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散文·隋唐五代兵法·太白陰經》原文鑒賞
《古代兵法散文·隋唐五代兵法·太白陰經》原文鑒賞
[原文](節選)
人無勇怯篇
經曰: 勇怯有性,強弱有地。秦人勁,晉人剛,吳人怯,蜀人懦,齊人多詐,越人澆薄,海岱之人壯,崆峒之人武,燕趙之人銳,汧隴之人勇,韓魏之人厚。地勢所生,人氣所受,勇怯然也。且勇怯在謀,強弱在勢,謀能勢成,謀拙勢失,則勇者怯,既言秦人勁,申屠之子,敗于峣關,杜洪之將,北于戲水,則秦人何得而稱勁? 吳王夫差,兵無敵于天下,敗齊于艾陵,長晉于潢池,則吳人何得而稱勁? 諸葛孔明撮爾巴蜀之眾,窺兵中原,身為強將,而威加魏師,則蜀人何得稱懦? 項羽破秦虜王離,殺蘇角,威加海內,諸侯俯伏,莫敢仰視,則楚人何得而稱輕? 田橫感五百死士,東奔海島,及橫死,同日伏劍,則齊人詐乎? 越王勾踐,以殘亡之國,恤老弱之眾,九年減吳,以弱攻強,以小取大,則越果澆薄邪? 蚩尤敗于涿鹿,燕丹死于易水,王浚縛于薊門,公孫戮于上谷,則燕趙汧隴亦未必勇且銳也。所謂勇怯,在乎法,成敗在乎智。怯人使之以刑,則勇; 勇人使之以賞,則死。能移人之怯,變人之心者,在刑賞之間。勇之與怯,于人何有哉。
將有智謀篇
經曰: 太古之初,有伯皇氏,至于容成氏,不令而人自化,不罰而人自齊,不賞而人自勸,不知怒,不知喜,俞然若赤子。皰犧氏,神農氏,教而不誅; 軒轅氏,陶唐氏,有虞氏,誅而不怨。蓋三皇之政以道,五帝之政以德。夏、商、周室弱,春秋戰國廢道德,任智謀。秦任商鞅、李斯之智而并諸侯。漢用張良、陳平之智而滅項籍。光武任寇恂、馮異之智而降樊崇。曹操任許攸、曹仁之智而破袁紹。孫權任周瑜、魯肅之智而敗魏武。劉備任孔明之智而王西蜀。晉任杜預、王浚之智而平吳。苻堅任王猛之智而定八州之眾。石勒任張賓之智而生擒王浚。拓拔任崔浩之智而保河朔之師。宇文任李穆之智而挫高歡之銳。隋任高頻之智而面縛陳主。太宗任李靖之智而敗頡利可汗。有國家者,未有不任智謀而成王業也。故曰,將軍之事,以靜正理,以神察微,以智役物,見福于重關之內,慮患于杳冥之外者,將之謀也。
選 士 篇
經曰: 統六軍之眾,將百萬之師,而不選鋒,混而雜用,即智者,無所施其計; 辯者,無所施其說; 勇者,無所奮其敢; 力者,無所著其壯。無異獨行中原,亦何取于勝負哉。故孫子曰: 兵無選鋒,曰北。夫選士以賞,賞惟其進; 用士以刑,刑惟其退。古之善選士者,懸賞于中軍之門,有深沈謀慮,出人表者,以上賞而禮之,名曰: 智策之士。有辭縱理橫、飛鉗捭闔、能移人之性,奪人之心者,以上賞而禮之,名曰:辯說之士。有得敵國君臣門間請謁之情性者,以上賞而禮之,名曰: 間諜之士。有知山泉、水草、次舍、道路迂直者,以上賞而禮之,名曰: 鄉道之士。有制造五兵攻守利器械、奇變詭計者,上賞,得而厚之,名曰:技巧之士。有引五石之弓矢,貫重札戈矛劍戟,便于利用陸搏、犀兕、水攫、蛟鱷、佻身捕虜,搴旗摭鼓者,上賞,得而撫之,名曰: 猛敵之士。有立乘奔馬、左右超忽、逾越城堡、出入營壘而無形跡者,上賞,得而聚之,名曰: 驕捷之士。有往返三百里不及夕者,上賞,得而聚之,名曰:疾足之士,有力負六百三十斤行五十步者,上賞,得而聚之。四百十二斤,次賞,得而聚之,名曰: 巨力之士。有步五行、運三尸、多言天道誦說陰陽者,下賞,得而聚之,名曰:技術之士。夫十士之用,皆盡其才,任其道。計謀,使智策之士。談說,使辯說之士。離親間疏,使間諜之士。深入諸侯之境,使鄉道之士。建造五兵,使技巧之士。觀鋒捕虜,守危攻強,使猛敵之士。掩襲侵略,使驕捷之士。探報計期,使疾足之士。破堅摧剛,使巨力之士。訛愚恐癡,使技術之士。此謂任才之道,選士之術也。三王之后,五伯之辟,得其道而興,失其道而亡。興亡之道,不在聽明文思,在乎選能之各盡其才者也!
