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結尾的成語89個(含解釋和出處)
百問中文為您整理了飯來開口、紅暈沖口、贊不容口、三緘其口等“口”結尾的成語89個,包括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第1句】:飯來開口[fàn lái kāi kǒu]
【解釋】指吃現成飯。形容不勞而獲,坐享其成。同“飯來張口”。
【出處】唐·元稹《放言》:“飯來開口似神鴉。”
【示例】我們不能過飯來開口的日子。
【第2句】:紅暈沖口[hóng yùn chōng kǒu]
【解釋】暈:光影色澤模糊的部分;口:指馬的嘴部。馬的嘴唇色澤鮮艷。形容馬匹優(yōu)良,十分好看。
【出處】宋·葉廷珪《海錄碎事·鳥獸·馬驢》:“紅暈沖口,紫光騰目,言馬之俊也。”
【第3句】:贊不容口[zàn bù róng kǒu]
【解釋】贊美的話口里已容納不下。
【出處】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三十九回:“圣公待其書完,接過風詠,覺情文交至,于無可形容處形容出來,與歷來名人所題另是一付杼軸,不禁贊不容口。”
【第4句】:三緘其口[sān jiān qí kǒu]
【解釋】緘:封。在他嘴上貼了三張封條。形容說話謹慎。現在也用來形容不肯或不敢開口。
【出處】漢·劉向《說苑·敬慎》:“孔子之周,觀于太廟,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
【示例】危行言遜,禍免生肘;金人示誡,三緘其口。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十三回
【第5句】:提心在口[tí xīn zài kǒu]
【解釋】心在口邊,幾乎要跳出來。形容擔心、恐懼。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不爭你握雨攜云,常使我提心在口。”
【示例】梁斌《播火記》:“他猛醒了一下,覺得失了口。立時提心在口,回過頭向左右看了看,見并沒有別人,才放下心來。”
【第6句】:佶屈聱口[jí qū áo kǒu]
【解釋】佶屈:曲折、不通順;聱口:不順口。形容文句艱澀,不通順暢達。
【出處】佶屈:曲折、不通順;聱口:不順口。形容文句艱澀,不通順暢達。
【示例】郭沫若《王陽明禮贊》:“佶屈聱口的古書在青年實在不易理解,只徒糜費時日。”
【第7句】:大膽海口[dà dǎn hǎi kǒu]
【解釋】海口:夸口,說大話。提大著膽子說大話。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八十九回:“況孤在此城,今已五代,不是大膽海口,孤也頗有個賢名在外。”
【第8句】:羊入虎口[yáng rù hǔ kǒu]
【解釋】羊落在虎口里。比喻弱者陷入險惡的境地,面臨被殘害的處境。
【出處】明·羅貫中《粉妝樓》第七回:“俺們是不怕他的,明日恐怕他們來尋你們,你們卻是弄他不過,那時羊入虎口,怎生是好?”
【示例】再勸三位,莫上青城。羊入虎口,有死無生。 ——金庸《天龍八部》第三回
【第9句】:驢唇不對馬口[lǘ chún bù duì mǎ kǒu]
【解釋】比喻說話寫文章,前言不搭后語,兩不相合。
【出處】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94回:“稍一疏神,便說的驢唇不對馬口,那還有什么趣味呢!”
