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大略篇譯注
大略
大略①。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禮也。
[注釋] ①大略:大概,概要。
天子外屏①,諸侯內屏,禮也。外屏,不欲見外也;內屏,不欲見內也。
[注釋] ①屏:屏障。
諸侯召其臣,臣不俟駕,顛倒衣裳而走,禮也。《詩》曰:“顛之倒之,自公召之。”①天子召諸侯,諸侯輦輿就馬②,禮也。《詩》曰:“我出我輿,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謂我來矣。”③
[注釋] ①“《詩》曰”句:見《詩經·齊風·東方未明》。②輦(niǎn捻):用人拉車。輿:車。③“《詩》曰”句:見《詩經·小雅·出車》。
天子山冕,諸侯玄冠,大夫裨冕①,士韋弁②,禮也。
[注釋] ①裨:古代的次等禮服。②韋:熟牛皮。
天子御珽①,諸侯御荼②,大夫服笏③,禮也。
[注釋] ①御:用。珽(tǐng挺):古代帝王所持的玉笏。②荼(shū書):古“舒”字,一種玉,上圓下方。③笏(hù護):古代大臣上朝時拿的記事用的手板。
天子雕弓,諸侯彤弓①,大夫黑弓,禮也。
[注釋] ①彤:紅色。
諸侯相見,卿為介,以其教出畢行①,使仁居守。
[注釋] ①出:當為“士”字。
聘人以珪,問士以璧①,召人以瑗②,絕人以玦③,反絕以環。
[注釋] ①士:同“事”。②瑗(yuàn愿):玉器的一種,孔大邊小。③玦:圓形有缺口的璧。
人主仁心設焉①,知其役也,禮其盡也,故王者先仁而后禮,天施然也。
[注釋] ①設:存在。
《聘禮》志曰①:“幣厚則傷德,財侈則殄禮②。”“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③《詩》曰:“物其指矣,唯其偕矣。”④不時宜,不敬交⑤,不驩欣⑥,雖指非禮也。
[注釋] ①《聘禮》:《儀禮》中的篇名。②殄(tiǎn舔):破壞。③二語見《論語·陽貨》。④“《詩》曰”句:見《詩經·小雅·魚麗》。指,通“旨”,美好。偕,通“諧”。⑤交:當為“文”字。⑥驩:同“歡”。
水行者表深①,使人無陷;治民者表亂,使人無失。禮者,其表也,先王以禮表天下之亂。今廢禮者,是去表也。故民迷惑而陷禍患,此刑罰之所以繁也。
[注釋] ①表:標志。
舜曰:“維予從欲而治。”故禮之生,為賢人以下至庶民也,非為成圣也,然而亦所以成圣也。不學不成: 堯學于君疇①,舜學于務成昭②,禹學于西王國③。
[注釋] ①君疇:堯時人,一作尹壽。②務成昭:舜時人。③西王國:不詳。
五十不成喪①,七十唯衰存②。
[注釋] ①五十不成喪:五十歲的人不需要恪守喪葬的禮節。②唯衰存:只要穿喪服就行。
親迎之禮:父南鄉而立①,子北面而跪,醮而命之②:“往迎爾相③,成我宗事,隆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則有常。”子曰:“諾。唯恐不能,敢忘命矣!”
