。”
【第64句】:磨磚作鏡[mó zhuān zuò jìng]
【解釋】把磚石磨成鏡子。比喻事情不能成功。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五:“一曰:'師作什么?’師曰:'磨作鏡。’一曰:'磨磚豈能成鏡邪?’師曰:'坐禪豈得成佛邪?’”
【示例】掘井及泉那用巧,磨磚作鏡未為愚。 ——宋·陸游《仰首座求鈍庵》
【第65句】:矜情作態[jīn qíng zuò tài]
【解釋】作態:故意作出一種姿態。故意做作。
【出處】清·袁枚《隨園詩話》第九卷:“此子矜情作態,局面太小。”
【第66句】:有所作為[yǒu suǒ zuò wéi]
【解釋】可以做事情,并能取得較大的成績。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下》:“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示例】對這個問題,蘇聯是能夠有所作為的。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第67句】:故作玄虛[gù zuò xuán xū]
【解釋】猶故弄玄虛。指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欺騙人。
【出處】《十月》1981年第1期:“'你知道我們兩個之間的關系嗎?’我眉毛一揚,故作玄虛地問她。”
【第68句】:自作解人[zì zuò jiě rén]
【解釋】指不明真意而亂發議論的人。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得。”
【示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得。”
【第69句】:擅作威福[shàn zuò wēi fú]
【解釋】擅:自作主張。濫用職權,作威作福。
【出處】《三國志·魏志·高柔傳》:“又達等數以憎愛擅作威福,宜檢治之。”
【示例】方今漢朝獻帝在位,被那董卓專權,擅作威福,生殺由己。 ——元·無名氏《連環計》第一折
【第70句】:一身作事一身當[yī shēn zuò shì yī shēn dāng]
【解釋】一個人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要敢于承擔責任。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92回:“我恨他為什么這樣膽小,一身作事一身當,為什么要逃。就是他一輩子不來了,我也一輩子不嫁人的。”
【第71句】:生風作浪[shēng fēng zuò làng]
【解釋】生、作:引起。原指神話小說中妖魔鬼怪施展法術掀起風浪。后多比喻煽動情緒,挑起事端。
【出處】南朝·宋·謝靈運《山居賦》:“乃風行濤作,水勢浪奔壯。”
【示例】這班混帳東西,又來生風作浪了。 ——清·李寶嘉《活地獄》第三十五回
【第72句】:有作其芒[yǒu zuò qí máng]
【解釋】干將在磨刀石上磨出的劍刃發出了光芒。
【出處】梁啟超《譚嗣同傳》:“干將發硎,有作其芒。”
【第73句】:胡作非為[hú zuò fēi wéi]
【解釋】胡:亂;非:不對。不顧法紀或輿論,毫無顧忌地做壞事。
【出處】《舊五代史·張瓘傳》:“汝車渡村百姓劉開道下賊慣作非為,今須改行,若故態不除,死無日矣。”
【示例】或誣好吃懶做,或誣胡作非為。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二回
【第74句】:興云作雨[xīng yún zuò yǔ]
【解釋】布:施。興起云,布下雨。比喻神怪法術高明。
【出處】宋·李昉《太平廣記》卷四百二十一:“時天竺僧不空三藏居于靜住寺,三藏善以持念召龍興云雨。”
【示例】天上玉皇可以隨意頒雨,河中龍王也能興云作雨。 ——沈從文《一個母親》第二章
【第75句】:敢作敢為[gǎn zuò gǎn wéi]
【解釋】指行事不怕風險,無所顧忌。
【出處】元·關漢卿《包待制智斬魯齋郎》第三折:“逞刁頑全不想他妻我婦,這的是敗壞風俗,那一個敢為敢做?”