【第10句】:金人緘口[jīn rén jiān kǒu]
【解釋】金人:銅制的人。緘口:封嘴,指緘默不言。銅人閉口不講話。形容言詞謹慎。亦作“金人三緘”。
【出處】《孔子家語·觀周》:“孔子觀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第11句】:十字路口[shí zì lù kǒu]
【解釋】兩條道路交叉的地方。比喻處在對重大事情需要決定怎樣選擇的境地。
【出處】宋·葉夢得《避暑錄話·下·舊說崔慎為瓦棺寺僧后身》:“何以不待其末年,執(zhí)十字路口,痛與百摑,方為快意。”
【示例】站在歧路上是幾乎難于舉足,站在十字路口,是可走的道路很多。(魯迅《華蓋集·北京通信》)
【第12句】:高下在口[gāo xià zài kǒu]
【解釋】猶言信口雌黃。
【出處】《續(xù)資治通鑒·宋仁宗皇祐三年》:“三班吏叢猥,老胥抱文書升堂取判者,皆高下在口,異時長官漫不省察,謹占署而已。”
【第13句】:朗朗上口[lǎng lǎng shàng kǒu]
【解釋】指誦讀詩文時的聲音響亮而順口。
【出處】老舍《詩與快板》:“散文就不受這么多的限制,雖然散文也講究聲調鏗鏘,能朗朗上口。”
【示例】這篇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
【第14句】:箭穿雁口[jiàn chuān yàn kǒu]
【解釋】箭:弓箭;穿:通過,穿通。比喻閉嘴不出聲。
【出處】元·馬致遠《漢宮秋》:“似箭穿雁口,沒個人敢咳嗽。”
【第15句】:膾炙人口[kuài zhì rén kǒu]
【解釋】膾:切細的肉;炙:烤熟的肉。膾和炙都是人們愛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愛吃。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和稱贊和傳訟。
【出處】五代·王定寶《唐摭言》卷十:“如'水聲常在耳,山色不離門’,又'掃地樹留影,拂床琴有聲’……皆膾炙人口。”
【示例】一部膾炙人口的《國風》與《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采部分,便是詩歌合作中最美滿的成績。 ——聞一多《歌與詩》
【第16句】:河目海口[hé mù hǎi kǒu]
【解釋】河目:形狀像河一樣的眼睛,上下眼眶平而長;海口:像大海一樣的嘴,又大又深。比喻相貌非凡。
【出處】《孔子家語·困誓》:“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獨立于東郭門外。或人謂子貢日:'東門外有一人焉,其長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顙。’”《孝經援神契》:“孔子海口含澤。”
【示例】大人的根器厚的很,天庭開闊,地角也稱的過。況且河目海口,是人間有一無二的相。 ——清·嘿生《玉佛緣》第二回
【第17句】:反咬一口[fǎn yǎo yī kǒu]
【解釋】不僅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卻反過來誣賴對方。比喻干了干事的人反過來誣諂受害者或干壞事的首要分子嫁禍于脅從者。
【出處】《鍛煉》:“袁世凱賣國也要一手包辦。替他做掮客的人會被他反咬一口,說是漢奸。”
【示例】我們要提防他反咬一口。
【第18句】:渾身是口[hún shēn shì kǒu]
【解釋】表示渾身都有能言善辯的嘴。
【出處】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渾身是口怎支吾,恰似個沒嘴的葫蘆。”
【第19句】:香喉玉口[xiāng hóu yù kǒu]
【解釋】形容美麗女子的演唱。
【出處】清·洪昇《長生殿·偷曲》:“向綺窗深處,秘本翻謄。香喉玉口,親將絕調教成。”
【第20句】:金舌弊口[jīn shé bì kǒu]
【解釋】金舌:用金子做舌頭;弊:破。用金做的舌頭,說破了嘴。比喻說話很多,枉費口舌。
【出處】《荀子·正論》:“金舌弊口,猶將無益也。”
【第21句】:心不應口[xīn bù yīng kǒu]
【解釋】心里想的和嘴里說的不一致。指為人虛偽。
【出處】明·楊德芳《步步嬌·閨怨》曲:“恨他心不應口,把歡娛翻成僝僽。情兒泛泛,渾如江水流。”
【第22句】:贊不絕口[zàn bù jué kǒu]
【解釋】不住口地稱贊。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四回:“寶玉看了,贊不絕口。”
【示例】他常常在我面前把秋桐的文章捧上了天,贊不絕口。 ——鄒韜奮《經歷·新聞記者的作品》
【第23句】:養(yǎng)家活口[yǎng jiā huó kǒu]
【解釋】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九回:“那些書吏衙役,都是花了錢買著糧道的衙門,那個不想發(fā)財?俱要養(yǎng)家活口。”
【示例】你是費了我八十兩元絲銀子的,全靠你養(yǎng)家活口哩。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三十三回
【第24句】:瞪目哆口[dèng mù chǐ kǒu]
【解釋】睜大眼睛,張開嘴巴。形容驚呆的樣子。
【出處】清·無名氏《帝城花樣·春珊傳》:“諸名士且搖玉柄麈尾,擎鐵如意,瞪目哆口如木雞。”
【示例】清·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37回:“翠鳳氣的瞪目哆口。”
【第25句】:免開尊口[miǎn kāi zūn kǒu]
【解釋】免:不要。不必開口說什么。多表示要求不會得到同意。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六回:“你若果然有成全我的心,衛(wèi)顧我的話,就請說;要是方才伯父合九公說的那套,我都聽見了,也明白了,免開尊口。?”
