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尋仙不辭遠什么意思(五岳尋仙不辭遠的典故)
五岳尋仙不辭遠
醉鄉與仙鄉,在許多騷人墨客心目中只有一步之隔,而其中少數者直將醉鄉作仙鄉。李白當屬于后者。在《答湖州迦葉司馬問白是何人》一詩中,李白是這樣回答的:
青蓮居士謫仙人,
酒肆藏名三十春。
湖州司馬如相問,
金粟如來是后身。
詩說得很明白,我李白原是被謫的仙人,在酒肆酣飲只是為暫時隱身,未來[后身]將成為“金粟如來”[佛]。
李白之向往成仙,是其豪邁耿直的個性與復雜嚴酷的現實碰撞的結果。李白自少博覽群書,受黃老之學影響,而后者老子[著有《道德經》]又是他的先祖,因此早年就向往騰云跨鶴,求道尋仙。他的《感興六首》之四:
十五遊神仙,仙遊未曾歇。
吹笙坐松風,汎瑟窺海月。
西山玉童子,使我鍊金骨。
欲逐黃鶴飛,相呼向蓬闕。
詩表明他少年時就不歇地作神仙遊,“欲逐黃鶴飛,相呼向蓬闕”,《懷仙歌》中有句“仙人浩歌望我來,我攀玉樹長相待”,“巨鼇莫載三山去,我欲蓬萊頂上行”,同樣表示了求仙的強烈欲望。
李白一生好遊名山大川,而名山大川那神奇壯闊的景象又常常激起他對仙境的無窮想象,在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當數《廬山謠寄盧御虛舟》: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
廬山秀出南斗旁,屏風九疊云錦張,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兩峯長,
銀河倒掛三石梁,香爐瀑布遙相望,
迥崖沓嶂凌蒼蒼。
翠影紅霞眏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
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宿處蒼苔沒。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
遙見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願接盧遨遊太清。
詩人先是仰望廬山,從“廬山秀出南斗傍”至“鳥飛不到吳天長”,以詩人特有的語勢,將一座高峻雄偉、壯麗多姿的廬山展現在人們面前。及至攀登上廬山,“登高壯觀天地間”俯視到的是“大江茫茫去不還”,這當與《將進酒》中的“君不見黃河之水自天來,奔流入海不復回”異曲同義,在詩人心目中,“去不還”、“不復回”,既是滔滔江河的自然現象,也是人生歷程的必然規律。接下來的“謝公行處蒼苔沒”就是證明。謝公即謝靈運,曾登廬山絕頂賦詩,但斯人已逝,李白見到的“謝公行處”只是滿目蒼苔。
詩人在開始就開宗明義:“五嶽尋仙不辭遠?!贝舜蔚菑]山自然也是為了“尋仙”,大概也是神仙不負虔誠者吧,站在廬山峯頂的李白,終于見到了他那朝思暮想的仙境:“遙見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而且充滿信心地與盧虛舟相約,我願在九天之上,接你同遊太清:“先期汗漫九垓上,願接盧敖遊太清?!北R敖系秦時方士,這里實指的應是詩題中的那個盧虛舟,因是同姓而借用。
李白又好任俠仗義,一心想匡世濟民,忠君報國,但嚴酷的現實常常使他陷于進退兩難的困境,于是產生了絕世尋仙的想法,這是李白求道訪仙的另一個原因,《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就是表達了這方面的意思: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日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詩中交織著矛盾心情,情緒忽起忽落。首句表達了對時間流逝的無可奈何,第二句表達今日之我又遭數不清的亂心煩憂,但一仰望到“長風萬里送秋雁”之壯闊,遂即萌發“酣高樓”的酒興,隨著酒興,很快聯想到“蓬萊文章”、“建安風骨”與“小謝清發”,情緒急劇上升:“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日月。”但這只是一剎那間的飛騰,詩人情緒很快跌落到詩的起點,于是有了“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從而萌發“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這最后一句表示李白將遠離這個烏煙瘴氣的塵世,駕舟渡海去訪道尋仙。
自少好黃老之學,仰慕神仙,十五歲就遊仙;自認為是“酒中仙”,直把醉鄉作仙鄉;人生在世不稱意。這三者當是促使李白念念不忘尋求升仙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