[注釋] ①鄉:通“向”。②醮:古代婚禮用酒祭神的一種儀式。③相:助,指妻子。
夫行也者,行禮之謂也。禮也者,貴者敬焉,老者孝焉,長者弟焉①,幼者慈焉,賤者惠焉。
[注釋] ①弟:通“悌”:敬愛哥哥。
賜予其宮室①,猶用慶賞于國家也;忿怒其臣妾,猶用刑罰于萬民也。
[注釋] ①賜予其宮室:指天子、諸侯對家庭人員的賞賜。
君子之于子,愛之而勿面①,使之而勿貌,導之以道而勿強。
[注釋] ①勿面:不表現在臉上。
禮以順人心為本,故亡于《禮經》而順人心者,皆禮也。
禮之大凡:事生,飾驩也;送死,飾哀也;軍旅,飾威也。親親、故故、庸庸、勞勞①,仁之殺也②。貴貴、尊尊、賢賢、老老、長長,義之倫也。行之得其節,禮之序也。仁,愛也,故親。義,理也,故行。禮,節也,故成。仁有里,義有門。仁非其里而虛之③,非禮也④。義非其門而由之,非義也。推恩而不理,不成仁;遂理而不敢,不成義;審節而不知⑤,不成禮;和而不發,不成樂。故曰:仁、義、禮、樂,其致一也。君子處仁以義,然后仁也;行義以禮,然后義也;制禮反本成末,然后禮也。三者皆通,然后道也。
[注釋] ①庸:功。②殺:差等。③虛:當為“處”字。④禮:當為“仁”字。⑤知:當為“和”字。
貨財曰賻①,輿馬曰赗②,衣服曰襚③,玩好曰贈,玉貝曰唅。賻、赗所以佐生也,贈、襚所以送死也。送死不及柩尸,吊生不及悲哀,非禮也。故吉行五十,奔喪百里,赗、贈及事,禮之大也。
[注釋] ①賻(fù):贈送財物幫助別人辦喪事。②赗(fèng奉):以車馬贈送死者家屬。③襚(suì遂):贈送死者衣服。
禮者,政之挽也。為政不以禮,政不行矣。天子即位,上卿進曰:“如之何憂之長也! 能除患則為福,不能除患則為賊。”授天子一策①。中卿進曰:“配天而有下土者,先事慮事,先患慮患。先事慮事謂之接②,接則事優成;先患慮患謂之豫③,豫則禍不生。事至而后慮者謂之后,后則事不舉;患至而后慮者謂之困,困則禍不可御。”授天子二策。下卿進曰:“敬戒無怠。慶者在堂,吊者在閭。禍與福鄰,莫知其門。豫哉! 豫哉! 萬民望之。”授天子三策。
[注釋] ①策:通“冊”,用于記事的竹簡。②接:通“捷”,迅速。③豫:通“預”。
禹見耕者耦立而式①,過十室之邑必下。
[注釋] ①耦:兩人共耕叫做耦。式:通“軾”,車前橫木,此處指一種禮節。
殺大蚤①,朝大晚,非禮也。治民不以禮,動斯陷矣。
[注釋] ①殺:指田獵。蚤:通“早”。
平衡曰拜①,下衡曰稽首②,至地曰稽顙③。大夫之臣拜不稽首,非尊家臣也,所以辟君也。
[注釋] ①平衡:行跪拜禮時拱兩手,頭至手不至地,叫做“平衡”。②下衡:兩手拱至地,頭至手,叫做“稽首”。③稽顙(sǎng嗓):跪時兩手拱至地,頭觸地。顙,額。
一命齒于鄉①;再命齒于族;三命,族人雖七十,不敢先。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注釋] ①一命:周代的官爵分九個等級,稱九命。一命指公侯之士。再命,指大夫。三命,指卿。
吉事尚尊,喪事尚親。君臣不得不尊,父子不得不親,兄弟不得不順,夫婦不得不驩。少者以長,老者以養。故天地生之,圣人成之①。
[注釋] ①一說此節應在下面“國家無禮不寧”句后。
聘,問也。享,獻也。私覿①,私見也。
[注釋] ①覿(dí敵):見。
言語之美,穆穆皇皇①。朝廷之美,濟濟鎗鎗②。
[注釋] ①穆穆:恭敬的樣子。皇皇:光明正大的樣子。②濟濟:眾多的樣子。鎗鎗:行列整齊的樣子。
為人臣下者,有諫而無訕①,有亡而無疾②,有怨而無怒。
[注釋] ①訕(shàn扇):誹謗。②疾:通“嫉”,嫉恨。
君于大夫,三問其疾,三臨其喪;于士,一問一臨。諸侯非問疾吊喪,不之臣之家。既葬,君若父之友,食之則食矣,不辟粱肉,有酒醴則辭。寢不逾廟,設衣不逾祭服①,禮也。
[注釋] ①設:當為“讌”字之誤,通“燕”。
《易》之《咸》①,見夫婦。夫婦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咸,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剛下。
[注釋] ①《易》之《咸》:指《周易》中的《咸》卦,上面是陰卦兌,下面是陽卦艮。
