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登廬山(一山飛峙大江邊)
七律·登廬山
一山飛峙大江邊, 躍上蔥蘢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熱風(fēng)吹雨灑江天。
云橫九派浮黃鶴, 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令不知何處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qī lǜ ·dēng lú shān
yī shān fēi zhì dà jiāng biān , yuè shàng cōng lóng sì bǎi xuán 。
lěng yǎn xiàng yáng kàn shì jiè , rè fēng chuī yǔ sǎ jiāng tiān 。
yún héng jiǔ pài fú huáng hè , làng xià sān wú qǐ bái yān 。
táo lìng bú zhī hé chù qù , táo huā yuán lǐ kě gēng tián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zhǔn)確。
注釋及題解
注釋
四百旋:廬山盤山公路三十五公里,有近四百處轉(zhuǎn)彎。
旋:盤旋。
九派、三吳:毛澤東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致鐘學(xué)坤的信,「九派,湘、鄂、贛三省的九條大河。究竟哪九條,其說不一,不必深究。三吳,古稱蘇州為東吳,常州為中吳,湖州為西吳。」江天:江和天。浪下:江水流下。
陶令:陶淵明。曾作彭澤令八十八天。
桃花源:見陶淵明《桃花源詩并記》,一漁人溯著溪流而上,發(fā)現(xiàn)盡頭處是一片桃林,將一群秦朝避難者的后代,與塵世隔絕;他們在山中過著自給自足,無優(yōu)無慮的隱居生活。
題解
本詩原有小序,「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登廬山,望鄱陽湖,揚(yáng)子江。千巒競秀,萬壑爭流,紅日方升,成詩八句。」當(dāng)時毛澤東上山開中共八屆八中全會。 他在九月一日致《詩刊》的信里說,「近日寫了兩首七律,錄上正改。自以為可,可以上《詩刊》。」又說,「近日右傾機(jī)會主義猖狂進(jìn)攻,說人民事業(yè)這也不好,那也不好, … 我這兩首詩,也算是答復(fù)那些王八蛋的。」
賞析
自古以來,廬山為文人薈萃之地,登臨歌詠之詩層出不窮,其中佳作迭出,令后人望而卻步,豈敢再發(fā)吟哦,一試身手。
但一代大詩家毛澤東就要以他的生活、經(jīng)驗、才識、豪氣登臨高歌一曲《登廬山》。而那時詩人剛寫完《七律·韶山》不過幾天,但心馳神蕩,風(fēng)物轉(zhuǎn)換,詩情一路跟緊,又起一個高潮。
此詩起句中的一個“飛”字,用得簡直俊逸壯闊、從容橫飄,“一山飛峙大江邊”詩句凌空突拔宛若山勢挺立,詩意與山意渾然莫辨,雙美合而為一齊漾讀者心間。詩人一起筆就與過往詩人不同,一來就以獨(dú)有的大氣魄烘托廬山凌空欲飛的英姿。
接著從正面描寫脫穎而出,另寫進(jìn)山登臨的路線,那路線盤旋環(huán)繞,蕩氣回腸,一路上青翠迎接、相伴、引領(lǐng)朝上;清風(fēng)送爽的夏日,蒼茫幽深的佳景倍添登臨之趣。
接著“冷眼向洋看世界”,詩人直抒胸臆及現(xiàn)實(shí)處境,在高山之巔冷漠而不動聲色地看著世界上的一切反動派所形成的反華包圍圈。這一切都嚇不倒詩人,都予以“橫眉冷對”,因為詩人之一生所經(jīng)歷的艱難曲折的確太多了,但從未被壓垮過。就像早年,詩人在《西江月·井岡山》中所寫的那樣:“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如今,詩人同樣以這樣早已化入血液中的井岡山精神再次激勵自己,要“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智慧再度改天換地。
為此,緊接的一行:“熱風(fēng)吹雨灑江天”,詩人又把目光從國際(“向洋”)拉回了國內(nèi)(“江天”)。這里的“熱風(fēng)”雖是實(shí)寫夏日之風(fēng),但可引申為熱情之風(fēng),熱烈之風(fēng),再往前就可引申為那時轟轟烈烈的“大躍進(jìn)”,大干快上,力爭上游,加緊建設(shè)社會主義的“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巨大情懷。這股巨大的“熱風(fēng)”已從這里,從詩人屹立的廬山之巔灑向祖國萬里江天。詩人的巨大熱情也在感召著祖國,感召著億萬人民同心協(xié)力創(chuàng)出一個紅彤彤的新世界,而這個世界又是通過“多、快、好、省”的“熱風(fēng)”旋起來的,在空中若驕陽朗照神州大地。
“云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這兩句工仗、典麗,“橫、浮、下、起”連環(huán)動感,虛實(shí)相間,形成立體畫面。而且詩人也對這二句比較滿意,他在1959年9月7日給胡喬木的信中談到對這兩句的看法,認(rèn)為這兩句較好一些。同時還談到寫詩之難,“經(jīng)歷者如魚飲水,冰暖自知,不足為外人道也。”
而且這兩句也是從詩人一貫諳熟的地理方位之手法布局,然后將詩情充沛其上下左右,任其奔騰流轉(zhuǎn)。詩人在此西望武漢上空,江河之上,黃鶴浮空欲飛;接著又東眺江東(及古時三吳地區(qū)),但見長江順勢而下,一瀉千里,在三吳上空,煙霞蒸騰、熱情壯美。這二句同樣是寫祖國江山熱火朝天的形勢。
最后兩行使詩歌出現(xiàn)了深刻的寓意。詩人在這里妙用了陶淵明所著《桃花源記》這篇千古傳頌的美文。通過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沉淀,“桃花源”已附添了許多象征意義,但它最主要的象征意義是指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這種子虛烏有的社會只有告慰心靈,而在人世間卻永遠(yuǎn)無法見到。
毛主席在這里表面雖是用陶淵明之典說出一句問句,桃花源里到底可不可以耕耘勞作?但實(shí)際上是為廣大讀者留下一個深思的空間。
縱觀全篇,我們已知道社會主義建設(shè)當(dāng)時正處于大高潮、大激情之中,那么自然可想而知,毛主席是不贊成躲入所謂怡然自樂的桃花園躬耕勞作的。但詩人毛澤東并沒有直接否定這一點(diǎn),而是以一句設(shè)問句收了尾,留下詩之余響令讀者沉思。讀者自會明白詩人的本意。
作者介紹
毛澤東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后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詩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戰(zhàn)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lǐng)導(dǎo)人。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dān)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lǐng)導(dǎo)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fā)展、軍事理論的貢獻(xiàn)以及對共產(chǎn)黨的理論貢獻(xiàn)被稱為毛澤東思想。因毛澤東擔(dān)任過的主要職務(wù)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也被人們尊稱為“毛主席”。毛澤東被視為現(xiàn)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也將他評為20世紀(jì)最具影響100人之一。?73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