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發表的格言五篇
魯迅《憶劉半農君》賞析
【魯迅《憶劉半農君〔1〕》原文】
這是小峰出給我的一個題目。
這題目并不出得過分。半農〔2〕去世,我是應該哀悼的,因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這是十來年前的話了,現在呢,可難說得很。
我已經忘記了怎么和他初次會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3〕投稿之后,由蔡孑民〔4〕先生或陳獨秀〔5〕先生去請來的,到了之后,當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個戰士。他活潑,勇敢,很打了幾次大仗。譬如罷,答王敬軒的雙鐄信〔6〕,“她”字和“牠”字的創造〔7〕,就都是的。這兩件,現在看起來,自然是瑣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單是提倡新式標點,就會有一大群人“若喪考妣”,恨不得“食肉寢皮”的時候,所以的確是“大仗”。現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約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單是剪下辮子就會坐牢或殺頭的了。然而這曾經是事實。
但半農的活潑,有時頗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無謀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襲擊敵人的時候,他還是好伙伴,進行之際,心口并不相應,或者暗暗的給你一刀,他是決不會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為沒有算好的緣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開一次編輯會,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時最惹我注意的是陳獨秀和胡適之。假如將韜略比作一間倉庫罷,獨秀先生的是外面豎一面大旗,大書道:“內皆武器,來者小心!”但那門卻開著的,里面有幾枝槍,幾把刀,一目了然,用不著提防。適之先生的是緊緊的關著門,門上粘一條小紙條道:“內無武器,請勿疑慮。”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這樣的人——有時總不免要側著頭想一想。半農卻是令人不覺其有“武庫”的一個人,所以我佩服陳胡,卻親近半農。
所謂親近,不過是多談閑天,一多談,就露出了缺點。幾乎有一年多,他沒有消失掉從上海帶來的才子必有“紅袖添香夜讀書”的艷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給我們罵掉了。但他好像到處都這么的亂說,使有些“學者”皺眉。有時候,連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寫稿,但試去看舊報去,很有幾期是沒有他的。那些人們批評他的為人,是:淺。
不錯,半農確是淺。但他的淺,卻如一條清溪,澄澈見底,縱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體的清。倘使裝的是爛泥,一時就看不出它的深淺來了;如果是爛泥的深淵呢,那就更不如淺一點的好。
但這些背后的批評,大約是很傷了半農的`心的,他的到法國留學,我疑心大半就為此。我最懶于通信,從此我們就疏遠起來了。他回來時,我才知道他在外國鈔古書,后來也要標點《何典》〔8〕,我那時還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說了幾句老實話,事后,才知道半農頗不高興了,“駟不及舌”〔9〕,也沒有法子。另外還有一回關于《語絲》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10〕。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會上見過一回面,那時候,我們幾乎已經無話可談了。
近幾年,半農漸漸的據了要津,我也漸漸的更將他忘卻;但從報章上看見他禁稱“蜜斯”〔11〕之類,卻很起了反感:我以為這些事情是不必半農來做的。從去年來,又看見他不斷的做打油詩,弄爛古文,〔12〕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長嘆。我想,假如見面,而我還以老朋友自居,不給一個“今天天氣……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許會弄到沖突的罷。
不過,半農的忠厚,是還使我感動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來有人通知我,半農是要來看我的,有誰恐嚇了他一下,不敢來了。這使我很慚愧,因為我到北平后,實在未曾有過訪問半農的心思。
