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悔”的成語(47個)
本文整理了悔之莫及、言寡尤,行寡悔、懊悔無及等含“悔”的成語47個,其中“悔”開頭的成語13個,“悔”結(jié)尾的成語14個,“悔”在中間的成語20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悔”開頭的成語【第1句】:悔之莫及[huǐ zhī mò jí]
【解釋】悔:后悔。后悔也來不及了。
【出處】東漢·董卓《到澠池上書請收張讓等》:“及溺呼船,悔之莫及?!?/p>
【示例】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下冊:“我聽說有些地方棄械就撫的,結(jié)果上了大當(dāng),悔之莫及?!?/p>
【第2句】:悔讀南華[huǐ dú nán huá]
【解釋】《南華經(jīng)》即《莊子》。比喻學(xué)識淵博而不為人所容。
【出處】宋·計有功《唐詩紀(jì)事·溫庭筠》:“因知此恨人多積,悔讀南華第二篇?!?/p>
【示例】從宦只思乘下澤,忤人?;谧x南華。 ——宋·陸游《懷鏡中故廬》詩
【第3句】:悔過自新[huǐ guò zì xīn]
【解釋】悔:悔改;過:錯誤;自新:使自己重新做人?;诤抟郧暗倪^失,決心重新作人。
【出處】《史記·吳王濞列傳》:“于古法當(dāng)誅,文帝弗忍,因賜幾杖。德至厚,當(dāng)改過自新?!缎绿茣ゑT元常傳》:“元常喻以恩信,約悔過自新,賊相率脫甲而縛?!?/p>
【示例】只要你真能悔過自新,本部堂可以饒你的活命。 ——郭沫若《南冠草》第一幕
【第4句】:悔不當(dāng)初[huǐ bù dāng chū]
【解釋】悔:后悔;當(dāng)初:開頭,起初。后悔不在當(dāng)初采取另一種行動。
【出處】唐·薛昭緯《謝銀工》詩:“早知文字多辛苦,悔不當(dāng)初學(xué)冶銀。”
【示例】這一聲嘆息,大有悔不當(dāng)初的意味。 ——高陽《清宮外史》下冊
【第5句】:悔過自責(zé)[huǐ guò zì zè]
【解釋】追悔過錯,譴責(zé)自己。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五行志》:“后得反國,不悔過自責(zé),復(fù)會諸侯伐鄭。”
【示例】既然他悔過自責(zé),我們就不要追究了。
【第6句】:悔過自懺[huǐ guò zì chàn]
【解釋】悔:追悔;懺:懺悔。追悔過錯,譴責(zé)自己。
【出處】宋·張邦基《墨莊漫錄·襄陽天仙寺》:“僧教寬悔過自懺,后歲余,方如舊?!?/p>
【第7句】:悔之不及[huǐ zhī bù jí]
【解釋】后悔也來不及了。
【出處】《后漢書·光武帝紀(jì)》:“反水不收,后悔無及?!?/p>
【示例】設(shè)或耽擱下來,被人家弄了去,豈不是悔之不及。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三十五回
【第8句】:悔其少作[huǐ qí shǎo zuò]
【解釋】指不滿其年輕時未成熟的作品。
【出處】漢·楊修《答臨淄侯箋》:“修家子云,老不曉事,強(qiáng)著一書,悔其少作。”
【示例】聽說:中國的好作家是大抵'悔其少作’的,他在自定集子的時候,就將少年時代的作品盡力刪除,或者簡直全部燒掉。 ——魯迅《〈集外集〉序言》
【第9句】:悔恨交加[huǐ hèn jiāo jiā]
【解釋】恨:遺憾;交加:一起出現(xiàn)。形容非常懊悔。
【示例】他對此事悔恨交加,無地自容。
【第10句】:悔之無及[huǐ zhī wú jí]
【解釋】后悔也來不及了。
【出處】《左傳·哀公六年》:“既成謀矣,何及其未作也,先諸?作而后悔,亦無及也?!?/p>
【示例】倘一有拒捕之名,弄假成真,百口難訴,悔之無及矣。 ——《古今小說》第三十九卷
【第11句】:悔之晚矣[huǐ zhī wǎn yǐ]
【解釋】后悔已經(jīng)晚了。
【出處】《大宋宣和遺事》:“萬一有奸邪叵測之情,陛下悔之晚矣!”