聘士之義,親迎之道,重始也。禮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顛蹶陷溺。所失微而其為亂大者,禮也。禮之于正國家也,如權衡之于輕重也①,如繩墨之于曲直也。故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家無禮不寧。
[注釋] ①權衡:秤。
和樂之聲,步中《武》、《象》,趨中《韶》、《護》。君子聽律習容而后士①。
[注釋] ①士:當為“出”字。
霜降逆女①,冰泮殺內②,十日一御③。
[注釋] ①逆:迎娶。霜降: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陰歷九月。②泮:融化。“殺”字后當有一“止”字,“內”字屬下句。③御:男女同房。
坐視膝,立視足,應對言語視面。立視前六尺而大之①,六六三十六,三丈六尺。
文貌情用,相為內外表里,禮之中焉。能思索謂之能慮。
禮者,本末相順,終始相應。
禮者,以財物為用,以貴賤為文,以多少為異。下臣事君以貨,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
[注釋] ①大:當為“六”字。
《易》曰:“復自道,何其咎?”①《春秋》賢穆公,以為能變也。
[注釋] ①“《易》曰”句:見《周易·小畜·初九》。
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君有妒臣,則賢人不至。蔽公者謂之昧,隱良者謂之妒,奉妒昧者謂之交譎①。交譎之人,妒昧之臣,國之薉孽也②。
[注釋] ①交:友,朋友。②薉孽:妖孽。薉,同“穢”,丑類。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①。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注釋] ①用:用具。
不富無以養民情,不教無以理民性。故家五畝宅,百畝田,務其業而勿奪其時,所以富之也。立大學①,設庠序②,修六禮③,明十教④,所以道之也。《詩》曰:“飲之食之,教之誨之。”⑤王事具矣。
[注釋] ①大學: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②庠序:古代地方學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③六禮:指冠、婚、喪、祭、鄉飲、相見。④十教:當為“七教”。七教: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等七個方面的倫理教育。⑤“《詩》曰”句:見《詩經·小雅·綿蠻》。
武王始入殷,表商容之閭①,釋箕子之囚,哭比干之墓,天下鄉善矣②。
[注釋] ①表:設立標志表彰。商容:殷時賢人,被紂王貶退。閭:里巷的大門。②鄉:通“向”,歸向。
天下、國有俊士,世有賢人。迷者不問路,溺者不問遂①,亡人好獨。《詩》曰:“我言維服,勿用為笑。先民有言,詢于芻蕘。”((②))言博問也。
[注釋] ①遂:可以涉水而過的路。②“《詩》曰”句:引自《詩經·大雅·板》。芻蕘,砍柴的人。
有法者以法行,無法者以類舉。以其本知其末①,以其左知其右,凡百事異理而相守也。慶賞刑罰,通類而后應;政教習俗,相順而后行。
[注釋] ①本:根本。
八十者一子不事,九十者舉家不事,廢疾非人不養者,一人不事。父母之喪,三年不事;齊衰大功①,三月不事。從諸侯不②,與新有昏,朞不事。
[注釋] ①齊衰(zī cuī滋崔)大功:都是古代喪服名。古時以親疏關系把喪服分為五種: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②不:當為“來”字。
子謂子家駒續然大夫①,不如晏子②;晏子,功用之臣也,不如子產;子產,惠人也,不如管仲。管仲之為人,力功不力義,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以為天子大夫。
[注釋] ①子家駒:春秋時魯國大夫。續:古“庚”字,剛強貌。②晏子:即晏嬰,春秋時齊國相國。
孟子三見宣王不言事①。門人曰:“曷為三遇齊王而不言事?”孟子曰:“我先攻其邪心。”
[注釋] ①宣王:齊宣王。
公行子之之燕①,遇曾元于涂②,曰:“燕君何如?”曾元曰:“志卑。志卑者輕物,輕物者不求助;茍不求助,何能舉? 氐、羌之虜也。不憂其系壘也③,而憂其不焚也。利夫秋毫,害靡國家④,然且為之,幾為知計哉?”