現在他死去了,我對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時也并無變化。我愛十年前的半農,而憎惡他的近幾年。這憎惡是朋友的憎惡,因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農,他的為戰士,即使“淺”罷,卻于中國更為有益。我愿以憤火照出他的戰績,免使一群陷沙鬼將他先前的光榮和死尸一同拖入爛泥的深淵。
八月一日。
【注釋】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三四年十月上海《青年界》月刊第六卷第三期。
〔2〕半農劉半農(1891—1934),名復,江蘇江陰人。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院長等。他曾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是新文學運動初期重要作家之一。后留學法國,研究語音學。著有《半農雜文》、詩集《揚鞭集》以及《中國文法通論》、《四聲實驗錄》等。
〔3〕《新青年》綜合性月刊,“五四”時期倡導新文化運動、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刊物。一九一五年九月創刊于上海,由陳獨秀主編。第一卷名《青年雜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九一六年底遷至北京。從一九一八年一月起,李大釗等參加編輯工作。一九二二年七月休刊,共出九卷,每卷六期。
〔4〕蔡孑民(1868—1940)蔡元培,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近代教育家。反清革命組織光復會的創始人之一,后又參加同盟會,民國成立后曾任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等職;“五四”時期贊成和支持新文化運動。
〔5〕陳獨秀(1880—1942)字仲甫,安徽懷寧人。原為北京大學教授,《新青年》雜志的創辦人,“五四”時期提倡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人物。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任黨的總書記。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后期,推行右傾投降主義路線,使革命遭到失敗。之后,他成了取消主義者,又和托洛茨基分子相勾結,成立反黨小組織,于一九二九年十一月被開除出黨。
〔6〕答王敬軒的雙鐄信一九一八年初,《新青年》為了推動文學革命運動,開展對復古派的斗爭,曾由編者之一錢玄同化名王敬軒,把當時社會上反對新文化運動的論調集中起來,摹仿封建復古派口吻寫信給《新青年》編輯部,又由劉半農寫回信痛加批駁。兩信同時發表在當年三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三號。
〔7〕“她”字和“牠”字的創造劉半農在一九二○年六月六日所作《她字問題》一文中主張創造“她”、“牠”二字,他說:“一,中國文字中,要不要有一個第三位陰性代詞?二,如其要的,我們能不能就用‘她’字?……我現在還覺得第三位代詞,除‘她’字外,應當再取一個‘牠’字,以代無生物。”(見《半農雜文》)
〔8〕《何典》清代張南莊(署名“過路人”)編著,是運用俗諺寫成、帶有諷刺而流于油滑的章回體小說,共十回,清光緒四年(1878)上海申報館出版。一九二六年六月,劉半農將此書標點重印,魯迅曾為它作題記,現收入《集外集拾遺》。
〔9〕“駟不及舌”語出《論語·顏淵》,據朱熹《集注》:“言出于舌,駟馬不能追之。”
〔10〕《語絲》第四卷第九期(一九二八年二月二十七日)曾發表劉半農的《林則徐照會英吉利國王公文》,其中說林則徐被英人俘虜,并且“明正了典刑,在印度舁尸游街”。不久有讀者洛卿來信指出這是史實性的錯誤,《語絲》第四卷第十四期(同年四月二日)發表了這封信,從此劉半農就不再給《語絲》寫稿。
〔11〕禁稱“蜜斯”見一九三一年四月一日北平《世界日報》所載劉半農答記者的談話。其中說他不贊成學生間以密斯互稱,在一九三○年他任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院長時即曾加以禁止;他主張廢棄“帶有奴性的”密斯稱呼,而代以國語中原有的姑娘、小姐、女士等。密斯,英語Miss的音譯,小姐的意思。
〔12〕指劉半農于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間發表于《論語》、《人間世》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詩集》和《雙鳳凰磚齋小品文》等。參看《準風月談·“感舊”以后(下)》。
【魯迅《憶劉半農君》賞析】
劉半農是“五四”文學革命時期一員闖將,他倡新詩、搞格言、寫論文。為白話文學運動立下過汗馬功勞。1920年往歐洲留學,從英轉法,研究語言,獲得博士學位。1925年回國,1930年任國立北平大學女子學院院長,1934年6月與同仁往西北一帶調查方言,7月回北平因患回歸熱病逝,終年44歲。北大曾舉行隆重追悼會,各地報刊均發表消息和悼念文章。