【示例】何況此刻靠著點小生意,還有飯吃,我看娘舅還是免開尊口吧。(清·吳沃堯《九命奇冤》第五回)
【第26句】:相與一口[xiāng yǔ yī kǒu]
【解釋】串通一氣,異口同聲。
【出處】戰(zhàn)國·韓·韓非《韓非子·孤憤》:“朋黨比周,相與一口,惑主敗法,以亂士民。”
【第27句】:曲不離口[qǔ bù lí kǒu]
【解釋】意指曲子要天天唱,才會熟練精妙。比喻熟能生巧。
【出處】朱自清《論誦讀》:“但是誦讀總得多讀熟讀,才有效用;'曲不離口’,誦讀也是一樣道理。”
【第28句】:拖家?guī)Э赱tuō jiā dài kǒu]
【解釋】帶著一家大小,指受家屬拖累。
【出處】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30章:“金俊武說不定有一點錢,可他拖家?guī)Э诘模缓脼殡y金家灣的這個強人。”
【示例】帶著一家大小,指受家屬拖累。
【第29句】:佛心蛇口[fó xīn shé kǒu]
【解釋】比喻話雖說得好聽,心腸卻極狠毒。
【第30句】:養(yǎng)家糊口[yǎng jiā hú kǒu]
【解釋】指勉強養(yǎng)活家人,使不餓肚。
【出處】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四章:“父親李守忠是一個莊稼人,為著養(yǎng)家糊口,每到農閑時候就自己做些瓦盆瓦罐放在土窯中燒熟,挑著走鄉(xiāng)竄村叫賣。”
【示例】我高興極了,從此我就和大人一樣當了工人,等我掙了工錢,就可以幫助養(yǎng)家糊口啦! ——南新宙《黃浦江的激流》
【第31句】:攜家?guī)Э赱xié jiā dài kǒu]
【解釋】攜帶家眷,指受家眷的拖累。
【示例】這次外出不準攜家?guī)Э冢荒軉紊砩详嚒?/p>
【第32句】:錦胸繡口[jǐn xiōng xiù kǒu]
【解釋】猶言錦心繡口。形容文思優(yōu)美,詞藻華麗。
【出處】清·湘靈子《軒亭冤》序:“錦胸繡口,居然妙緒環(huán)生。”
【第33句】:垂餌虎口[chuí ěr hǔ kǒu]
【解釋】往虎口送食。比喻置身險地。
【出處】《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足歷王庭,垂餌虎口。”張銑注:“垂餌,猶送食也。”
【第34句】:如出一口[rú chū yī kǒu]
【解釋】象從一張嘴里說出來的。形容許多人說法一樣。
【出處】《韓非子·內儲說下》:“州侯相荊,貴而主斷,荊王疑之,因問左右,左右對曰'無有’,如出一口也。”
【示例】殺傷疾患,十室九空。百姓怨嗟,如出一口。 ——唐·韓愈《黃家賊事宜狀》
【第35句】:縮衣節(jié)口[suō yī jié kǒu]
【解釋】指省吃省穿,生活節(jié)儉。
【出處】宋·蘇軾《乞不給散青苗錢斛狀》:“農民之家,量入為出,縮衣節(jié)口,雖貧亦足。”
【示例】縮衣節(jié)口的日子真難熬
【第36句】:十字街口[shí zì jiē kǒu]
【解釋】十字街頭。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回:“當下去十字街口,不問軍官百姓,殺得尸橫遍野,血流成渠。”
【示例】他急急的跳下車,拉著牲口籠頭,趕忙踅過這十字街口,向自己家里走去。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一
【第37句】:瑯瑯上口[láng láng shàng kǒu]
【解釋】瑯瑯:玉石相擊聲,比喻響亮的讀書聲。指誦讀熟練、順口。也指文辭通俗,便于口誦。
【出處】清·王韜《淞隱漫錄·凌波女史》:“自幼即喜識字,授以唐詩,瑯瑯上口。”
【示例】但在我自己有記憶的【第2句】:三歲時,她已經把唐詩絕句教我暗誦,能誦得瑯瑯上口。 ——郭沫若《沸羹集·如何研究詩歌與文藝》
【第38句】:良藥苦口[liáng yào kǔ kǒu]
【解釋】好藥往往味苦難吃。比喻衷心的勸告,尖銳的批評,聽起來覺得不舒服,但對改正缺點錯誤很有好處。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良藥苦于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孔子家語·六本》:“良藥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示例】夫良藥苦口,惟冼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達者能受之。 ——《三國志·吳志·孫奮傳》
【第39句】:河門海口[hé mén hǎi kǒu]