[注釋] ①公行子之:齊國大夫。②曾元:戰國時人,曾參之子。③系壘捆綁。壘,通“累”。④靡:毀滅。
今夫亡箴者,終日求之而不得,其得之,非目益明也,眸而見之也①。心之于慮亦然。
[注釋] ①眸:通“(mào冒)”,低頭仔細看。
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雖堯、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義也。雖桀、紂亦不能去民之好義,然而能使其好義不勝其欲利也。故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上重義則義克利,上重利則利克義。故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喪,士不通貨財,有國之君不息牛羊,錯質之臣不息雞豚①,冢卿不修幣②,大夫不為場園③,從士以上皆羞利而不與民爭業,樂分施而恥積臧。然故民不困財,貧窶者有所竄其手④。
[注釋] ①錯:通“措”,置。質:通“贄”。置贄,執贄而置于君。②冢卿:上卿。③園:當為“圃”字之誤。④貧窶(jù句):貧窮。
文王誅四,武王誅二,周公卒業,至成康則案無誅已①。
[注釋] ①成康:指周成王和周康王。此節可參閱《仲尼》。
多積財而羞無有,重民任而誅不能,此邪行之所以起,刑罰之所以多也。
上好羞①,則民暗飾矣;上好富,則民死利矣。二者,治亂之衢也②。民語曰:“欲富乎? 忍恥矣,傾絕矣,絕故舊矣,與義分背矣。”上好富,則人民之行如此,安得不亂?
[注釋] ①羞:當為“義”字。②衢:道。
湯旱而禱曰:“政不節與? 使民疾與? 何以不雨至斯極也! 宮室榮與? 婦謁盛與①?何以不雨至斯極也! 苞苴行與②?讒夫興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
[注釋] ①謁:請。②苞苴:賄賂。
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國,非以貴諸侯而已;列官職,差爵祿①,非以尊大夫而已。
[注釋] ①差:區別,確定。
主道知人,臣道知事①。故舜之治天下,不以事詔而萬物成。農精于田而不可以為田師,工賈亦然。
[注釋] ①知:治理。
以賢易不肖,不待卜而后知吉。以治伐亂,不待戰而后知克。
齊人欲伐魯,忌卞莊子①,不敢過卞。晉人欲伐衛,畏子路,不敢過蒲②。
[注釋] ①卞莊子:春秋時魯國卞邑大夫,以勇聞名。卞,在今山東泗水。②蒲:衛國邑名,在今河南長垣附近,孔子學生子路時為蒲宰。
不知而問堯、舜,無有而求天府①。曰:先王之道,則堯、舜已;六貳之博②,則天府已。
[注釋] ①天府:帝王的倉庫。②六貳:當為“六藝”,即“六經”。
君子之學如蛻,幡然遷之①。故其行效,其立效,其坐效,其置顏色、出辭氣效。無留善,無宿問。
[注釋] ①幡然:劇變的樣子;快速,急速。幡,通“翻”,翻動,變動。
善學者盡其理①,善行者究其難。
[注釋] ①其:指事物。
君子立志如窮,雖天子三公問正①,以是非對。
[注釋] ①正:通“政”,政事。
君子隘窮而不失,勞倦而不茍,臨患難而不忘細席之言①。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無日不在是。
[注釋] ①細席:當作“茵席”,平時。
雨小,漢故潛①。夫盡小者大,積微者著,德至者色澤洽,行盡而聲問遠②。小人不誠于內而求之于外。
[注釋] ①漢:疑為衍文。②問:通“聞”,聲譽。
言而不稱師謂之畔①,教而不稱師謂之倍②。倍畔之人,明君不內③,朝士大夫遇諸涂不與言。
[注釋] ①畔:通“叛”,違背;背離。②倍:背叛。③內:通“納”,接納。
不足于行者說過,不足于信者誠言。故《春秋》善胥命①,而《詩》非屢盟,其心一也。善為《詩》者不說,善為《易》者不占,善為《禮》者不相②,其心同也。
[注釋] ①胥命:互相約定。春秋時諸侯會盟,不訂立盟約,只在口頭上約定。②相:替人贊禮。