《憶劉半農君》作于同年8月,離半農的死僅一月有余,是魯迅應李小峰的要求所寫的悼文。悼念文章切忌套話、平板,否則就顯得虛偽、無味。魯迅在這篇文章里實話實說,筆不橫逸地抒寫自己和劉半農交往的經過,但在回憶劉半農時,他不作一般介紹,也不作溢美之辭,而是一分為二地進行實事求是的評價。他說優點,談缺點,都擷選典型實例言之有據。他說劉半農優點有三,一曰“活潑,勇敢”,舉了“答王敬軒的雙金黃 信”,和“她和 牛也字的創造”,說明他在五四時期“很打了幾次大仗”,是一個“戰士”;二曰“親近”,即胸無城府,令人親切,喜歡和他“多聊閑天”;三曰“忠厚”,有一次想去看魯迅,“有誰恐嚇了他一下,不敢來了”。至于缺點,主要是“淺”,如“到法國留學”,“據了要津”、“做打油詩,弄爛古文”等。由于作者寫得扼要具體,因而劉半農形象十分生動鮮明,作者手下千把字短小篇幅里概括了劉半農的一生,這是難能可貴的,反映了作者高度的觀察力和表現力。這篇散文之所以感人,還在于作者對劉半農的深深的愛,他在文章中談劉半農的優點和缺點,目的都是為了抒發自己對他的愛,如文章最后說的,“我對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時也并無變化”,魯迅說劉半農的缺點,也是為了愛。“這憎惡是朋友的憎惡”,是非了了分明。作者寄情于他所抒寫的對象,這就使所緬懷的形象十分豐滿,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熠熠生輝,無限動人。
《憶劉半農君》是一氣呵成的。文章最后說“我愛十年前的半農,而憎惡他的近幾年”,這簡直可以理解為這篇散文的文眼,作者即扣住這句話,以此立意鋪染全篇,他從“初次會面”到“他死去”,娓娓細說,侃侃而談,敘優點,論缺點,信筆寫去,一鼓作氣,順流直下。優點中寓缺點,缺點中說優點,這種褒貶交雜而談的鋪排,使文章避免平板枯燥,而氣韻橫出,其味無窮。文章段落之間連接緊湊,如“活潑”——“草率”——“親近”——“淺”——“忠厚”,上下勾連,過渡自然,其間沒有多余的鋪墊。這種優缺點混談和段落勾連的結構使散文顯得緊湊而生動。
這篇散文有雜文味道,用語尖銳有力,論及人事多含嘲諷,在文章最后作者寫道:“我愿以憤火照出他的戰績,免使一群陷沙鬼將他先前的光榮和死尸一同拖入爛泥的深淵”。應該說,這是魯迅寫《憶劉半農君》之目的。原來劉半農去世后,不少悼文均歌頌備至,不分皂白地將其捧得天花亂墜。魯迅在文章抒發自己觀感,特意歷數劉半農十年前的“戰績”,表揚作為“戰士”的劉半農,因為他“中國有益”,而善意批評他“據了要津”后的種種表現。魯迅以一分為二的評價緬懷劉半農,就為的反其道而行之,免使一些“陷沙鬼”是非不分,將其歪曲陷入爛泥。顯然,魯迅寫這篇悼文是為了戰斗,作者的“憤火”是燃燒于整篇,尖刻諷刺的語意即產生于此。魯迅喜歡用生動的例子將深奧的道理曉明,這篇散文的比喻是高明的,如說到劉半農的胸無城府,以陳獨秀的“內皆武器,來者小心”和胡適的“內無武器,請勿疑慮”作比,證實劉半農“令人不覺有武庫”,因而覺得他可“親近。又如“陷沙鬼”的形容也很得體生動。這一篇幅很小的散文語言含量是驚人的,如“雙 金黃 信”、“她和 字的創造”及“做打油詩”、“弄爛古文”、“關于《語絲》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等等,都是新的典故,含有大量的故事,現在作者均加以濃縮,這也是這篇散文體小而意深的緣故。
魯迅《憶劉半農君》練習及答案
【魯迅《憶劉半農君》原文】
這是小峰出給我的一個題目。
這題目并不出得過分。半農去世,我是應該哀悼的,因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這是十來年前的話了,現在呢,可難說得很。
我已經忘記了怎么和他初次會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陳獨秀先生去請來的,到了之后,當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個戰士。他活潑,勇敢,很打了幾次大仗。譬如罷,答王敬軒的雙鐄信,“她”字和“牠”字的創造,就都是的。這兩件,現在看起來,自然是瑣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單是提倡新式標點,就會有一大群人“若喪考妣”,恨不得“食肉寢皮”的時候,所以的確是“大仗”。現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約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單是剪下辮子就會坐牢或殺頭的了。然而這曾經是事實。
但半農的活潑,有時頗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無謀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襲擊敵人的時候,他還是好伙伴,進行之際,心口并不相應,或者暗暗的給你一刀,他是決不會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為沒有算好的緣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開一次編輯會,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時最惹我注意的是陳獨秀和胡適之。假如將韜略比作一間倉庫罷,獨秀先生的是外面豎一面大旗,大書道:“內皆武器,來者小心!”但那門卻開著的,里面有幾枝槍,幾把刀,一目了然,用不著提防。適之先生的是緊緊的關著門,門上粘一條小紙條道:“內無武器,請勿疑慮。”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這樣的人——有時總不免要側著頭想一想。半農卻是令人不覺其有“武庫”的一個人,所以我佩服陳胡,卻親近半農。