作 戰 篇
經曰: 昔之善戰人者,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圓,則行;方,則止。行者,非能行而行,勢不得不行;止者,非能止而止,勢不得不止。夫戰人者,自斗于其地則散,投之于死地則戰。散者非能散,勢不得不散; 戰者非能戰,勢不得不戰。行止不在木石,而制在于人;散戰不在于人,而制在于勢,此因勢而戰人也。夫未見利而戰。雖眾必敗: 見利而戰,雖寡必勝。利者,彼之所短,我之所長也。見利則起,無利則止。見利乘時,帝王之資。故曰: 時之至間不容息。先之則太過,后之則不及。見利不失,遭時不疑。失利涉時,反受其害。疾雷不及掩耳,卒電不及瞑目,赴之若驚,用之若神,此因利之戰人也。夫戰者,左川澤,右丘陵,背高向下,處生擊死,此平地之戰人也。逼敵無近于水,彼之不免致死拒我,困獸猶斗,蜂蠆有毒,況于人乎?令其半渡而擊之,前此致免,涉者慕之,蔑有斗心。敵逆水而來,勿迎之于水內,此水上之戰人也。左右山陵,溪谷險隘,與敵相遇,我則金鼓蔽山,旗幟依林,登高遠斥,出沒人馬,此山谷之戰人也。勢利者,兵之便,山水平陸者戰之地。夫善用兵者,以便勝,以地強,以謀取,此勢之戰人也。如建瓴水于高宇之上,自然而無滯留,又若破竹數節之后,迎刃自解,無復著手矣。
攻 守 篇
經曰:地所以養人,城所以守地,戰所以守城,內得人焉。所以攻守: 力不足者守,力有余者攻。攻人之法,先絕其援,使無外救。料城中之粟,計人日之費,糧多人少者,攻而勿圍。力未屈,粟未殫,城尚固而拔者,攻之至也。力屈,粟殫,城壞而不拔者,守之至也。夫守城之法,以城中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老弱為一軍。三軍無使相遇。壯男遇壯女則費力而好生,壯女遇老弱則老使怨,弱使強悲憐在心,則使勇人受慮,壯夫不戰。故曰:善攻者,敵不知所守;善守者,敵不知所攻。微乎微乎,至于無形,神乎神乎,至于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
[鑒賞]
《太白陰經》,全名《神機制敵太白陰經》,又名《太白陰符》、《陰符太白陰經》。是唐代宗時河東節度使虞侯李筌撰寫的兵書。全書共10卷,分人謀、雜議、戰攻具、預備、陣圖、祭文、書式、紅方、雜占、雜式等部分共百篇。約2萬余字。現存《墨海金壺》、平津館影宋抄本、《四庫全書》本、《長恩書室》本等刊本。
李筌,自號少室山達觀子,約為唐玄宗至唐代宗(公元713年-公元779年)時人。唐初,統治階級接受了隋末農民起義的教訓,懂得了“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的道理,采取了一系列緩和階級矛盾的政策,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繁榮。經過李世民時代的“貞觀之治”,到唐玄宗時代,出現了“天寶盛世”,政治上比較安定,物價低廉,“海內富有”,“行千里不持尺兵”。當時的唐朝成了世界上有影響的富庶、文明大國。由于社會的長期安定和經濟空前繁榮,人們漸漸地淡忘了戰爭與武備,世風重文輕武,不少讀書人都把談兵看成是“粗鄙”之事,競相研讀佛老和儒家經典,爭逐功名。面對這種“士大夫諱言兵事”的社會風氣,李筌深恐孫武以來的兵學思想失傳,于是立志研究兵家學說,隱居少室山(中岳嵩山的主峰之一)中。經過多年的努力,他寫下了《陰符經疏》、《孫子注》、《六壬大玉帳歌》、《青囊括》、《太白陰經》等軍事著作,其中尤以《太白陰經》對后世影響最大。
《太白陰經》與一般兵書相比,有兩個顯著特點:其一,具有軍事學術的史料價值。由漢初至唐代的幾百年中,能夠流傳下來的兵書只有屈指可數的幾本。至于唐代從開國(公元618年)到唐玄宗時的一百多年間,僅有李靖的兵書問世,李筌的兵書實屬承上啟下之作。《太白陰經》從心術到謀略,以至治軍、選將、用兵、攻守戰具、工程、通信、行軍、宿營、戰陣、軍用文書、人馬醫護、物象觀測、軍儀典禮以及駐防行軍等,均有論述。這些內容,基本上是綜合前代兵書典籍及有關著作寫成,可以使我們從中窺見到唐代軍備和軍事學術發展之概貌。其二,書中具有樸素的唯物史觀和軍事辯證法。強調戰爭勝負決定于人,只要“任賢使能”、“明法審令”、“貴功賞勞”,不用求神問鬼也可以取得戰爭的勝利。認為“人無勇怯”,勇怯形成于后天的觀點。提出了國家強弱不是注定不可改變的思想。還認為,地形條件只是“兵之助”,“地之險易因人而險”。主張以法治軍,以智教戰。書中還論述了戰爭中如何爭取主動權,盡早掌握敵人意圖和對敵使用權謀的問題。《太白陰經》也是一部哲學著作。當代著名哲學家任繼愈先生稱李筌“是一個長期被忽略了的唐代哲學家”。由于該書的上述特點,杜佑《通典·兵典》取該書內容頗多,亦為后世兵家所重。但該書中也有不科學的內容,如風角雜占,奇門遁甲等,則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