【解釋】比喻說大話。
【出處】元·無名氏《午時牌》第二折:“你忒河門海口,不要我揀好的,我不道的揀好的去哩。”
【第40句】:甘冒虎口[gān mào hǔ kǒu]
【解釋】指甘愿冒著生命危險。
【出處】《三國志·魏志·袁紹傳》“吾不用田豐言,果為所笑”裴松之注引晉·孫盛曰:“豐知紹將敗,敗則己必死,甘冒虎口以盡忠規(guī),烈士之于所事,慮不存己。”
【第41句】:是非只為多開口[shì fēi zhī wèi duō kāi kǒu]
【解釋】糾紛爭端都是說話太多引起的。
【出處】宋·陳元靚《事林廣記·人事下·處世警言》:“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示例】可甚么是非只為多開口,倒道我女大不中留。 ——元·楊顯之《瀟湘雨》第一折
【第42句】:一遞一口[yī dì yī kǒu]
【解釋】彼此你一言我一語地交替談話,互相應答。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十二回:“于是西門慶把桂姐摟在懷中陪笑,一遞一口兒飲酒。”
【示例】窗外大道上一片皮靰鞡磨擦冰雪地面的刷刷聲。他倆一遞一口地抽著一根煙。 ——劉白羽《第二個太陽》第四章
【第43句】:拳不離手,曲不離口[quán bù lí shǒu,qǔ bù lí kǒu]
【解釋】練武的人應該經常練,唱歌的人應該經常唱。比喻只有勤學苦練,才能使功夫純熟。
【出處】林雨《刀尖》:“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當戰(zhàn)士的離不開刺刀手榴彈。”
【示例】我們學習上要做到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第44句】:自投虎口[zì tóu hǔ kǒu]
【解釋】投:進入;虎口:比喻十分危險的處所。比喻自己進入危險的場所送死
【出處】清·如蓮居士《薛剛反唐》第20回:“這薛剛真正膽大包天,不想生法報仇,反來祭掃鐵丘墳,是自投虎口。”
【第45句】:闔門百口[hé mén bǎi kǒu]
【解釋】指全家所有人。
【出處】《后漢書·趙岐傳》:“[孫嵩]密問岐曰:'視子非賣餅者,以相問而色動,不有重怨,即亡命乎?我北海孫賓石,闔門百口,勢均力敵能相濟。’”
【示例】臣闔門百口,仰戴隆恩,無可報答,惟有竭誠盡力,為臣死忠,為子死孝,庶以少酬造之萬一耳。 ——明張居正《歸葬事畢謝恩疏》
【第46句】:金舌蔽口[jīn shé bì kǒu]
【解釋】比喻閉口不說話。
【出處】《荀子·正論》:“金舌蔽口,猶將無益也。”
【第47句】:毒藥苦口[dú yào kǔ kǒu]
【解釋】毒藥:攻毒的藥物。比喻尖銳的批評雖然像毒藥一樣苦口難服,卻能讓人醒悟。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藥苦口利于病’,愿沛公聽樊噲言。”
【第48句】:添糧不如減口[tiān liáng bù rú jiǎn kǒu]
【解釋】家窮人多,添糧食不如疏散人口。比喻解決困難須從根本入手。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七十六回:“自古云,添糧不如減口。他們又不愿跟咱,不如善善的各給他們幾句好話,打發(fā)他們出去。”
【第49句】:分身減口[fēn shēn jiǎn kǒu]
【解釋】指舊時荒年,為減輕家庭負擔,維持生計,人口多者每使部分外出逃荒。同“分房減口”。
【出處】孫錦標《通俗常言疏證·家族》:“今有迫于人口多者,每有分身減口之語。”
【示例】太尉穎川庾亮,以帝舅民望,受分身減口,鎮(zhèn)武昌,并領江州。 ——晉·陶潛《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
【第50句】:兩肩荷口[liǎng jiān hé kǒu]
【解釋】猶言兩個肩膀扛張嘴,比喻只會吃飯不會干事。
【第51句】:糖舌蜜口[táng shé mì kǒu]
【解釋】甜言蜜語,說討人喜歡的動聽的話。
【出處】《群英類選·〈海神記·王訴神〉》:“起初時為閑游,到后來被啜哄,糖舌蜜口隨他弄。”
【第52句】:張舌騙口[zhāng shé piàn kǒu]
【解釋】賣弄口舌,顛倒是非。
【出處】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三折:“動不動神頭鬼臉,投河奔井,拽巷邏街,張舌騙口,花言巧語,指皂為白。”
【第53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yī lái shēn shǒu,fàn lái zhāng kǒu]