所謂親近,不過是多談閑天,一多談,就露出了缺點。幾乎有一年多,他沒有消失掉從上海帶來的才子必有“紅袖添香夜讀書”的艷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給我們罵掉了。但他好像到處都這么的亂說,使有些“學者”皺眉。有時候,連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寫稿,但試去看舊報去,很有幾期是沒有他的。那些人們批評他的為人,是:淺。
不錯,半農確是淺。但他的淺,卻如一條清溪,澄澈見底,縱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體的清。倘使裝的是爛泥,一時就看不出它的深淺來了;如果是爛泥的深淵呢,那就更不如淺一點的好。
但這些背后的批評,大約是很傷了半農的心的,他的到法國留學,我疑心大半就為此。我最懶于通信,從此我們就疏遠起來了。他回來時,我才知道他在外國鈔古書,后來也要標點《何典》,我那時還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說了幾句老實話,事后,才知道半農頗不高興了,“駟不及舌”,也沒有法子。另外還有一回關于《語絲》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①。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會上見過一回面,那時候,我們幾乎已經無話可談了。
近幾年,半農漸漸的據了要津,我也漸漸的更將他忘卻;但從報章上看見他禁稱“蜜斯”之類,卻很起了反感:我以為這些事情是不必半農來做的。從去年來,又看見他不斷的做打油詩,弄爛古文②,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長嘆。我想,假如見面,而我還以老朋友自居,不給一個“今天天氣……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許會弄到沖突的罷。
不過,半農的忠厚,是還使我感動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來有人通知我,半農是要來看我的,有誰恐嚇了他一下,不敢來了。這使我很慚愧,因為我到北平后,實在未曾有過訪問半農的心思。
現在他死去了,我對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時也并無變化。我愛十年前的半農,而憎惡他的近幾年。這憎惡是朋友的憎惡,因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農,他的為戰士,即使“淺”罷,卻于中國更為有益。我愿以憤火照出他的戰績,免使一群陷沙鬼將他先前的光榮和死尸一同拖入爛泥的深淵。
八月一日。
【注】①1928年魯迅任《語絲》主編期間,選登了一篇讀者來信。這封信糾正了劉半農發表在該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個史實性錯誤。②指劉半農于1933年到1934年間發表于《論語》《人世間》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詩集》和《雙鳳凰磚齋小品文》等。
【練習】
【第17句】:“從去年來,又看見他不斷的做打油詩,弄爛古文”一句中,作者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爛”字?請從字義與情感兩個方面分析。(4分)
【第18句】:從文章看,魯迅對有些人所批評的劉半農的“淺”持什么態度(4分)
【第19句】:請根據原文概括魯迅與劉半農之間的關系由親到疏的原因(4分)
【第20句】:聯系最后一段,談談你對“這憎惡是朋友的憎惡”一句的理解(5分)
【第21句】:從下列角度中任選一個,寫300字左右的文章賞析
(1)簡析本文人物形象的表現藝術
(2)簡析本文的主要修辭手法
(3)簡析本文的結構特征
【參考答案】
【第17句】:答:
(1)“弄”是“寫”的意思,還有“玩弄”(游戲)的含義,“爛”是“陳舊”的意思。
(2)從前劉半農投身文學革命,提倡寫白話文,是一名勇敢的戰士“五四”;退潮后,思想發生了變化,日益走向保守,寫古文是其表現之一,魯迅用這兩個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詞語,是要表現對劉半農的批評。
【第18句】:答:(1)魯迅承認劉半農的確有淺的一面。(2)魯迅認為劉半農坦誠、真率,雖然淺,卻淺得清澈。(3)魯迅覺得,作為一個戰士,劉半農的淺是可以原諒的,因為那是前進中的淺。
【第19句】:答:(1)劉半農出國留學,“我”懶于通信,從此兩人疏遠起來。(2)魯迅在《何典》序文中說了“老實話”,又在《語絲》上發表了指出劉半農錯誤的讀者來信,使劉半農感到不快。(3)劉半農后來“據了要津”,也影響了兩人的關系。(4)“五四”退潮后,劉半農思想發生了變化,這是兩個疏遠的最根本原因。
【第20句】:答:
(1)“這憎惡”是魯迅從朋友立場出發所產生的一種情感,是他對劉半農關切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2)魯迅是站在“于中國更為有益”的高度來要求劉半農的,他認為劉半農應該始終做一個戰士。
