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濂《西泠橋畔醉紅樹》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高濂:西泠橋畔醉紅樹
高濂
西泠在湖之西,橋側為唐一庵公墓,中有楓桕數株,秋來霜紅霧紫,點綴成林,影醉夕陽,鮮艷奪目。時攜小艇,扶尊登橋吟賞,或得一二新句,出攜囊紅葉箋書之。臨風擲水,泛泛隨流,不知飄泊何所,幽情耿耿撩人。更于月夜相對,露濕紅新,朝煙凝望,明霞艷日。豈直勝于二月花也!西風起處,一葉飛向尊前,意似秋色憐人,令我歡騰豪舉,興薄云霄,翩翩然神爽哉!何紅葉之得我耶?所患一朝枯朽摧為爨桐,使西泠秋色,色即是空,重惜不住色相,終為畢竟空也。誰能為彼破卻生死大劫哉?他日因果,我當作《傷時命》以吊。
山水散文是寫景的,但僅僅寫景,作品只有形,要使作品有神,還必須寫情。只有當以情攝景,景中含情時,山水散文才會有它活靈靈的生命氣息。
這篇山水散文題為《西泠橋畔醉紅樹》,寫紅樹,就是寫景,而“醉紅樹”,一個“醉字,則賦景以情,將情與景交融起來了。
作者描寫紅樹,第一句便是“秋來霜紅霧紫。”從字面結構看,“霜紅霧紫”似是寫霜寫霧的顏色,而實則不然。霜霧本為本色,怎么會變成紅的紫的呢?原來白霜是因落在了鮮紅的楓葉上而被紅葉染紅的,白霧也是因紅葉的紅光映照才成為紫紅色的。此處,不直言葉如何紅,而借霜霧襯筆寫來,就能給人以想象的余地,連白霜白霧也因之而成紫紅色,那么,你能想象出紅葉有多紅它就有多紅。這是寫的霜霧中的紅葉。緊接著,作品言紅葉“點綴成林,影醉夕陽,鮮艷奪目。”一片片一簇簇秾麗的紅葉連綴成一大片紅紅的樹林,紅光浮動,紅影搖漾,在夕陽的輝映中似醉酒泛起紅暈,煞是好看。這里是從上句的寫紅葉秾烈之色轉而寫紅葉的艷麗光影。這是夕陽下的紅葉。夕陽西沉,夜暮降臨,“月夜相對,露濕紅新。”夜半露起,沾濡紅葉,瑩濕的紅葉,在明月清光的射映下,顯得新鮮欲滴。而當啟明初起,凝神望去,紅葉林在朝暉之中,則燦爛如明麗的霞光,艷目的太陽。不管是霜霧中的紅葉還是夕陽下的紅葉,不管是夜觀紅葉還是朝賞紅葉,作者都是從不同的觀察角度寫它的紅艷之美,因而用一句“豈直勝于二月花”也就是最自然的總結了。這句話從杜牧《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中化出,極自然妥貼,“勝于二月花”意即“紅于二月花”,不言紅而又明白地說明了葉紅于花。
作者乘小艇,攜酒登橋,或觀于月夜,或賞于清朝,玩霜霧中紅林,味夕陽下紅影,這是賞紅;賞紅之時,詩興或起,吟得一二佳句,便學古人紅葉題詩,系耿耿幽情,臨風擲水,任之隨流而去,這是飄紅;把酒對紅,恰有一葉隨風而起,飛至尊前,不禁令人興致更高,氣旺神爽,意似秋色憐人;而實即人憐秋色,人愛秋色,這是憐紅;由憐愛而生憐惜,恐秋后寒風起時,紅葉枯朽,不禁色空之感從中而來,欲為之作《傷時命》,這是吊紅。這賞紅、飄紅、憐紅、吊紅之情,一言以括之,就是醉紅。
醉紅,不是因尊酒而醉,而是因紅葉而醉。醉字,表明了作者觀賞紅葉時已處在了忘我甚或無我的狀態了。而這忘我無我的狀態,正是最大限度地融情于景的物化的審美狀態,在這審美狀態中,景皆著我情,紅樹之景實際已是人化了的自然之景了,作者見“一葉飛向尊前”,即意“似秋色憐人”,而秋本無情,何能“憐”?只因作者情系紅葉,心憐秋色,秋色才能“憐人”;作者又以“紅葉之得我”為嘆慰,為得意,而紅葉得我心知我意,實因我有情于紅葉醉心于紅葉。正是在“醉”的審美心態觀照下,才能物我無隔、情景交融。也正因物我的兩相溝通,渾然無分,文末的嘆色相皆空,欲為紅葉“破卻生死大劫”,作傷時命以吊,不僅僅限于秋葉,而可視為對人類自身命運的探尋與覓問,因而這篇山水散文也就有了更深厚的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