【示例】小沛原非久居之地。今徐州既有可乘之隙,失此不取,悔之晚矣。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四回
【第12句】:悔之何及[huǐ zhī hé jí]
【解釋】悔:后悔。后悔也來不及了。
【出處】《孔子家語·致思》:“吾有三失,晚而自覺,悔之何及!”
【示例】明·施耐庵《水滸傳》第76回:“無端草寇,背逆狂徒,天兵到此,尚不投降,直待骨肉為泥,悔之何及!”
【第13句】:悔罪自新[huǐ zuì zì xīn]
【解釋】悔改罪行,重新做人。
【出處】《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二回:“陳穆公亦有使命至?xí)x,代衛(wèi)鄭致悔罪自新之意?!?/p>
【示例】帝曰:'威之以刑,不若懷之以德,宜還之?!肆钚滩繂T外郎呂淵等赍敕責(zé)讓,令悔罪自新。 ——《明史·外國傳三·日本》
“悔”結(jié)尾的成語【第1句】:言寡尤,行寡悔[yán guǎ yóu,xíng guǎ huǐ]
【解釋】指說話做事很少犯錯誤。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為政》:“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p>
【示例】就日日講究'言寡尤,行寡悔’,那個給你做官?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13回
【第2句】:死不改悔[sǐ bù gǎi huǐ]
【解釋】到死也不追悔、改正。形容非常頑固,堅持錯誤。
【出處】鄧小平《在中央軍委全體會議上的講話》:“對于'四人幫’的死黨和他們幫派體系里的人,毫無疑問要堅決打擊。”
【示例】他死不改悔,始終堅持他的錯誤論調(diào)。
【第3句】:九死未悔[jiǔ sǐ wèi huǐ]
【解釋】九:表示極多。縱然死很多回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堅定,不認(rèn)經(jīng)歷多少危險,也決不動搖退縮。
【出處】戰(zhàn)國·楚·屈原《離騷》:“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示例】嗚呼!此真九死未悔,而萬劫不復(fù)者矣。 ——清·梁啟超《滅國新法論》
【第4句】:怙終不悔[hù zhōng bù huǐ]
【解釋】有所恃而終不悔改。同“怙終不悛”。
【出處】《續(xù)資治通鑒·宋神宗元豐二年》:“御史中丞李定言:知湖州蘇軾……怙終不悔,狂悖之語日聞。”
【第5句】:死而不悔[sǐ ér bù huǐ]
【解釋】就是死了也心甘。
【出處】宋·李昌齡《樂善錄·節(jié)娥》:“娥生長倡家,乃能堅白自守,死而不悔。人非倡女,而不能以禮自防者,視娥得無愧恥。”
【示例】宋·李昌齡《樂善錄·節(jié)娥》:“娥生長倡家,乃能堅白自守,死而不悔。”
【第6句】:折首不悔[zhé shǒu bù huǐ]
【解釋】即使被殺頭也不后悔。形容態(tài)度堅決。
【出處】宋·李覯《袁州學(xué)記》:“草茅危檐者,折首而不悔。”
【第7句】:亢龍有悔[kàng lóng yǒu huǐ]
【解釋】亢:至高的;悔:災(zāi)禍。意為居高位的人要戒驕,否則會失敗而后悔。后也形容倨傲者不免招禍。
【出處】《周易·乾》:“上九,亢龍有悔。”
【示例】進(jìn)則亢龍有悔,退則蒺藜生庭,冀此求安,未知其福。 ——《晉書·王豹傳》
【第8句】:雖死無悔[suī sǐ wú huǐ]
【解釋】雖然為之而死,也決不后悔。
【出處】戰(zhàn)國·楚·屈原《離騷》:“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宋·李昉《太平廣記》卷一百七十六:“但臣為國之心,雖死無悔?!?/p>
【示例】浚豈不知廢置生殺,二公得專之,蓋其心自處已定,之雖死無悔。 ——清·畢沅《續(xù)資治通鑒》卷一百十四
【第9句】:九死不悔[jiǔ sǐ bù huǐ]
【解釋】九:表示極多。縱然死很多回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堅定,不認(rèn)經(jīng)歷多少危險,也決不動搖退縮。
【出處】戰(zhàn)國·楚·屈原《離騷》:“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p>
【示例】忠臣挾忠,則扶顛持危,九死不悔,志士俠義,則臨難自奮,之死靡他。 ——明·李贄《焚書·雜述·昆侖奴》
【第10句】:亢極之悔[kàng jí zhī huǐ]
【解釋】亢:至高的;悔:災(zāi)禍。意為居高位的人要戒驕,否則會失敗而后悔。后也形容倨傲者不免招禍。
【出處】《周易·乾》:“上九,亢龍有悔?!薄侗阕印?nèi)篇》:“俯無倨鵄之呼,仰無亢極之悔,人莫之識,邈矣遼哉”