(3)寫“憎惡”劉半農的近幾年,是為了肯定與突出他過去的戰績,以免“陷沙鬼將他先前的光榮和死尸一同拖入爛泥的深淵”。
【第21句】:答:
(1)簡析本文人物形象的表現藝術。賞析角度有:①多方面、多角度刻畫劉半農形象。②抓住人物性格特點,選取有代表性的事件,在對比中表現人物。③綜合運用比喻和襯托等修辭手法表現人物。
(2)簡析本文的主要修辭手法。賞析角度有:①比喻。②襯托。③多種修辭手法的套用。
(3)簡析本文的結構特征。賞析角度有:①本文以時間為線索,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為中心,安排材料,敘事寫人。②結構上前后勾連,環環相扣。③前后呼應。
《憶劉半農君》閱讀練習題和答案
這是小峰出給我的一個題目。
這題目并不出得過分。半農去世,我是應該哀悼的,因為他也是我的老 朋友。但是,這是十來年前的話了,現在呢,可難說得很。
我已經忘記了怎么和他初次會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 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陳獨秀先生去請來的,到了之后,當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個戰士。他活潑,勇敢,很打了幾次大仗。譬如罷,答王敬軒的雙鐄信,“她”字和“牠”字的創造,就都是的。這兩件,現在看起來,自然是瑣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單是提倡新式標點,就會有一大群人“若喪考妣”,恨不得“食肉寢皮”的時候,所以的確是“大仗”。現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約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單是剪下辮子就會坐牢或殺 頭的了。然而這曾經是事實。
但半農的活潑,有時頗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無謀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襲擊敵人的時候,他還是好伙伴,進行之際,心口并不相應,或者暗暗的給你一刀, 他是決不會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為沒有算好的緣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開一次編輯會,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時最惹我注意的是陳獨秀和胡適之。假如將韜略比作一間倉庫罷,獨秀先生的是外面豎一面大旗,大書道:“內皆武器,來者小心!”但那門卻開著的,里面有幾枝槍,幾把刀,一目了然,用不著提防。適之先生的是緊緊的關著門,門上粘一條小紙條道:“內無武器,請勿疑慮。”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這樣的人——有時總不免要側著頭想一想。半農卻是令人不覺其有“武庫”的一個人,所以我佩服陳 胡,卻親近半農。
所謂親近,不過是多談閑天,一多談,就露出了缺點。幾乎有一年多,他沒有消失掉從上海帶來的.才子必有“紅袖添香夜讀書”的艷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給我們罵掉了。但他好像到處都這么的亂說,使有些“學者”皺眉。有時候,連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寫稿,但試去看舊報去,很有幾期是沒有他的。那些 人們批評他的為人,是:淺。
不錯,半農確是淺。但他的淺,卻如一條清溪,澄澈見底,縱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體的清。倘使裝的是爛泥,一時就看不出它的深淺來了;如果是爛 泥的深淵呢,那就更不如淺一點的好。
但這些背后的批評,大約是很傷了半農的心的,他的到法國留學,我疑心大半就為此。我最懶于通信,從此我們就疏遠起來了。他回來時,我才知道他在外國鈔古書,后來也要標點《何典》,我那時還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說了幾句 老實話,事后,才知道半農頗不高興了,“駟不及舌”,也沒有法子。另外還有一回關于《語絲》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會 上見過一回面,那時候,我們幾乎已經無話可談了。
近幾年,半農漸漸的據了要津,我也漸漸的更將他忘卻;但從報章上看見他禁 稱“蜜斯”之類,卻很起了反感:我以為這些事情是不必半農來做的。從去年來,又看見他不斷的做打油詩,弄爛古文2,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長嘆。我想,假如見面,而我還以老朋友自居,不給一個“今天天氣……哈哈 哈”完事,那就也許會弄到沖突的罷。
不過,半農的忠厚,是還使我感動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來有人通知我,半農是要來看我的,有誰恐嚇了他一下,不敢來了。這使我很慚愧,因為我到北平后, 實在未曾有過訪問半農的心思。
