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韓非子·喻老①(節(jié)選)》原文鑒賞
《先秦散文·韓非子·喻老①(節(jié)選)》原文鑒賞
……
有形之類,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②,族必起于少③。故曰:“天下之難事必作于易④,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細(xì)。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細(xì)也⑤。故曰:“圖難于易也⑥,為大干細(xì)也。”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⑦;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⑧。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⑨,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⑩。是以白圭無水難,丈人無火患。此皆慎易以避難,敬細(xì)以遠(yuǎn)大者也(11)。扁鵲見蔡桓公(12),立有間(13),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14),不治將恐深?!被负钤唬骸肮讶藷o疾。”扁鵲出,桓侯曰:“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15),扁鵲復(fù)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被负畈粦?yīng)。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fù)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yīng)。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16)?;负罟适谷藛栔?sup>(17)。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18);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19);在骨髓,司命之所屬(20),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21)。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负钏焖溃柿坚t(yī)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22),此皆爭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禍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日圣人蚤從事焉(23)。
【注釋】 ①喻:同“諭”,用比喻說明事理。此文和《解老》都是對《老子》的闡釋,這是思想史上創(chuàng)始性專文。全文分二十二段,以具體事例分別闡發(fā)《老子》十二章:其中《德經(jīng)》九章,《道經(jīng)》四章,和1972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西漢帛書《老子》次序相同,“但韓子所喻說的《老子》文,有時跟原文的思想不全合,有點(diǎn)象‘?dāng)嗾氯×x’,可見韓子也借《喻老》來表達(dá)他自己的思想?!?梁啟雄《韓子淺解》) ②行:經(jīng)歷。 ③族:眾多。 ④作:起,開始。 ⑤制:控制。 ⑥圖:考慮,設(shè)法克服。此句和下句,見《老子》第63章。⑦螻蟻:螻蛄、螞蚊,都是小蟲。 ⑧突:煙囪。 ⑨白圭:水利專家,曾任魏惠王相。行,巡視。 ⑩丈人:老年人。涂,杜塞。 (11)敬:審重。 (12)扁鵲:姓秦名越人,名醫(yī)。蔡桓公,即蔡桓侯,名封人。 ( 1 3 ) 間:一會兒。 (14)腠(cou音湊)理:皮膚。 (15)居:過,隔。 (16)還走:轉(zhuǎn)身跑了。 (17)故:特意。 (18)湯熨(yun音運(yùn)):用藥物熏熱敷。湯,通燙。 (19)火齊:清火去熱的湯藥。齊,通“劑”,藥劑。 (20)司:主宰。屬:管轄。 (21)請:請見。 (22)攻:治。(123)蚤:通“早”。