【示例】今明公忘亢極之悔,忽窮高之兇。棄五岳之安,居累卵之危,外以權(quán)勢受疑,內(nèi)以百揆損神。 ——《晉書·齊王冏傳》
【第11句】:臨危自悔[lín wēi zì huǐ]
【解釋】悔:懊悔。遇到危難時自己懊悔。形容意志不堅定。
【出處】元·鄭光祖《鐘離春智勇定齊》第三折:“您今日遭陷擒縛,方才是臨危自悔?!?/p>
【第12句】:翻然改悔[fān rán gǎi huǐ]
【解釋】翻然:回飛的樣子,形容轉(zhuǎn)變很快;悔:悔恨。形容很快認(rèn)識到過錯而悔改。
【出處】宋·黃榦《答梁寧翁書》:“一旦翻然改悔,而欲為善,顧亦何所不可?!?/p>
【第13句】:鐸以聲自悔[duó yǐ shēng zì huǐ]
【解釋】鐸:大鈴。比喻因自己的才能或特長而招來禍患。
【出處】《淮南子·繆稱訓(xùn)》:“鐸以聲自毀,膏燭以明自鑠?!?/p>
【第14句】:死而無悔[sǐ ér wú huǐ]
【解釋】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態(tài)度堅決。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述而》:“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示例】蘊利生孽,死而無悔者,葛若猩猩含血乎? ——唐·裴炎《猩猩銘》序
“悔”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懊悔無及[ào huǐ wú jí]
【解釋】后悔已來不及了。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8回;“于是即令人往探之,果是虛營,只插著數(shù)十面旌旗,兵已去了二日也。曹真懊悔無及?!?/p>
【示例】他現(xiàn)在才懊悔無及。
【第2句】:后悔何及[hòu huǐ hé jí]
【解釋】指后悔已經(jīng)來不及了。
【出處】《周書·崔謙傳》:“舍此不為,中道而退,便恐人皆解體,士各有心。一失事機(jī),后悔何及?!?/p>
【示例】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二卷:“圣上以遺言為重,若不早圖,后悔何及?!?/p>
【第3句】:后悔不及[hòu huǐ bù jí]
【解釋】后悔已經(jīng)來不及了。
【出處】《左傳·哀公六年》:“既成謀矣,何及其未作也,先諸?作而后悔,亦無及也?!?/p>
【示例】及至說出口來,一覺著自己這句不好意思,一時后悔不及。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二回
【第4句】:嗟悔亡及[jiē huǐ wáng jí]
【解釋】嗟:感嘆,嘆息;亡及:來不及。后悔也來不及。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晁錯傳》:“夫以人之死爭勝,跌而不振,則悔之亡及矣?!?/p>
【第5句】:懊悔莫及[ào huǐ mò jí]
【解釋】懊悔:悔恨。指后悔已經(jīng)來不及。
【示例】這已經(jīng)既成事實,他懊悔莫及。
【第6句】:翻然悔過[fān rán huǐ guò]
【解釋】翻然:回飛的樣子,形容轉(zhuǎn)變很快;悔:悔恨。形容很快認(rèn)識到過錯而悔改。
【出處】唐·陸贄《貞元改元在赦制》:“李懷光若能翻然悔過,束身赴朝,念其嘗有大勛,必當(dāng)終始全護(hù)?!?/p>
【第7句】:嗟悔無及[jiē huǐ wú jí]
【解釋】嗟:嘆息。嘆息和后悔已經(jīng)來不及了。
【出處】《尚書·盤庚上》:“汝悔身何及。”
【示例】否則,因循坐誤,責(zé)有攸歸;全國喪亡,嗟悔無及。 ——毛澤東《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zhàn)勝利而斗爭》
【第8句】:翻然悔悟[fān rán huǐ wù]
【解釋】悔:悔恨;悟:覺悟。很快地醒悟過來。形容轉(zhuǎn)變得很快。指思想完全轉(zhuǎn)變,徹底醒悟。
【出處】唐·韓愈《與陳給事書》:“今則釋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來之不繼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
【示例】雖始行不端,而能翻然悔悟,改弦易轍,以善其修,斯其意固可嘉,而其功誠不可泯。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元明傳來之講史(下)》
【第9句】:追悔何及[zhuī huǐ hé jí]
【解釋】悔恨以往的事情,但已無法改變了。亦作“追悔不及”。
【出處】《舊五代史·莊宗本紀(jì)八》:“將士經(jīng)年離隔父母,不取敕旨?xì)w寧,上貽圣憂,追悔何及!”宋·張君房《云笈七簽·慎守訣》:“世上之人,多嗜欲傷生伐命,今古共焉;不早自防,追悔何及?”
