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必先腐,而后蟲生》廉政用典名句
物必先腐,而后蟲生。
——《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等文中引用
■解讀
“必先”與“而后”兩相對比,把孰因孰果表達得一目了然,習近平同志正是借此闡明“腐敗規律”:內心自律失守,外在誘惑才能乘虛而入。一些領導干部在落馬后往往感嘆誘惑太多、風氣太差、監督太松,似乎一切都與自己無關,要怪就怪社會文化、政治生態,一些人甚至稱之為“被動腐敗”。以權謀私還要怪風氣不正把自己帶壞了,貪污腐敗還要怪環境不好把自己拖下水了。果真如此嗎?其實,思想防線崩塌、原則立場不穩、理想信念動搖,才是根本原因,畢竟“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一些黨員、干部出這樣那樣的問題,說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就會“缺鈣”、行動就會“軟骨”,如何能抵御欲望洪流的驚濤拍岸?因此,補足精神“鈣質”、加強黨性修養、筑牢自律防線,才能鍛造金剛不壞之體、百毒不侵之身。
■原典
陳涉之得民也,以項燕、扶蘇。項氏之興也,以立楚懷王孫心;而諸侯之叛之也,以弒義帝。且義帝之立,增為謀主矣。義帝之存亡,豈獨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與同禍福也;未有義帝亡,而增能久存者也。羽之殺卿子冠軍也,是弒義帝之兆也。其弒義帝,則疑增之本也,豈必待陳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讒入之。陳平雖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
——﹝北宋﹞蘇軾《范增論》
■釋義
《范增論》是蘇軾早期的一篇史論文章,收錄在《古文觀止》卷十。在寫作技巧上,該文采用一點展開、多方證明、層層深入的方法,極盡回旋變換之能事。蘇軾針對陳平用計離間項羽和范增的史例,翻空出奇,立意新穎地提出:“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讒入之。”東西總是自身先腐爛,蟲子才會寄生,說明事物總是自己先有弱點然后才為外物所侵。項羽正是由于生性多疑,聽信讒言,才會被敵人利用,從而慘遭失敗。
“物必先腐,而后蟲生”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腐敗問題的關鍵在于腐敗者自身道德素養不高,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到金錢和美色的誘惑。因此,我們要自重、自省、自警,抵得住誘惑,經得起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