曾子曰:“孝子言為可聞,行為可見。言為可聞,所以說遠也①;行為可見,所以說近也。近者說則親,遠者說則附。親近而附遠,孝子之道也。”
[注釋] ①說:通“悅”,悅服。
曾子行,晏子從于郊,曰:“嬰聞之,君子贈人以言,庶人贈人以財。嬰貧無財,請假于君子,贈吾子以言:乘輿之輪,太山之木也,示諸檃栝①,三月五月,為幬菜敝而不反其常②。君子之檃栝,不可不謹也。慎之! 蘭茝、稿本③,漸于蜜醴,一佩易之。正君漸于香酒,可讒而得也。君子之所漸,不可不慎也。”
[注釋] ①示:通“置”,放置。②幬(chóu籌)菜:當作“幬革”,纏在車轂周圍的皮革。③蘭茝(chǎi)、稿本:都是香草名。
人之于文學也①,猶玉之于琢磨也。《詩》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②謂學問也。和之璧③,井里之厥也④,玉人琢之,為天子寶。子贛⑤、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學,服禮義,為天下列士。
[注釋] ①文學:文獻典籍。②“《詩》曰”句:見《詩經·衛風·淇奧》。③和:指春秋時楚國人卞和。④厥:石。⑤子贛:即子貢,孔子弟子。
學問不厭,好士不倦,是天府也①。
[注釋] ①天府:指成就很多。
君子疑則不言,未問則不言,道遠日益矣①。
[注釋] ①日益:知識一天天增加。
多知而無親,博學而無方,好多而無定者,君子不與①。
[注釋] ①與:贊成。
少不諷①,壯不論議,雖可,未成也。
[注釋] ①“諷”后當脫一“誦”字。
君子壹教①,弟子壹學,亟成②。
[注釋] ①壹:專心一致。②亟:迅速。
君子進則能益上之譽而損下之憂。不能而居之,誣也①;無益而厚受之,竊也。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如學。
[注釋] ①誣:欺騙。
子貢問于孔子曰:“賜倦于學矣,愿息事君。”孔子曰:“《詩》云:‘溫恭朝夕,執事有恪。’①事君難,事君焉可息哉!”“然則賜愿息事親。”孔子曰:“《詩》云:‘孝子不匱,永錫爾類。’②事親難,事親焉可息哉!”“然則賜愿息于妻子。”孔子曰:“《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③妻子難,妻子焉可息哉!”“然則賜愿息于朋友。”孔子曰:“《詩》云:‘朋友攸攝,攝以威儀。’④朋友難,朋友焉可息哉!”“然則賜愿息耕。”孔子曰:“《詩》云:‘晝爾于茅,宵爾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⑤耕難,耕焉可息哉!”“然則賜無息者乎?”孔子曰:“望其壙⑥,皋如也⑦,嵮如也⑧,鬲如也⑨,此則知所息矣。”子貢曰:“大哉死乎! 君子息焉,小人休焉。”
[注釋] ①“《詩》云”句:見《詩經·商頌·那》。②“《詩》云”句:見《詩經·大雅·既醉》。錫,通“賜”,賜予。③“《詩》云”句:見《詩經·大雅·思齊》。④“《詩》云”句:見《詩經·大雅·既醉》。⑤“《詩》云”句:見《詩經·豳風·七月》。⑥壙:墳墓。⑦皋:通“高”。⑧嵮:通“巔”,山頂。⑨鬲(lì力):鼎一類的器物。
《國風》之好色也①,傳曰:“盈其欲而不愆其止②。其誠可比于金石,其聲可內于宗廟。”《小雅》不以于污上,自引而居下,疾今之政,以思往者,其言有文焉,其聲有哀焉。
[注釋] ①《國風》:《詩經》由風、雅、頌三部分組成。《國風》多是地方民歌,其中有很多男女戀歌。雅由《大雅》、《小雅》組成,《小雅》里面有不少怨憤的詩歌。②愆:超過。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賤師而輕傅則人有快①,人有快則法度壞。
[注釋] ①快:放縱。
古者匹夫五十而士①。天子、諸侯子十九而冠,冠而聽治,其教至也。
[注釋] ①士:做官。
君子也者而好之,其人;其人也而不教,不祥。非君子而好之,非其人也;非其人而教之,赍盜糧、借賊兵也。
不自嗛其行者①,言濫過。古之賢人,賤為布衣,貧為匹夫,食則饘粥不足②,衣則豎褐不完③,然而非禮不進,非義不受,安取此?