【解釋】形容懶惰成性,坐享別人勞動成果的人。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1回:“安公子是自幼嬌養(yǎng),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人。”
【示例】人們看不起那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人。
【第54句】:聱牙戟口[áo yá jǐ kǒu]
【解釋】形容文詞艱澀,拗口難讀。
【出處】《明史·文苑傳三·李攀龍》:“所擬樂府,或更古數字為己作,文則聱牙戟口,讀者至不能終篇。”
【示例】而不知只從形式上著眼,就必然走上聱牙戟口的道路。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
【第55句】:拉家?guī)Э赱lā jiā dài kǒu]
【解釋】帶著一家大小。
【出處】苗培時《礦山烈火》:“老李,我真再也沒法過下去了,拉家?guī)Э诘模杀炔涣四切┕夤鱾兒没臁!?/p>
【示例】他拉家?guī)Э诘模噻鄄蝗菀住?/p>
【第56句】:縱理入口[zòng lǐ rù kǒu]
【解釋】縱理:嘴兩角的橫紋。迷信說法,認為嘴兩角的橫紋進入口里,是餓死的相貌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許負指其口曰:'有縱理入口,此餓死法也。’”
【第57句】:談不容口[tán bù róng kǒu]
【解釋】猶言贊不絕口。不住口地稱贊。
【出處】宋·孫光憲《北夢瑣言》第五卷:“有弘農楊蘧者,曾到嶺外,見陽朔、荔浦山水,談不容口。”
【第58句】:羊落虎口[yáng luò hǔ kǒu]
【解釋】比喻處于險境,有死無生。
【出處】元·朱凱《昊天塔》第一折:“俺家姓楊,被番兵陷在虎口交牙峪里。這個叫做羊落虎口,正犯了兵家所忌。”
【示例】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中冊:“郁四一死,必定難制,托以孤兒寡婦,會變成羊落虎口。”
【第59句】:食不餬口[shí bù hú kǒu]
【解釋】不能吃飽肚子。形容生活艱難困苦。
【第60句】:水來伸手,飯來張口[shuǐ lái shēn shǒu,fàn lái zhāng kǒu]
【解釋】形容懶惰成性,坐享別人勞動成果的人。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1回:“你們深宅大院,'水來伸手,飯來張口’,只知雞蛋是平常東西,那里知道外頭買賣的行市呢?”
【示例】他是一個水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花花闊少。
【第61句】:罵不絕口[mà bù jué kǒu]
【解釋】罵聲不斷。
【出處】《新編五代史平話·唐史》卷上:“乃令經板夾而鋸之,致死罵不絕口。”
【示例】有一部分人身帶重傷,被俘之后,仍然罵不絕口,直到被殺。 ——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十七章
【第62句】:分房減口[fēn fáng jiǎn kǒu]
【解釋】指舊時荒年,為減輕家庭負擔,維持生計,人口多者每使部分外出逃荒。
【出處】元·無名氏《合同文字》楔子:“如今為這六料不收,上司言語,著俺分房減口。兄弟你守著祖業(yè),俺兩口兒到他邦外府,趕熟去來。”
【第63句】:折角之口[zhé jiǎo zhī kǒu]
【解釋】角:鹿角。折斷鹿角的嘴。形容人口才很好,善于辯論。
【出處】《漢書·朱云傳》:“既論難,連拄五鹿君,故諸儒為之語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為博士。”
【示例】雖有注河之辯,折角之口,終日危坐抵掌而譚,猶不能既其萬一。(宋·周邦彥《汴都賦》)
【第64句】:好言自口,莠言自口[hǎo yán zì kǒu,yǒu yán zì kǒu]
【解釋】莠:丑,壞;莠言:壞話。好話壞話都出自一人之口。指人說話反復無常。
【出處】《詩經·小雅·正月》:“不自我先,不自我后。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
【第65句】:余香滿口[yú xiāng mǎn kǒu]
