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結(jié)尾的成語21個(含解釋和出處)
百問中文為您整理了若有若無、通共有無、視有如無、僅識之無、慰情聊勝于無等“無”結(jié)尾的成語21個,包括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第1句】:若有若無[ruò yǒu ruò wú]
【解釋】形容事物不清晰或關(guān)系不親密。
【出處】明·洪應(yīng)明《菜根譚·閑適》:“若有若無,半真半幻,最足以悅?cè)诵哪慷砣诵造`。真天地間一妙境也。”
【示例】她很清楚,他對她早已若有若無,不放在心上了。 ——沙汀《淘金記》八
【第2句】:通共有無[tōng gòng yǒu wú]
【解釋】指互相接濟;互通有無。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魏志·楊俊傳》:“俊振濟貧乏,通共有無。”
【示例】宋·葉適《<歸愚翁文集>序》:“方其家居,得朋友,通共有無,并坐接席,不知歲月遷改。”
【第3句】:視有如無[shì yǒu rú wú]
【解釋】把有事看得象沒事一樣。形容不重視,不當(dāng)一回事。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六回:“賈母等如何謝恩,如何回家,親朋如何來慶賀,寧榮兩處近日如何熱鬧,眾人如何得意,獨他一個皆視有如無,毫不曾介意。”
【示例】那鰲拜視有如無,瞇著眼口中念念有詞。 ——二月河《康熙大帝》十二三
【第4句】:僅識之無[jǐn shí zhī wú]
【解釋】之無:指最簡單的字。形容識字不多。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醫(yī)術(shù)》:“張曰:'我僅識之無耳?烏能是?’道士笑曰:'迂哉,名醫(yī)何必多識字乎,但行之耳!’”
【第5句】:慰情聊勝于無[wèi qíng liáo shèng yú wú]
【解釋】慰:安慰;聊:略微。得到的安慰,比沒有要好一點。
【出處】晉·陶潛《和劉柴桑》詩:“弱女雖非男,慰情聊勝無。”
【示例】眾雖感不滿,而木已成舟,無可如何,猶幸已允補償,亦可慰情聊勝于無。 ——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一百二十七
【第6句】:互通有無[hù tōng yǒu wú]
【解釋】通:往來。拿出自己多余的東西給對方主,與之進行交換,以得到自己所缺少的東西。
【出處】唐·韓愈《原道》:“為之賈,以通其有無。”
【示例】現(xiàn)在漢匈互通有無,關(guān)市大開。 ——曹禺《王昭君》第三幕
【第7句】:似有如無[sì yǒu rú wú]
【解釋】只當(dāng)沒有這回事。形容不在乎,不在意。
【出處】明·馮惟敏《淶邑初度自述》:“眼見的爭名奪利眉兒先皺,耳聽著受職為官膽兒便虛,俺子當(dāng)似有如無。”
【示例】這春梅也不瞧,接過來似有如無,掠在抽屜內(nèi)。 ——《金瓶梅詞話》第七三回
【第8句】:稱家有無[chèn jiā yǒu wú]
【解釋】稱:適合,相符。與家庭經(jīng)濟情況相符。指辦理婚、喪等事不可過奢或過儉。
【出處】《禮記·檀弓上》:“子游問喪具,夫子曰:'稱家之有亡(無)。’”
【示例】乃遺書喻其子曰:“爾當(dāng)營治喪具,稱家有無。” ——明·趙弼《新繁胡大尹傳》
【第9句】:略識之無[lüè shí zhī wú]
【解釋】之、無:指最簡單的字。形容識字不多。
【出處】唐·白居易《與元九書》:“仆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于書屏下。有指'無’字、'之’字示仆者,仆雖口未能言,心已默識。后有問此二字者,雖百十其試,而指之不差。”
【示例】還有一班市儈,不過略識之無,因為艷羨那些斗方名士,要跟著他學(xué)。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九回
【第10句】:不識之無[bù shí zhī wú]
【解釋】連“之”字、“無”字都不認識。形容人不識字,文化水平很低。
【出處】唐·白居易《與元九書》:“仆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于書屏下,有指'無’字、'之’字示仆者,仆雖口未能言,心已默識。”
【示例】《廢墟中》,寫一個不識之無的木匠,愛打老婆,老婆也讓他打;他有氣無處泄,她也就讓他泄。 ——李健吾《<李廣田選集>序》
【第11句】:移有足無[yí yǒu zú wú]
【解釋】指用多余的部分彌補不足的部分。
【出處】宋·蘇舜欽《上范公參政書·諮目三》:“運動四國,權(quán)衡萬貨,平準(zhǔn)其價,移有足無,然后天下之務(wù)舉矣。”
【第12句】:貿(mào)遷有無[mào qiān yǒu wú]
【解釋】買賣貨物。指商業(yè)上貨物買賣,互通有無。
【出處】《晉書·食貨志》:“貿(mào)遷有無,各得其所。”
【示例】貿(mào)遷有無,和其眾寡。 ——唐·陳子昂《臨邛縣令封君遺愛碑》
【第13句】:聊勝于無[liáo shèng yú wú]
【解釋】聊:略微。比沒有要好一點。
【出處】晉·陶潛《和劉柴桑》詩:“弱女雖非男,慰情聊勝無。”
【示例】王二瞎子一聽仍是衙門里的人,就是聲光比賬房差些,尚屬慰情聊勝于無。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四十五回
【第14句】:懋遷有無[mào qiān yǒu wú]
【解釋】懋:通“貿(mào)”,貿(mào)易。買賣貨物,互通有無。
【出處】《尚書·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第15句】:出有入無[chū yǒu rù wú]
【解釋】出入于有無之中。
【出處】《云笈七簽》卷一○四:“或與眾仙,策空駕虛,出有入無,分形散影,處處游集。”
【第16句】:慰情勝無[wèi qíng shèng wú]
【解釋】作為自我寬慰的話。
【出處】晉·陶潛《和劉柴桑》詩:“弱女雖非男,慰情聊勝無。”
【第17句】:音信杳無[yīn xìn yǎo wú]
【解釋】沒有一點消息。
【出處】明·吾邱瑞《運甓記·剪發(fā)延賓》:“盼前程音信杳無。”
【第18句】: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nìng kě xìn qí yǒu,bù kě xìn qí wú]
【解釋】寧愿相信它有,不可相信它沒有。指做事要有充分的準(zhǔn)備。
【出處】元·無名氏《盆兒鬼》楔子:“那先生都叫他做賈半仙,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孩子去意已決。”
【示例】高家的太太們不一定相信,也不一定不相信,但是他們'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巴金《談<秋>》
【第19句】:可有可無[kě yǒu kě wú]
【解釋】可以有,也可以沒有。指有沒有都無關(guān)緊要。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回:“因此把一切都看成濁物,可有可無。”
【示例】她活了五十年,第一次感覺到自己還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 ——茹志娟《如愿》
【第20句】:視有若無[shì yǒu ruò wú]
【解釋】把有事看得象沒事一樣。形容不重視,不當(dāng)一回事。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七十八回:“究之這戲子見慣渾閑事,視有若無。”
【示例】眼見高士奇毫不慚愧,直將眾人視有若無,越發(fā)耐不得。 ——二月河《乾隆皇帝》十九
【第21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dà shì huà xiǎo,xiǎo shì huà wú]
【解釋】化:變。經(jīng)過妥善處理,將大事化成小事,小事變成沒事,息事寧人。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2回:“'大事化為小事,小事化為無事’,方是興旺之家。”
【示例】他很會說話,遇到住戶們打架拌嘴,他能一面挖苦,一面恫嚇,而把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老舍《四世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