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軌”的成語(31個(gè))
本文整理了軌物范世、八纮同軌、納民軌物等含“軌”的成語31個(gè),其中“軌”開頭的成語1個(gè),“軌”結(jié)尾的成語22個(gè),“軌”在中間的成語8個(gè),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軌”開頭的成語【第1句】:軌物范世[guī wù fàn shì]
【解釋】謂作事物的規(guī)范、世人的榜樣。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訓(xùn)·序致》:“魏晉已來所著諸子,理重事復(fù),遞相模斅,猶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復(fù)為此者,非敢軌物范世也。”
“軌”結(jié)尾的成語【第1句】:八纮同軌[bā hóng tóng guǐ]
【解釋】指天下一統(tǒng)。八纮,指八方極遠(yuǎn)之地。
【出處】《晉書·武帝紀(jì)》:“廓清梁、岷、包懷揚(yáng)、越,八纮同軌,祥瑞屢臻。”
【第2句】:一辭同軌[yī cí tóng guǐ]
【解釋】猶眾口一詞。所有的人都說同樣的話。
【出處】《韓非子·八奸》:“此皆俱進(jìn)俱退,皆應(yīng)皆對(duì),一辭同軌以移主心者也。”又《內(nèi)儲(chǔ)說上》:“今群臣無不一辭同軌乎季孫者,舉魯國盡化為一,君雖問境內(nèi)之人,猶不免于亂也。”
【第3句】:閉門埽軌[bì mén sào guǐ]
【解釋】指杜絕賓客,不與來往。
【第4句】:悖逆不軌[bèi nì bù guǐ]
【解釋】悖逆:違反正道,犯法作亂;不軌:不合法規(guī)。指違背正道,不守法規(guī)。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本史》:“甚悖逆不軌,宜誅討之日久矣。”
【第5句】:奸回不軌[jiān huí bù guǐ]
【解釋】奸回:邪惡;不軌:不守法規(guī)。比喻行為不正,不守法規(guī)。
【出處】《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奸回不軌,禍倍于下民可也。”
【第6句】:如出一軌[rú chū yī guǐ]
【解釋】軌:車輪碾軋的痕跡。好像出自同一個(gè)車軌。比喻兩件事情非常相似。
【出處】宋·洪邁《容齋隨筆》卷十一:“此四人之過,如出一轍。”
【示例】處溫逼魏王以僭號(hào),結(jié)宋將以賣國,跡其奸佞,如出一軌。 ——《遼史·李處溫傳》
【第7句】:若出一軌[ruò chū yī guǐ]
【解釋】像出自同一個(gè)車轍。比喻兩種事物非常相似。
【出處】清·陳田《<明詩紀(jì)事己簽>序》:“嘉靖之季,以詩名者有后七子,李王為之冠,與前七子隔絕數(shù)十年,而此唱彼和,聲應(yīng)氣求,若出一軌。”
【第8句】:陰謀不軌[yīn móu bù guǐ]
【解釋】軌:法度;不軌:不遵守法度。指暗中謀劃叛亂。
【出處】漢·陳球《答袁術(shù)書》:“而陰謀不軌,以身試禍,豈不痛哉。”
【第9句】:書同文,車同軌[shū tóng wén,chē tóng guǐ]
【解釋】車軌相同,文字相同。比喻國家統(tǒng)一。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
【示例】太康之中,天下書同文,車同軌,牛馬被野。 ——晉·干寶《晉紀(jì)總論》
【第10句】:謀為不軌[móu wéi bù guǐ]
【解釋】指準(zhǔn)備做違反法紀(jì)的事或搞叛亂活動(dòng)。
【出處】《魏書·任城王澄傳》:“適得陽平表曰:穆泰謀為不軌,招誘宗室。”