【示例】唐儉點選進宮,敕賜才人,性格聰敏,凡諸音樂,一習便能,敢作敢為,并不知宮中忌憚。 ——清·禇人獲《隋唐演義》第六十九回
【第76句】:成群作隊[chéng qún zuò duì]
【解釋】指眾多的人或動物聚結成一群群、一隊隊。
【出處】《水滸傳》第一○四回:“更有那村姑農婦,丟了鋤麥,撇了灌菜,也是三三兩兩,成群作隊……呆呆地立著,等那粉頭出來。”
【示例】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30卷:“常與這些輕薄少年,成群作隊,馳馬試劍。”
【第77句】:俾晝作夜[bǐ zhòu zuò yè]
【解釋】指晨昏顛倒。常用在無限制地享樂。
【出處】《詩經·大雅·蕩》:“或號式呼,俾晝作夜。”
【示例】鄉下人家不比上海,是通宵達旦,俾晝作夜的。 ——《晚清文學叢鈔·情變》第四回
【第78句】:天作之合[tiān zuò zhī hé]
【解釋】合:配合。好象是上天給予安排,很完美地配合到一起。祝人婚姻美滿的話。
【出處】《詩經·大雅·大明》:“天監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載,天作之合。”
【示例】年長兄,我同你是“天作之合”,不比尋常同年弟兄。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七回
【第79句】:楚楚作態[chǔ chǔ zuò tài]
【解釋】猶言矯揉造作。
【出處】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一:“凡人學詞,功候有淺深,即淺亦非疵……楚楚作態,乃是大疵,最宜切忌。”
【第80句】:隨人作計[suí rén zuò jì]
【解釋】指順應他人意旨行事。
【出處】清·惲敬《答方九江書》:“男兒必有自立之處,不隨人作計,如蚊之同聲,蠅之同嗜,以取富貴名譽也。”
【第81句】:乘間作禍[chéng jiàn zuò huò]
【解釋】趁機會干壞事。
【第82句】:畫地作獄[huà dì zuò yù]
【解釋】比喻只許在指定的范圍內活動。同“畫地為牢”。
【出處】漢·劉向《說苑·貴德》:“俗語云:'畫地作獄,議不可入;刻木為吏,期不對。’此皆疾吏之風,悲痛之辭也。”《漢書·路溫舒傳》引作“畫地為獄”。
【第83句】:天不作美[tiān bù zuò měi]
【解釋】天不成全美事。多指要進行的事情因刮風下雨而受到了影響。
【出處】孫犁《蕓齋瑣談(四)》:“天不作美,忽然飄起雪花來。”
【示例】不想天不作美,將近黎明時分,又淅淅地下起小雨來。 ——魏巍《火鳳凰》六九
【第84句】:掀風作浪[xiān fēng zuò làng]
【解釋】掀、作:引起。原指神話小說中妖魔鬼怪施展法術掀起風浪。后多比喻煽動情緒,挑起事端。
【出處】南朝·宋·謝靈運《山居賦》:“乃風行濤作,水勢浪奔壯。”
【示例】恁平白地掀風作浪,恁空拳頭拿三道兩。 ——明·茅僧曇《醉新豐·么》
【第85句】: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bù chī bù lóng,bù zuò ē jiā wēng]
【解釋】指作為一家之主,對下輩的過失要能裝糊涂。
【出處】錢鐘書《圍城》:“人全貪小利;'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就算了罷。”
【第86句】:為非作歹[wéi fēi zuò dǎi]
【解釋】做種種壞事。
【出處】元·尚仲賢《柳毅傳書》:“我且拿起來,只一口將他吞于腹中,看道可還有本事為非作歹。”
【示例】我說的是好話,不過叫你心里留神,并沒叫你去為非作歹。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七回
【第87句】:蹺蹊作怪[qiāo qī zuò guài]
【解釋】蹺蹊:奇怪,可疑。指怪異多變,
【出處】明·羅貫中《三遂平妖傳》第九回:“不曾見這般蹺蹊作怪的事,方才一個裹破頭巾,身穿破布衫,手里拿著法環。”
【示例】只因這封簡帖兒,變出一本蹺蹊作怪底小說來。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簡帖和尚》
【第88句】:裝腔作勢[zhuāng qiāng zuò shì]
【解釋】拿腔拿調,故意做作想引人注意或嚇唬人。
【出處】《西湖佳話·西泠韻跡》:“娘娘不消著急,他這兩三日請我不去,故這等裝腔作勢。”羅廣斌 楊益言《紅巖》第十三章“余新江望著眼前這個橫蠻無理,慣于裝腔作勢的敵人,氣憤地握緊了拳頭。”
【示例】人民不喜歡假話,哪怕多么裝腔作勢,多么冠冕堂皇的假話都不會打動人民的心。 ——《〈艾青詩選〉自序》
【第89句】:逢場作戲[féng chǎng zuò xì]