【解釋】吃過東西后滿口都是余下的香味。比喻文學或藝術作品耐人回味。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三回:“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書來瞧,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不到一頓飯工夫,將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覺詞藻警人,余香滿口。”
【第66句】:兩肩擔一口[liǎng jiān dān yī kǒu]
【解釋】身上只有一張需要吃東西的嘴。形容極端貧窮,一無所有。
【出處】元·無名氏《劉弘嫁婢》第一折:“兩個肩膀抬著個口,每日則是吃他家的。”
【示例】匿子圖詐,詐其富有也,我夫婦兩肩擔一口耳。 ——清·沈復《浮生六記·坎坷記愁》
【第67句】:熱心苦口[rè xīn kǔ kǒu]
【解釋】形容熱心懇切地再三勸告。
【第68句】:輕言肆口[qīng yán sì kǒu]
【解釋】指說話輕率、放肆。
【出處】《舊唐書·張玄素傳》:“近代宋孝武輕言肆口,侮弄朝臣,攻其門戶,乃至狼狽。”
【第69句】:譽不絕口[yù bù jué kǒu]
【解釋】不住地稱贊。
【出處】蔡東藩《兩晉演義》第三十六回:“中書令溫嶠,前遭敦忌,由敦表請為左司馬,嶠竟詣敦所,佯為勤敬,嘗進密謀,從敦所欲,厚結錢鳳,譽不絕口。”
【第70句】:門內之口[mén nèi zhī kǒu]
【解釋】門內:家里。家中的人口。
【出處】唐·白居易《與元微之書》:“仆門內之口雖不少,司馬之俸雖不多,量入儉用,亦可自給。”
【第71句】:緘舌閉口[jiān shé bì kǒu]
【解釋】說不出話來。
【出處】元·亢文苑《一枝花·為玉葉兒作》曲:“看別人苫眼鋪眉,笑自己緘舌閉口。”
【第72句】:嘵音瘏口[xiāo yīn tú kǒu]
【解釋】猶言舌敝唇焦。形容說話之多,費盡口舌。
【出處】梁啟超《本館第一百冊祝辭》:“雖然,菲封不棄,敝帚自珍,嘵音瘏口,亦已三年,言念前勞,不欲泯沒。”
【示例】《辛亥革命·政聞社宣言書》:“不憚嘵音瘏口為國民告,務喚起一般國民政治上之熱心。”
【第73句】:街頭巷口[jiē tóu xiàng kǒu]
【解釋】巷:胡同。指大街小巷。
【出處】郭沫若《洪波曲》第一章:“以販賣書報盛極一時的各街頭巷口的小書攤也完全改變模樣。”
【第74句】:殺人滅口[shā rén miè kǒu]
【解釋】殺害證人以毀滅口供。
【出處】《新唐書·王義方傳》:“殺人滅口,此生殺之柄,不自主出。”
【示例】小心他要殺人滅口。
【第75句】:死不開口[sǐ bù kāi kǒu]
【解釋】至死也不說話。指緘口不言。
【示例】我們無論怎樣問她,她就是死不開口不肯表態(tài)。
【第76句】:食不糊口[shí bù hú kǒu]
【解釋】不能吃飽肚子。形容生活十分窮困。
【出處】唐·陳子昂《漢州雒縣令張君吏人頌德碑》:“流亡初夏,貧鞠兼半,食不糊口,力未贍農。”
【第77句】:守瓶緘口[shǒu píng jiān kǒu]
【解釋】猶言守口如瓶。指閉口不言。
【出處】清·李漁《憐香伴·鞅望》:“你把姻緣簿徼,你把相思帳銷,我從今守瓶緘口,免被人嘲。”
【第78句】:獅子大開口[shī zī dà kāi kǒu]
【解釋】比喻要價或所提條件很高。
【出處】陸俊超《勞動號油輪》:“且慢!我們先別獅子大開口,做事要十拿九穩(wěn)。”
【示例】價格這么高真是獅子大開口。
【第79句】:讒慝之口[chán tè zhī kǒu]
【解釋】專進讒言的惡人的嘴。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愿以間執(zhí)讒慝之口。”
【示例】樂羊既反,謗書盈篋,況臣頑疏,能免讒慝之口。 ——《晉書·王濬傳》
【第80句】:錦心繡口[jǐn xīn xiù kǒu]
【解釋】錦、繡:精美鮮艷的絲織品。形容文思優(yōu)美,詞藻華麗。
【出處】唐·柳宗元《乞巧文》:“駢四驪六,錦心繡口,宮沉羽振,笙簧觸手。”
【示例】雖只數字,結束之妙,無過于此,若非錦心繡口,何能道出。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三回
【第81句】:風門水口[fēng mén shuǐ kǒu]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百十一回:“如今聽得朝廷起大軍來,與方臘廝殺,我這里正是風門水口。有些人家都搬了別處去躲。只留下老身,在這里看屋。”
【第82句】:飯來張口[fàn lái zhāng kǒu]
【解釋】指吃現成飯。形容不勞而獲,坐享其成。
【出處】《金瓶梅詞話》第七六回:“那婆子道:'我的奶奶,你飯來張口,水來濕手,這等插金帶銀,呼奴使婢,又惹什么氣?’”