【示例】這并非為了消滅'謀為不軌’的痕跡,不過以為因通信而累及別人,是很無謂的。 ——魯迅《<兩地書>序言》
【第11句】:覆車之軌[fù chē zhī guǐ]
【解釋】軌:車轍。翻車的轍跡。比喻失敗的教訓(xùn)。
【出處】漢·陳忠《清盜源疏》:“可為至戒,覆車之軌,其跡不遠(yuǎn)。”
【示例】青之號(hào)令不得行,是循覆車之軌也。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第13卷
【第12句】:所圖不軌[suǒ tú bù guǐ]
【解釋】指圖謀做不合法或不正當(dāng)?shù)膲氖隆?/p>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袁紹傳》:“會(huì)董卓乘虛,所圖不軌。”
【示例】她不想干所圖不軌的事情。
【第13句】:圖謀不軌[tú móu bù guǐ]
【解釋】不軌:越出常軌,不守法度。謀劃越出常規(guī)、法度之事。
【出處】《晉書·王彬傳》:“兄抗旌犯順,殺戮忠良,謀圖不軌,禍及門戶。”
【示例】你們給我們來的公函,說我們圖謀不軌……我們此行純?yōu)閻蹏鴣恚^無越軌行為。 ——楊沫《青春之歌》第七章
【第14句】:肆行不軌[sì xíng bù guǐ]
【解釋】軌:指行動(dòng)應(yīng)遵循的規(guī)則。任意橫行,不守規(guī)則,違法亂紀(jì)。
【出處】《三國志·魏志·高貴鄉(xiāng)公傳》:“今高貴鄉(xiāng)公肆行不軌,幾危社稷,自取傾覆,人神所絕。”
【示例】既至成都,肆行不軌,無所忌憚。 ——《舊唐書·郭英乂傳》
【第15句】:閉門卻軌[bì kǒu què guǐ]
【解釋】指杜絕賓客,不與來往。
【出處】見“閉門掃軌”。
【示例】說門可羅雀是夸張的,閉門卻軌卻是不必要的。 ——孫犁《秀露集·<善暗室紀(jì)年>序》
【第16句】:同文共軌[tóng wén gòng guǐ]
【解釋】〖釋義〗同文:全國所用的文字相同;共軌:全國車轍闊狹相同。統(tǒng)一文字,統(tǒng)一車轍。比喻國家統(tǒng)一。
【出處】《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第17句】:閉門掃軌[bì mén sǎo guǐ]
【解釋】軌:車跡。指杜絕賓客,不與來往。
【出處】《后漢書·黨錮傳·杜密》:“同郡劉勝,亦自蜀郡告歸鄉(xiāng)里,閉門掃軌,無所干及。”李賢注:“軌,車跡也。言絕人事。”
【第18句】:謀圖不軌[móu tú bù guǐ]
【解釋】圖謀:暗中策劃;不軌:越出常軌,不守法度。謀劃越出常規(guī)、法度之事。
【出處】《后漢書·章帝八王列傳》:“安帝乳母王圣與中常侍江京等譖鄧騭兄弟及翼,云與中大夫趙王謀圖不軌,窺覦神器,懷大逆心。”
【示例】一道詔書,接連頒下,說瑋擅殺二公父子,又欲誅滅朝臣,謀圖不軌,罪大惡極,應(yīng)速正大典。 ——蔡?hào)|藩《兩晉演義》第九回
【第19句】:謀逆不軌[móu nì bù guǐ]
【解釋】謀:圖謀;逆:違背;不軌:不合法。圖謀進(jìn)行違法叛逆活動(dòng)。
【出處】《楊家將演義》第二回:“汝竊據(jù)太原,稱孤道寡,偷生一隅,亦已足矣,奈何謀逆不軌。”
【第20句】:覆車?yán)^軌[fù chē jì guǐ]
【解釋】軌:車轍。前車翻倒了,后面的車仍沿著前車留下的轍行進(jìn)。比喻不吸取教訓(xùn),繼續(xù)錯(cuò)誤行事。
【出處】三國·魏·李康《運(yùn)命論》:“故木秀于林,風(fēng)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前鑒不遠(yuǎn),覆車?yán)^軌。”
【示例】《舊唐書·辛替否傳》:“千帝百王,飾彌盛而國彌空,役彌重而禍彌大。覆車?yán)^軌,曾不改途。”
【第21句】:圖作不軌[tú zuò bù guǐ]
【解釋】指圖謀不軌。