【示例】一旦武王失恃,那時被擒,身弒國亡,遺機(jī)萬世,追悔何及。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八十一回
【第10句】:追悔莫及[zhuī huǐ mò jí]
【解釋】后悔也來不及了。
【出處】漢·晁錯《上書言兵事》:“夫以人之死爭勝,跌而不振,則悔之亡及也?!?/p>
【示例】事情已經(jīng)過去,我們追悔莫及。
【第11句】:愧悔無地[kuì huǐ wú dì]
【解釋】羞愧懊悔得無地自容。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八回:“姑娘,你問到這里,我安驥誠惶誠恐,愧悔無地?!?/p>
【示例】這事讓他感到愧悔無地。
【第12句】:早知今日,悔不當(dāng)初[zǎo zhī jīn rì,huǐ bù dāng chū]
【解釋】既然現(xiàn)在后悔,當(dāng)初為什么要那樣做?。
【出處】宋·釋普濟(jì)《五燈會元·天衣懷禪師法嗣·惠林宗本禪師》:“曰:'中下之流,如何領(lǐng)會?’師曰:'伏尸萬里?!唬?早知今日事,悔不慎當(dāng)初?!?/p>
【示例】性命既失,錢財又無,早知今日,悔不當(dāng)初。 ——清·李漁《比目魚·征利》
【第13句】:追悔無及[zhuī huǐ wú jí]
【解釋】悔恨過去的往事,卻經(jīng)已來不及了。
【出處】宋·蘇軾《聽政札子》:“不唯上撓圣懷,亦使天下聞而不平,人心一離,不可復(fù)收,陛下他日追悔無及?!?/p>
【示例】再令左右四出偵察,遍求至三日有余,方聞他已往列人,追悔無及,徒喚奈何! ——蔡東藩《兩晉演義》第六十八回
【第14句】:追悔不及[zhuī huǐ bù jí]
【解釋】悔恨過去的往事,卻已無法挽回了。
【出處】《北史·史萬歲傳》:“上大怒,命左右殺之。既而追悔不及,因下詔罪狀之?!?/p>
【示例】黃妃言罷,殷郊與殷洪追悔不及。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八回
【第15句】:幡然悔悟[fān rán huǐ wù]
【解釋】思想轉(zhuǎn)變很快,徹底悔悟。
【出處】王朔《許爺》:“所幸作者還沒有讓他的主人公說出那些道貌岸然的話,用道德的說教來使墮落者幡然悔悟?!?/p>
【示例】他苦口婆心地勸解終使他幡然悔悟,及時回頭。
【第16句】:以禮悔禍[yǐ lǐ huǐ huò]
【解釋】悔禍:追悔所造成的禍害。以禮待人,追悔過去給他人造成的禍害。
【出處】《左傳·隱公十一年》:“若寡人得沒于地,天其以禮悔禍于許?無寧茲許公復(fù)奉其社稷。”
【第17句】:死不悔改[sǐ bù huǐ gǎi]
【解釋】到死也不追悔、改正。形容非常頑固。
【示例】你死不悔改的性格會害了你。
【第18句】:痛悔前非[tòng huǐ qián fēi]
【解釋】徹底悔恨以前所犯的錯誤。
【出處】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五:“這位青年做了多年的苦工,受了無限的虐待,已經(jīng)弄得來三分不像人,四分不像鬼了,自己深深的在痛悔前非?!?/p>
【第19句】:后悔無及[hòu huǐ wú jí]
【解釋】后悔已經(jīng)來不及了。
【出處】《左傳·哀公六年》:“既成謀矣,何及其未作也,先諸?作而后悔,亦無及也?!?/p>
【示例】挨了半日,只聽他說了一句“后悔無及”,早已氣斷身亡。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七回
【第20句】:后悔莫及[hòu huǐ mò jí]
【解釋】后悔:事后的懊悔。指事后的懊悔也來不及了。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光武帝紀(jì)上》:“反水不收,后悔不及?!?/p>
【示例】做事要小心,萬一出了什么意外就后悔莫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