【今譯】 有形體的東西,其大形狀必定從小形狀發(fā)展而來;經(jīng)歷很久的事物,為數(shù)之多必定從極少中漸積而成。所以《老子》說:“天下的繁難事必定從簡易開始,天下的重大事必定從微細(xì)開始?!币虼艘肟刂剖挛?,必須在它肇始細(xì)小的時候著手。所以《老子》說:“解決困難要從容易解決的地方做起。”干丈長堤,因?yàn)橄N蛄、螞蟻打的小洞而決潰;百尺高屋,因?yàn)闊焽杩p隙冒出的煙火而燒毀。所以說,白圭巡看河堤,要杜塞螻蟻小洞,老年人謹(jǐn)慎火災(zāi),要涂塞煙囪縫隙,因此白圭不會遇到水災(zāi),老年人不會遭到火災(zāi)。這樣做都是慎重對待簡易的事以避免困難的事,鄭重對待細(xì)微的漏洞以免除大的災(zāi)禍。名醫(yī)扁鵲進(jìn)見蔡桓公,站了一會兒。扁鵲說:“君王有點(diǎn)小病在皮膚,不醫(yī)治怕會加深?!被负钫f:“我沒有什么毛病。”扁鵲出去后,桓侯說:“醫(yī)生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病,來作為自己的功勞。過了十天,扁鵲又一次進(jìn)見,說:“君王的病在肌肉,不醫(yī)治怕會加深?!被负畈挥枥聿恰1怡o出去后,桓侯又不高興。過了十天,扁鵲又一次進(jìn)見,說:“君王的病在腸胃,不醫(yī)治怕會加深。”桓侯又不理睬。扁鵲出去后,桓侯又不高興。過了十天,扁鵲遠(yuǎn)遠(yuǎn)望見桓侯轉(zhuǎn)身跑了,桓侯特意派人問扁鵲。扁鵲說:“病在皮膚,用藥物熏洗熱敷可以治好;在肌肉,用針炙可以治好;在腸胃,用清熱去火的湯藥可以治好;在骨髓,主宰生命者所管轄,這就無可奈何了。現(xiàn)在進(jìn)入骨髓,我因此不求見了。過了五天,桓侯身體疼痛,派人找扁鵲,已逃到秦國去了?;负钣谑撬懒?。所以良醫(yī)治病,從皮膚開始治療。這都是在輕微時就急予治療。事情的禍福也有“皮膚之地”,所以圣人應(yīng)及早加以處理。
【集評】 明·門無子《韓非子集評》謂堤穴突隙“亦是借喻?!?br>
日人·藤澤南岳《評釋韓非子全書》:“移薪曲突,蓋源于此。”(按,指“慎火涂隙”句。)
又:“大凡學(xué)文章,敘事極難,議論則易。敘事之妙,在先秦以上《韓子》、《左傳》、《孟子》皆尤也。讀者宜三復(fù)丁寧?!?br>
又:“‘已’字、‘遂’字有力?!?按,指“已逃秦矣,桓侯遂死”句用字。)
【總案】 此段先以大小多少事物的量變,提出“欲制物者于其細(xì)”,說明《老子》“圖難于易”的看法,二者聯(lián)合“亮相”,相輔而成為本段的中心論點(diǎn)。前論后事皆圍此徐徐展開,所以啟人留意。蟻穴突隙是催人一醒的智者佳喻;白圭塞穴、丈人涂隙是閱歷豐富者的生活經(jīng)驗(yàn),四語靈潤,既回前文之樸,又映照立論?!按私浴眱删?,一筆包收前論,在意脈上牽動扁鵲故事,與白圭、丈人成反面對象。
……
夫物有常容①,因乘以導(dǎo)之②。因隨物之容③,故靜則建乎德④,動則順乎道?!w襄主學(xué)御于王子期⑤,俄而與于期逐⑥,三易馬而三后⑦。襄主曰:“子之教我御⑧,術(shù)未盡也⑨?”對曰:“術(shù)已盡,用之則過也。凡御之所貴⑩:馬體安于車,人心調(diào)于馬(11),而后可以進(jìn)速致遠(yuǎn)(12)。今君后則欲逮臣(13),先則恐逮于臣。夫誘道爭遠(yuǎn)(14),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15),上何以調(diào)以馬(16)?此君之所以后也。”
【注釋】 ①容:態(tài)。 ②因:依據(jù)。乘(cheng音成):憑借:根據(jù)。 ③隨:循:順著。 ④建,意指掌握。乎,于。德,意指事物的本性特點(diǎn)。 ⑤趙襄主:名無恤,晉國貴卿。春秋時家臣稱卿大夫?yàn)椤爸鳌薄M踝悠?,即王良,晉國人,以善駕馭車馬著名。 ⑥俄而:不久。逐,指比賽驅(qū)車。 ⑦易:交換。 ⑧御:馭。 ⑨術(shù):技術(shù)。 ⑩貴:重視。 (11)安:平穩(wěn)。于,和。 (12)調(diào):協(xié)調(diào)。 (13)致:抵達(dá)。 (14)逮:及,趕上。 (15)誘:引導(dǎo)。 (16)乾道本“心”下無皆:據(jù)道藏本、迂評本補(bǔ)。 (17)上:通“尚”,還。