【出處】《東觀漢記·鄭眾傳》:“及憲兄弟圖作不軌,眾遂首謀誅之,以功遷大長秋。”
【第22句】:圖為不軌[tú wéi bù guǐ]
【解釋】圖:企圖;軌:常規(guī),法度。謀劃進(jìn)行違犯法紀(jì)的活動(dòng)。
【出處】《三國地·吳志·虞翻傳》裴松之注引《會(huì)稽典錄》:“休未至,綝欲入宮,圖為不軌,召百官會(huì)議,皆惶怖失色,徒唯唯而已。”
【示例】《晉書·郗鑒傳》:“隆文子皆死,顧彥亦被害,誣隆聚合遠(yuǎn)近,圖為不軌。”
“軌”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納民軌物[nà mín guǐ wù]
【解釋】納:容納;民:老百姓;軌:法度;物:器物。指將百姓納入遵守法度、惜用器物的正道。
【出處】《左傳·隱公五年》:“群將納民于軌物者也。”
【示例】納民軌物,驅(qū)時(shí)仁壽,神化隆平,生靈熙阜。 ——《隋書·盧思道傳》
【第2句】:不軌不物[bù guǐ bù wù]
【解釋】軌:軌道,引申為法規(guī);物:典章文物。超出常規(guī)和不合乎法則。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隱公五年》:“君將納民于軌物者也,故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不軌不物,謂之亂政。”
【第3句】:一軌同風(fēng)[yī guǐ tóng fēng]
【解釋】車軌相同,風(fēng)俗一致。比喻國家統(tǒng)一。
【出處】《晉書·苻堅(jiān)載記上》:“一軌九州,同風(fēng)天下。”
【第4句】:車軌共文[chē guǐ gòng wén]
【解釋】文;文字。車軌統(tǒng)一,文字一致。比喻統(tǒng)一一致。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
【示例】執(zhí)珪柱國,尚不輕授,況車軌共文,四溟同宅。 ——南朝·梁·江淹《蕭驃騎讓封表》
【第5句】:車同軌,書同文[chē tóng guǐ,shū tóng wén]
【解釋】同文:全國所用的文字相同;同軌:全國車轍闊狹相同。統(tǒng)一文字,統(tǒng)一車轍。比喻國家統(tǒng)一。
【出處】《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第6句】:文軌攸同[wén guǐ yōu tóng]
【解釋】文:文字;軌:車的軌跡;攸:語助詞,無義;同:相同。書牘的文字相同,車轍痕跡相同。比喻國家統(tǒng)一。
【出處】《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隋書·煬帝紀(jì)》:“方今區(qū)宇平壹,文軌攸同,十步之內(nèi),必有芳草;四海之中,豈無孝、秀。”
【第7句】:不軌之徒[bù guǐ zhī tú]
【解釋】不守法紀(jì)或圖謀作亂的人。
【出處】《晉書·劉頌傳》:“何則?雖有所犯,輕重甚殊,于士君子之心受責(zé)不同而名不異者,故不軌之徒得引名自方,以惑眾聽,因名可亂,假力取直,故清議益?zhèn)病!?/p>
【示例】那些不軌之徒一聞兇信,逃走了一半,只有跑不去[的],共捉了男婦三百七十余人,一并捆綁,將叛產(chǎn)封固。 ——清·佚名《聽月樓》第二十回
【第8句】:齊軌連轡[qí guǐ lián pèi]
【解釋】猶言并駕齊驅(qū)。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
【出處】清·王灼《游歙西徐氏園記》:“且吾數(shù)人暫合于此,一日別去,將欲從數(shù)百里外齊軌連轡,復(fù)為此窮日之游,其又可得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