現在他死去了,我對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時也并無變化。我愛十年前的半農,而憎惡他的近幾年。這憎惡是朋友的憎惡,因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農,他的為戰士,即使“淺”罷,卻于中國更為有益。我愿以憤火照出他的戰績,免使一群 陷沙鬼將他先前的光榮和死尸一同拖入爛泥的深淵。
八月一日。
注:⑴1928年魯迅任《語絲》主編期間,選登了一篇讀者來信。這封信糾正了劉半農發表在該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個史實性錯誤。(2)指劉半農于1933年到1934年間發表于《論語》《人世間》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詩集》和《雙鳳凰磚齋小品文》等
17.從“去年來,又看見他不斷的做打油詩,弄爛古文”一句中,作者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爛”字?請從字義與情感兩個方面分析(4分)
答:(1)“弄”是“寫”的意思,還有“玩弄”(游戲)的含義,“爛”是“陳舊”的意思。(2)從前劉半農投身文學革命,提倡寫白話文,是一名勇敢的戰士“五四”退潮后,思想發生了變化,日益走向保守,寫古文是其表現之一,魯迅用這兩個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詞語,是要表現對劉半農的批評。
18.從文章看,魯迅對有些人所批評的劉半農的“淺”持什么態度(4分)
答:(1)魯迅承認劉半農的確有淺的一面。(2)魯迅認為劉半家坦誠、真率,雖然淺,卻淺得清澈。(3)魯迅覺得,作為一個戰士,劉半農的淺是可以原諒的,因為那是前進中的淺。
19.請根據原文概括魯迅與劉半農之間的關系由親到疏的原因(4分)
答:(1)劉半家出國留學,“我”懶于通信,從此兩人疏遠起來。(2)魯迅在《何典》序文中說了“老實話”,又在《語絲》上發表了指出劉半農錯誤的讀者來信,使劉半農感到不快。(3)劉半農后來“據了要津”,也影響了兩人的關系(4)“五四”退潮后,劉半農思想發生了變化,這是兩個疏遠的最根本原因。
20.聯系最后一段,談談你對“這憎惡是朋友的憎惡”一句的理解(5分)
答:(1)“這憎惡”是魯迅從朋友立場出發所產生的一種情感,是他對劉半農關切的另一種表現形式。(2)魯迅是站在“于中國更為有益”的高度來要求劉半農的,他認為劉半農應該始終做一個戰士。(3)寫“憎惡”劉半農的近幾年,是為了肯定與突出他過去的戰績,以免“陷沙鬼將他先前的光榮和死尸一同拖入爛泥的深淵”。
魯迅《憶韋素園君》練習及答案
【魯迅《憶韋素園君》原文】
現在有幾個朋友要紀念韋素園君,我也須說幾句話。是的,我是有這義務的。
怕是十多年之前了罷,我在北京大學做講師,有一天。在教師豫備室里遇見了一個頭發和胡子統統長得要命的青年,這就是李霽野。我的認識素園,大約就是霽野紹介的罷,然而我忘記了那時的情景。現在留在記憶里的,是他已經坐在客店的一間小房子里計畫出版了。
這一間小房子,就是未名社。
未名社的同人,實在并沒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實實的,點點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卻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園。
于是他坐在一間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辦事了,不過小半好像也因為他生著病,不能上學校去讀書,因此便天然的輪著他守寨。
我最初的記憶是在這破寨里看見了素園,一個瘦小,精明,正經的青年,窗前的幾排破舊外國書,在證明他窮著也還是釘住著文學。然而,我同時又有了一種壞印象,覺得和他是很難交往的,因為他笑影少。“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種特色,不過素園顯得最分明,一下子就能夠令人感得。但到后來,我知道我的判斷是錯誤了,和他也并不難于交往。他的不很笑,大約是因為年齡的不同,對我的一種特別態度罷,可惜我不能化為青年,使大家忘掉彼我,得到確證了。這真相,我想,霽野他們是知道的。
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誤解之后,卻同時又發見了一個他的致命傷:他太認真;雖然似乎沉靜,然而他激烈。認真會是人的致命傷的么?至少,在那時以至現在,可以是的。一認真,便容易趨于激烈,發揚則送掉自己的命,沉靜著,又嚙碎了自己的心。
我到廣州,是第二年――一九二七年的秋初,仍舊陸續的接到他幾封信,是在西山病院里,伏在枕頭上寫就的,因為醫生不允許他起坐。他措辭更明顯,思想也更清楚,更廣大了,但也更使我擔心他的病。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書,是布面裝訂的素園翻譯的《外套》。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個寒噤:這明明是他送給我的一個紀念品,莫非他已經自覺了生命的期限了么?