【示例】朱延年一輩子嬌生慣養(yǎng),做慣了大老板,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吃的好,穿得美,哪里吃過這樣的苦頭?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十
【第83句】:結舌杜口[jié shé dù kǒu]
【解釋】結舌:舌頭像打了結子,動彈不得。杜:堵塞。保持緘默,閉口不言。形容因恐懼而不敢說話。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杜周傳》:“天下莫不望風而靡,自尚書近臣皆結舌杜口,骨肉親屬莫不股栗。”
【示例】故愛身之士,自為己計,莫不結舌杜口,孰肯冒忌干主哉! ——《宋書·彭城王義康傳》
【第84句】:蛇心佛口[shé xīn fó kǒu]
【解釋】佛的嘴巴,蛇的心腸。比喻話雖說得好聽,心腸卻極狠毒。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二十:“諸佛出世,打劫殺人,祖師西來,吹風放火,古今善知識佛口蛇心,天下衲僧自投籠檻。”
【示例】王魁你惡狠狠蛇心佛口,我便到黃泉,也須把你這歹魂兒勾,定與我倒斷了前番呪。 ——明·王玉峰《焚香記·構禍》
【第85句】:流膾人口[liú kuài rén kǒu]
【解釋】指(詩文等)被人廣為傳頌稱美。
【出處】明·王世貞《曲藻》:“楊狀元慎才情蓋世,所著有《洞天玄記》、《陶情樂府》、《續(xù)陶情樂府》,流膾人口,而頗不為當家所許。”
【第86句】:巧言利口[qiǎo yán lì kǒu]
【解釋】巧偽的言辭,鋒利的口辯。
【出處】漢·東方朔《非有先生論》:“三人皆詐偽,巧言利口以進其身。”
【示例】妄惑朱紫,詆敗朝政,疑間親賢,巧言利口。 ——南朝·齊·東昏侯《誅謝朓詔》
【第87句】:食不充口[shí bù chōng kǒu]
【解釋】不能吃飽肚子。形容生活艱難困苦。同“食不糊口”。
【出處】元·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一折:“兄弟,俺如今衣不遮身,食不充口,兀的不窮殺俺也!” 元·費唐臣《貶黃州》第三折:“自來到黃州,舉眼無親,借得兩間破房住著。衣不蓋身,食不充口,無一個人來看顧。”
【示例】真是衣不遮身,食不充口,吃了早起的,無那晚夕的。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五
【第88句】:血盆大口[xuè pén dà kǒu]
【解釋】指野獸兇殘吞噬的大嘴。也比喻剝削者、侵略者蠶食鯨吞的巨大胃口。
【出處】唐·變文《葉凈能詩》:“眼如懸鏡,口若血盆,毒氣成云。”
【示例】原來身后有個山羊在那里吃草,卻被大蟲看見,撲了過去,抱住山羊,張開血盆大口,羊頭吃在腹內。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四十九回
【第89句】:結舌鉗口[jié shé qián kǒu]
【解釋】結舌:不敢講話;鉗:夾。閉著嘴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詞窮,無言以對或指內心恐懼。
【出處】宋·李綱《答賓勞》:“今子奮身寒苦,遭世隆昌,歷金門,上玉堂,載筆螭坳,日侍清光,曾不能結舌鉗口,循默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