[注釋] ①嗛:通“歉”,不足。 ②饘(zhān沾)粥:稀飯,古時的粥,稠的叫“饘”,稀的叫“粥”。 ③豎褐:短褐。
子夏貧,衣若縣鶉①。人曰:“子何不仕?”曰:“諸侯之驕我者,吾不為臣;大夫之驕我者,吾不復見。柳下惠與后門者同衣而不見疑,非一曰之聞也。爭利如蚤甲而喪其掌②。”
[注釋] ①縣鶉:比喻衣服破爛。②蚤甲:爪甲。蚤,通“爪”。
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①。道不同,何以相有也? 均薪施火,火就燥;平地注水,水流濕。夫類之相從也,如此之著也,以友觀人,焉所疑?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詩》曰:“無將大車,維塵冥冥。”②言無與小人處也。
[注釋] ①有:通“友”,友好。②“《詩》曰”句:見《詩經·小雅·無將大車》。
藍苴路作①,似知而非。偄弱易奪②,似仁而非。悍戇好斗③,似勇而非。
[注釋] ①藍苴路作:疑當作“濫狙略詐”,伺機欺詐之意。②偄(ruǎn軟):軟。③戇(zhuàng壯):愚蠢而剛直。
仁義禮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貨財粟米之于家也,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貧,至無有者窮。故大者不能,小者不為,是棄國捐身之道也。
凡物有乘而來,乘其出者①,是其反者也。
[注釋] ①乘:疑為衍文。
流言滅之,貨色遠之。禍之所由生也,生自纖纖也,是故君子蚤絕之①。
[注釋] ①蚤:通“早”,早早;趁早。
言之信者,在乎區蓋之間①。疑則不言,未問則不立②。
[注釋] ①區蓋:通“丘蓋”,闕疑。區,通“丘”,空。蓋,疑。②立: 當為“言”字。
知者明于事,達于數,不可以不誠事也。故曰:“君子難說①,說之不以道,不說也。”
[注釋] ①難說:難以討他喜歡。
語曰:“流丸止于甌、臾①,流言止于知者。”此家言邪學之所以惡儒者也。是非疑則度之以遠事,驗之以近物,參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惡言死焉。
[注釋] ①甌、臾:都是盛物的瓦器,這里指地面不平處。
曾子食魚有余,曰:“泔之①。”門人曰:“泔之傷人,不若奧之②。”曾子泣涕曰:“有異心乎哉!”傷其聞之晚也。
[注釋] ①泔之:用米汁將剩下的魚浸漬起來。泔,米汁。②奧:腌藏。
無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長,故塞而避所短,移而從所仕①。疏知而不法②,察辨而操辟,勇果而亡禮,君子之所憎惡也。
[注釋] ①仕:疑為“任”字。②疏:通。
多言而類,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多言無法而流喆然①,雖辯,小人也。
[注釋] ①喆:當為“湎”字。
國法禁拾遺,惡民之串以無分得也①。有夫分義則容天下而治,無分義則一妻一妾而亂。
[注釋] ①串(guàn):通“慣”,習慣。
天下之人,唯各特意哉①,然而有所共予也。言味者予易牙②,言音者予師曠③,言治者予三王。三王既以定法度,制禮樂而傳之,有不用而改自作,何以異于變易牙之和,更師曠之律?無三王之法,天下不待亡,國不待死。
[注釋] ①唯:通“雖”。②易牙:春秋時齊國著名的廚師,掌管齊桓公的飲食。③師曠:春秋時晉國著名的樂師。
飲而不食者,蟬也;不飲不食者,浮蝣也①。
[注釋] ①浮蝣:即“蜉蝣”,一種壽命很短的昆蟲。
虞舜、孝己孝而親不愛,比干、子胥忠而君不用,仲尼、顏淵知而窮于世。劫迫于暴國而無所辟之,則崇其善,揚其美,言其所長而不稱其所短也。
惟惟而亡者①,誹也;博而窮者,訾也;清之而俞濁者,口也。
[注釋] ①惟惟:通“唯唯”,順從的樣子。
君子能為可貴①,不能使人必貴己;能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