我不忍再翻閱這一本書,然而我沒有法。
我因此記起,素園的一個好朋友也咯過血,一天竟對著素園咯起來,他慌張失措,用了愛和憂急的聲音命令道:“你不許再吐了!”我那時卻記起了伊孛生的.《勃蘭特》。他不是命令過去的人,從新起來,卻并無這神力,只將自己埋在崩雪下面的么?……
我在空中看見了勃蘭特和素園,但是我沒有話。
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最以為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園談了天。他為了日光浴,皮膚被曬得很黑了,精神卻并不萎頓。我們和幾個朋友都很高興。但我在高興中,又時時夾著悲哀:忽而想到他的愛人,已由他同意之后,和別人訂了婚;忽而想到他竟連紹介外國文學給中國的一點志愿,也怕難于達到;忽而想到他在這里靜臥著,不知道他自以為是在等候全愈,還是等候滅亡;忽而想到他為什么要寄給我一本精裝的《外套》?……
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時半,素園終于病歿在北平同仁醫院里了,一切計畫,一切希望,也同歸于盡。我所抱憾的是因為避禍,燒去了他的信札,我只能將一本《外套》當作唯一的紀念,永遠放在自己的身邊。
自素園病歿之后,轉眼已是兩年了,這其間,對于他,文壇上并沒有人開口。這也不能算是希罕的,他既非天才,也非豪杰,活的時候,既不過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后,當然也只好在默默中泯沒。但對于我們,卻是值得記念的青年,因為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
未名社現在是幾乎消滅了,那存在期,也并不長久。然而自素園經營以來,紹介了果戈理,陀思妥也夫斯基,安特列夫,紹介瞭望·藹覃,紹介了愛倫堡的《煙袋》和拉夫列涅夫的《四十一》。還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叢蕪的《君山》,靜農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華夕拾》,在那時候,也都還算是相當可看的作品。
是的,但素園卻并非天才,也非豪杰,當然更不是高樓的尖頂,或名園的美花,然而他是樓下的一塊石材,園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國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觀賞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決不會將他置之度外。
我不知道以后是否還有記念的時候,倘止于這一次,那么,素園,從此別了!
一九三四年七月十六之夜,魯迅記
(選自《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有刪節)
【練習】
【第1句】:談談你對文中“沉靜著,又嚙碎了自己的心”這句話的理解。(4分)
【第2句】:簡析“一九二九年五月末”這一自然段情感表達的特點。(5分)
【第3句】:綜觀全文,分析魯迅筆下韋素園形象特點。(6分)
【第4句】:文章的結尾部分魯迅說“在中國第一要他多”,聯系現實,談談你的認識。(6分)
【參考答案】
【第1句】:(1)韋素園這樣的人面對當時的社會,如果保持沉默的話,內心就會十分痛苦;(2表現了魯迅對韋素園認真、激烈性格的透徹了解,及對他這種性格嚴重影響健康的痛惜與無奈。
【第2句】:(1)該段先寫見到韋素園的高興,后寫高興中的悲哀,由喜至悲,情感跌宕起伏;(2)運用排比句式,描寫了作者一連串的心理活動,充分表達了對韋素園處境和命運的關切與憂慮。
【第3句】:(1)韋素園是一個“瘦小、精明、正經”的進步的文學青年;(2)他有一種踏實苦干的精神,雖然窮困但仍“釘住著文學”,支持、經營未名社;(3)他性格認真而激烈,關愛別人勝過關心自己。
【第4句】:(1)魯迅把韋素園比喻為“樓下的一塊石材”“園中的一撮泥土”,贊賞了他認真踏實的精神產;并希望中國有更多的像韋素園這樣的人。(2)當今中國需要大力弘揚這種認真踏實的精神,一方面,我們要像韋素園一樣,做一個甘于奉獻、腳踏實地干實事的人;另一方面,我們不要忽視干實事的人,要看到他們對社會發展、進步的作用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