【今譯】 眾物都有固有的形態(tài),要依據(jù)它的固有常態(tài)予以引導(dǎo)。因?yàn)轫樦挛锏墓逃谐B(tài),所以靜止時能掌握事物的本性特點(diǎn),行動時能順應(yīng)事物的法則。……趙襄子跟王良學(xué)習(xí)趕車,不久和王良比賽,趙襄子和王良三次交換馬而三次都落后。趙襄子說:“您教我趕車,駕馭馬的方法沒有全部傳授吧?”王良回答說:“駕馬的方法已經(jīng)全部告訴,但你在運(yùn)用上卻有錯誤。凡是駕馭車馬最為重視的:要使馬的身子和車子平穩(wěn),駕者的注意力要和馬的動作協(xié)調(diào),然后才能夠奔得快,跑得遠(yuǎn)?,F(xiàn)在您落在后面就想趕上我;跑在前面又怕讓我趕上。引導(dǎo)馬在路上進(jìn)行長途賽跑,不是跑在前面就是落在后面,無論在前還是在后,您的注意力總放在我的身上,怎么還能和馬協(xié)調(diào)起來?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集評】 明·孫礦《韓非子批點(diǎn)》:“是精言妙論,可通于為學(xué)忘助之戒?!?br>
又:“‘安’、‘調(diào)’,字眼?!?br>
【總案】 凡事“進(jìn)速致遠(yuǎn)”都必須付出全部精力,一心一意,努力合乎事物的規(guī)律。趙襄子失敗的原因在于瞻前顧后,心不在馬。故事雖然簡短,也沒有情節(jié),而在對比中揭示了極其深刻的思想,盡管是屬于日常戲嬉而淡,卻引人思忖,正如孫礦所云。心無旁營,精誠所至,金石自然為開。這個道理,被韓非說得更為透徹。
楚莊王蒞政三年①,無令發(fā),無政為也。右司馬御座與王隱曰②:“有鳥止南方之阜③,三年不翅④,不飛不鳴,嘿然無聲⑤,此為何名⑥?”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⑦。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子釋之⑧,不谷知之矣⑨?!碧幇肽?sup>⑩,乃自聽政。所廢者十,所起者九,誅大臣五,舉處士六,而邦大治(11)。舉兵誅齊,敗之徐州(12),勝晉王河雍,合諸侯于宋,遂霸天下。莊王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13),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聲(14)?!?br>
【注釋】 ①楚莊子:名侶:春秋五霸之一。蒞(li音利),到,臨。 ②右司馬:楚國主管軍政的官名。御:侍。隱,隱語、暗示。 ③止:居息。阜:土丘。 ④翅:展翅。 ⑤嘿:同“默”。 ⑥名:道理。 ⑦則:態(tài)。 ⑧釋;棄,放開。 ⑨不谷:不善,君主自稱謙詞。 ⑩處:停留。 (11)邦:國。 (12)徐州:位于今山東滕縣東南。 (13)蚤:通“早”。見,同“現(xiàn)”。 (14)希:通“稀”。引文見《老子》第41章。
【今譯】 楚莊王執(zhí)政三年,不發(fā)令,不聽政。右司馬侍座對莊王用隱語暗示說:“有只鳥兒枉息在南方的土丘上,三年不展動翅膀,不飛不鳴,默然無聲,這是什么道理呢?”莊王回答說:“三年不展翅,將以豐滿羽毛;不飛不鳴,將以觀察民情。雖然不飛,飛必沖上天空;雖然不鳴,鳴必驚人。您放心,我已知道你說的用意了?!蓖A税肽?,于是親自處理政事,廢除的事情有十件,興辦的事情有九件,掠殺五個大臣,舉用六個未做官的讀書人,從而國家大治。發(fā)兵討伐齊國,在徐州打敗齊國,在河雍戰(zhàn)勝晉國,在宋國大會諸侯,于是稱霸天下。楚莊王不讓小事妨礙自己的長處,所以能有大名;不預(yù)先表露出來,所以能建立大功。因而《老子》上說:“貴重的器物是在最后才制成,宏偉的樂曲是不輕易發(fā)出響聲。”
【集評】 日人·藤澤南岳《評釋韓非子全書》:謂“三年不翅”至“鳴必驚”數(shù)語,“語勢雅渾。”
【總案】 用鄭重語寫莊王政事,與趙襄子學(xué)馭筆墨有別。莊王回答的話全出之抑揚(yáng)語,伸縮之間,渾勁有力?!疤幇肽辍眱啥叹渖宰鬟^渡,以下連發(fā)四個有數(shù)字句?!鞍畲笾巍?、“遂霸天下”,以示“飛必沖天”、“鳴必驚人”,借老子的名言畫龍點(diǎn)眼,包裹全文?!安粸樾『ι啤苯o人啟發(fā)尤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