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的近義詞
[mark_b]
昔人的近義詞: 前人、古人
[/mark_b]
昔人的意思:前人;古人。
昔人的拼音:[ xī rén ]
近義詞的意思:
【第1句】:人人:人人,指的是每個人、所有的人。也可指現流行的交流軟件人人網。語出《禮記·表記》:“子曰:'仁之難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故仁者之過易辭也。’”
【第2句】:人眾:人眾,讀音是rénzhòng,漢語詞匯,泛指許多人。
【第3句】:人臘:枯干的人尸。
【第4句】:昔日:反義詞:今日,如今,今朝,而今,現在。近義詞:過去、往昔、過去、早先、先前、從前、以往、往日、平昔、舊日、向日、年時、早年、早歲、昔年、古昔、宿昔、逝波。
【第5句】:人寰:人寰,指人間,人世。見南朝宋鮑照《舞鶴賦》:“去帝鄉之岑寂,歸人寰之喧卑。”
【第6句】:人手:人手指可動用的人力;可動員的人員;人力資源。
【第7句】:人彈:人體炸彈,人彈:自殺式爆炸襲擊者。自從17世紀以來,自殺襲擊戰術就以各種形式存在,自殺人彈也是現代戰爭中最難應付和最難理解的攻擊方式。2001年以來,全球自殺襲擊增長了三倍。
【第8句】:古人:古人,泛指前人,以區別于當世的人,也就是古代的人。語出《書·益稷》:“予欲觀古人之象。”
【第9句】:昔時:昔時,漢語詞匯。拼音:xīshí釋義:往日;從前;以前。
【第10句】:昔人:前人;古人。
【第11句】:前人:過去常將前人與南方古猿視為相等的概念,經過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在非洲的新發現,前人將包括地猿、肯尼亞人、原初人(圖根人)、薩赫勒人等諸多生物屬,生活于距今700萬年前的晚中新世到至今250萬年前的早更新世初期或晚上新世末期這一時間階段。
【第12句】:昔者:【第1句】:往日;從前。
【第13句】:昔歲:拼音:xīsuì釋義:去年;早年。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昔歲入陳,今茲入鄭,民不罷勞,君無怨讟,政有經矣。”示例:唐杜甫《寄劉峽州伯華使君》詩:“昔歲文為理,羣公價盡增。”
【第14句】:人為:人為出自《禮記·樂記》,意為人造成的。
【第15句】:人脈:人脈即人際關系、人際網絡、體現人的人緣、社會關系,通過各種渠道所達到的領域。根據辭典里的說法,人脈的解釋為“經由人際關系而形成的人際脈絡”,經常用于政治或商業的領域,但其實不論做什么行業,人人都會使用人脈。
昔人造句:
【第1句】:昔人有言,先發制人,王爺果允行義舉,只教募賞勇士,立可成功!
【第2句】:昔人有言“才繙史略,即可成文,鑿空生義,僻謬不情”,誠此之謂也。
【第3句】:楊柳依依景依然,昔人卻已各東西,天各一方,思念也好,忙碌也罷,問候總是不能忘,愿我的祝福隨風為你送去一份安詳。
【第4句】:余以為昔人所謂某堂某廬者,皆所以寄意耳,或以松,或以風,各寄所寄可也。
【第5句】: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
【第6句】:此一介之士,得志于當時,而意氣之盛,昔人比之衣錦之榮者也。
【第7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第8句】:蔓草叢骨,拱木斂魂,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此昔人憑吊丘壟之恨詞也。
【第9句】:昔人云:“若無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予益一語云:“若無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張潮
【第10句】:昔人論詩,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
【第11句】:昔時繁榮,此時荒蕪人煙,是空城。昔時人與我皆是懷夢少年,今日人猶有夢,我離夢而去,不能,與之合夢了,再面對昔人舊景,難道不是更荒涼的空城?簡媜
【第12句】:她是要在青燈古佛的歲月中將昔人永久懷念,還是另有想法,已經沒有人能真正明白,那些埋葬在時光深處的一語動情陰差陽錯,那些無聲逝去的劍凝清光嬌顏如花,從此寫在單調的木魚聲里,聲聲斷腸。天下歸元
【第13句】:雖然仍是晴川歷歷、芳草萋萋,只是昔人已去,空剩白云悠悠,不禁讓人唏噓。
【第14句】:造句網http://www.semjishu.com/-造句應有盡有,幾千詞語的造句供您參考!
【第15句】:陌上花開蝴蝶飛,江山猶是昔人非。遺民幾度垂垂老,游女還歌緩緩歸。蘇軾
昔人的詩句:
【第1句】:昔人悲處《念奴嬌·素秋天氣》
【第2句】:昔人道非孤《同游棲真聯句》
【第3句】:莫問今人猶昔人《傳神自贊》
【第4句】:情因昔人動《同游棲真聯句》
【第5句】:昔人已矣《水調歌頭·白日去如箭》
【第6句】:攀轅臥轍昔人事《韓子師尚書致仕》
【第7句】:學粹昔人經制《西江月·試數階蓂有幾》
【第8句】:昔人豈即非良謀《和王勝之雪霽借馬入省》
【第9句】:從昔人傳鵲作橋《七夕》
【第10句】:昔人所畏在功高《縱筆》
【第11句】:昔人徒步陳雞絮《風入松·攀翻宰樹暫徘徊》
【第12句】:焉知昔人心《雜興》
【第13句】:昔人莽莽荒丘里《雜賦》
【第14句】:昔人去已遠《天陰望鐘山》
【第15句】:昔人嗟遠矣《次韻傅景夏見贈兼簡徐季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