[注釋] ①貴:尊重。
誥誓不及五帝,盟詛不及三王①,交質子不及五伯。
[注釋] ①詛(zǔ祖):誓約。
【鑒賞】 從根本屬性來說,人是社會的動物。然而在文明發展的進程中,集體、社會的秩序規范與個體間的抵牾也日益凸顯。是完全順從個性的張揚,還是將個人歸附于集體?在這一話題的討論中,莊子宣揚的是絕圣棄智、回歸自然,抵制文明的侵害。這一想法雖然美好,然而,歷史的潮流既已奔騰直下,又怎能希求江河逆轉?相對而言,荀子的探尋乃在于“隆禮”,希望用“禮”的框架來約束每個人的行動,化育每個人的心靈,以保證社會的繼續發展。
在孔、孟看來,“禮”是仁、義的外部體現,是長幼有序的道德教化。而在荀子看來,“禮”更是世間所有事物的準繩、尺度,是天下之大器。人類世界的一切事物及其關系,都應被囊括于這一概念下。本篇中,荀子便一一歷數“禮”的各種具體形態:君臣之禮、婚喪之禮、天子即位之禮、夫妻和順之禮、友朋交往之禮等等。這些禮儀起自遠古,發展于三代,至周時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尊卑有序的等級規范。對于一個要實行禮的社會成員來說,即使是一舉手、一投足,也能在典籍中找到細致而明確的規定。因此,荀子對于未來社會的構想便是建立在這一嚴謹有序、穩固安定的禮制圖景之上。
在荀子的設計中,個人修禮的最終目的是要達到人倫的融洽:“貴者敬焉,老者孝焉,長者弟焉,幼者慈焉,賤者惠焉。”毫無疑問,這種和諧正是建立在世俗世界中,是為求得個人欲望與社會安定的平衡。所以荀子說:“故禮之生,為賢人以下至庶民也,非為成圣也,然而亦所以成圣也。”實際上,“禮”所約束的只是翻滾于紅塵中的凡夫俗子,對于如“舜”一樣的圣人卻是任其“從欲而治”的。因為在荀子看來,舜的自由,乃是經過長期對禮的學習而獲得,在這種學習修煉的過程中,禮的精神已經與舜合二為一,因此,他的任何舉動也具有了“禮”的合法性。然而,這一至關重要的預設條件卻往往為后世君主所遺忘。如隋煬帝之類暴君,身滅而為天下人笑,顯然是這種健忘癥的典型代表。
荀子的言論雖然對君權神圣有一定的偏袒,但作為一名儒者,他理想中的君主還是“禮制”社會中的一部分。“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對于封建集權國家的整個系統來說,君主的最大功業乃是選拔人才,治理國家,化育萬民。荀子的這一社會藍圖雖然在其生前未能實現,而漢以后大一統帝國的建立,則對于這一框架取益良多。
書面上的“禮制”雖然煩瑣,但畢竟還有遺漏之處,尤其是在社會急速發展的戰國時代,苛求于三代的禮制在現實中顯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唯有追求“禮”之本源,才能找到綱領性的標準。追尋先哲的話語,孔子曾以“愛人”給“仁”下定義。而愛人者指的不正是愛人之真性情嗎?故荀子言道“禮以順人心為本,故亡于《禮經》而順人心者,皆禮也”,禮的作用之一便是使情感的抒發合乎正道,故“禮之大凡:事生,飾驩也;送死,飾哀也;軍旅,飾威也”。儒家尤其重視喪禮祭祀,其根源并不在于對鬼神的真正信仰,而是發自對人的內心情感的尊重。孔子曾言“祭神如神在”(《論語·八佾》),而荀子也有所感悟:“送死不及柩尸,吊生不及悲哀,非禮也。”雖然理性告訴我們,死者往矣,將為天地間之蟲豸,但在情感之上卻仍然希望死者有靈,能夠安然棲息于另一個空間。“這些禮本來含有不少迷信和神話,但是經過儒家的解釋,這些方面都凈化了,其中的宗教成分都轉化為詩”(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正是在這些看似形式繁復的儀式中,死亡的哀傷得到了抒發,而因死者逝去帶來的震驚和孤獨也漸漸升華為對生命的珍惜。“順乎人心”乃是儒家仁者精神的一個概括,也應是貫徹“禮制”的重要標準。舍卻此而單論荀子的“禮法”,則與法家之嚴刑峻法相差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