【解釋】逢:遇到;場:演戲的場地。原指舊時走江湖的藝人遇到適合的場合就表演。后指遇到機會,偶爾湊湊熱鬧。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六:“竿木隨身,逢場作戲。”
【示例】不過借他船坐坐舒服些,用他菜吃適口些,逢場作戲,這有何妨。 ——清·曾樸《孽海花》第七回
【第90句】:裝腔作態[zhuāng qiāng zuò tài]
【解釋】拿腔拿調,故意做作想引人注意或嚇唬人。
【出處】元·無名氏《殺狗勸夫》第四折:“教那廝越裝模,越作勢。”
【示例】發抒她的生活實感,不玩弄詞藻,也不裝腔作態。 ——葉圣陶《招魂》
【第91句】:裝癡作態[zhuāng chī zuò tài]
【解釋】故意裝出呆傻的樣子
【出處】清·袁枚《新齊諧·借棺為車》:“持大斧出,劈棺,罵曰:'業已到家,何必裝癡作態。’死者大笑,掀棺而起。”
【第92句】:通同作弊[tōng tóng zuò bì]
【解釋】作弊:用欺騙的手段做違法亂紀或不合規定的事情。串通一起做壞事。
【出處】元·白樸《墻頭馬上》第三折:“你與孩兒通同作弊,亂我家法。”
【示例】臣細諒度,必是祝鹍、刁應祥等,通同作弊,受賂賣放,復將假首誑上,冒功請貸,情跡顯然。 ——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十二回
【第93句】:裝聾作癡[zhuāng lóng zuò chī]
【解釋】假裝又聾又傻。指故意不理睬,只當不知道。
【出處】元·馬致遠《青衫淚》第四折:“則這白侍郎正是我生死的冤家從頭認,都不差,可怎行裝聾作啞?”
【示例】你裝聾作癡也逃不過的
【第94句】:慌作一團[huāng zuò yī tuán]
【解釋】形容極為慌張。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五回:“蕭長貴正在自己兵船上睡覺,忽聽得外面一派人聲,接著又有洋槍、洋炮聲音,拿他從睡夢中驚醒,直把他嚇得索索的抖,在被窩里慌作一團。”
【第95句】:并肩作戰[bìng jiān zuò zhàn]
【解釋】密切配合,一起打仗。比喻團結合作,共同完成某項任務。
【示例】我們并肩作戰,共同完成此項任務。
【第96句】:始作俑者[shǐ zuò yǒng zhě]
【解釋】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開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壞事的人。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示例】北鎮撫司獄廷杖立枷諸制,此秦法所未有,始作俑者,罪可勝道哉! ——清·張潮《虞初新志·姜貞毅先生傳》
【第97句】:扭曲作直[niǔ qū zuò zhí]
【解釋】比喻是非顛倒。
【出處】元·岳伯川《鐵拐李》第一折:“兄弟,您哥哥平日不曾扭曲作直,所以不走不逃。”
【示例】你不要扭曲作直了。
【第98句】:染舊作新[rǎn jiù zuò xīn]
【解釋】指改頭換面,以舊充新。
【出處】宋·李斠《答黃著作書》:“今之學者……但誦得古文十數篇,拆南補北,染舊作新,盡為名士矣,何工拙之辨哉?”
【第99句】:暗中作梗[àn zhōng zuò gěng]
【解釋】作梗:阻撓。背地里阻撓。
【出處】蔡東藩《慈禧太后演義》第十三回:“平時守著用夏變夷的古訓,把新政新學駁得一錢不值,彼要奏阻,此要撤銷,暗中作梗。”
100、摶沙作飯[tuán shā zuò fàn]
【解釋】摶:把散碎的東西捏聚成團。將沙粒捏聚成飯團。比喻白費心思,全無可能。
【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然則與此輩論交,如摶沙作飯矣。”
10【第1句】:執柯作伐[zhí kē zuò fá]
【解釋】執:拿著;柯:斧頭柄;伐:采伐。手執斧頭去采伐。指給人做媒。
【出處】《詩經·豳風·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10【第2句】:虛作聲勢[xū zuò shēng shì]
【解釋】假裝出強大的氣勢。指假造聲勢,借以嚇人。
【出處】唐·韓愈《論淮西事宜狀》:“淄青、恒冀兩道,與蔡州氣類略同,今聞討伐元濟,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暗弱,自保無暇,虛張聲勢,則必有之。”
【示例】火把中看見眾軍士面帶怯色,想想外邊都是烏合之眾虛作聲勢,城外突襲一戰即收。 ——二月河《乾隆皇帝》二十四
10【第3句】:誤作非為[wù zuò fēi wéi]
【解釋】猶言胡作非為。不顧法紀或輿論,毫無顧忌地做壞事。
【出處】太平天國·洪仁噸镅摹罰骸翱齠任輪耍嘞燈餃瘴笞鞣俏且越璞亂暈鈾樂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