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散文·明代兵法·明太祖寶訓》原文鑒賞
《古代兵法散文·明代兵法·明太祖寶訓》原文鑒賞
[原文] (節選)
卷一
經 國
伐敵制勝,貴先有謀。謀定事舉,敵無不克。
卷三
勤 民
為國之道,以足食為本。……若年谷豐登,衣食給足,則國富而民安,此為治之先務,立國之根本。
卷五士
諭 將
勝而能戒者可以常勝,安而能警者可以常安。戒者雖勝若始戰,警者雖安若履危。夫屢勝之兵易驕,久勞之師易潰。能慮于敗乃可以無敗,能慎于成乃可以有成。必須周防謹密,常若臨敵,勿生懈怠,為人所乘。慎之! 慎之!
畜兵所以衛民,勞民所以養兵,兵民相資,彼此相利。
陣勢或圓或方,或縱或橫,斂合布散,倏往忽來,使人莫測。善用兵者,以少為眾,以弱為強,逸已而勞人,伐謀而制勝?!m有勇者莫能施其力,智者莫能用其謀,斯為妙矣。大抵兩敵相對;在審其強弱,識其多寡,以正應,以奇變,奇正合宜,應變弗失,百戰百勝之道也。
兵者謀也,因敵制勝,豈必泥于古哉?!瓚痍囍畡荩H辟奇正,頃刻變化,就風云之無常勢,要在通其變耳。
守城者譬之守器,當謹防損傷。若防之不固,致使缺壞,則器為廢器,守者亦不得無責矣。
軍士雖有眾寡不同,要必皆識之,知其才能勇怯何如,緩急用之,如手足相衛,羽翼相蔽,必無表失。若但知其名數,不識其能否,猝臨戰陣,何以應敵?……能知人,則勇者效力,智者效謀,鮮有不盡心者。茍一概視之。則勇者退后而智者韜策矣。
為將必先智謀,智謀必在用士,故推誠待人,則人為我用,若待之不誠,亦孰肯盡心效用哉?蓋得士者勝、失人者弱。茍不知此,唯力之是尚,何足以制敵。固有竭萬夫之力以應敵而不足,有用一人之智以制敵而有余,此用智力之殊也。
仁者不矜其功,而智者克成其名,仁智兼全,所向無敵。若乏仁寡智,雖有勇敢之士百萬,不足恃也。
為將之道,勇智貴兼全。弓馬便捷,所向無敵,勇也。計算深遠,無所遺失,智也,智勇全而后可以建功業,勇而無智,一卒之能耳。
凡事必預備,然后有濟。先時浚流,臨旱免憂。已涸而汲,沃焦弗及。汝等當閑暇之日,宜練習武藝,不可謂無事使可宴安也。夫溺于宴安者必至于危亡,安而慮危者乃可以常安。
刃不素持必致血指,舟不素操必致傾溺,弓馬不素習而欲攻戰,未有不敗者。
賞罰者國之大權。人君操賞罰之權以御天下,一本于至公。故有功者雖所憎必賞,有罪者雖所愛必罰。……不以小嫌而妨大政,不以私意而害至公,庶有以服天下之心。
軍旅之事,以仁為本,以威為用。申明號令,不可姑息。號令明則士有勵心,姑息行則人懷怠志。士心勵,雖少必濟;人志怠,雖眾弗克。所謂仁者非姑息,所謂威者非殺伐。仁以撫眾,威以振旅,則鮮有不克。
師行之際,須嚴部伍,明分數,一眾心; 審進退之機,適通變之宜,使戰必勝,攻必取。
軍士行伍不可不整,進不可無節。雖營廬舍,亦必部伍嚴整,遇有調發,易于呼名,不致失次?!R敵之時,亦如前法,居則部伍不亂,行則進退有節。加之將有智謀,不戰則已,戰則必勝。
國家用兵猶醫之用藥,蓄藥以治疾病,不以無疾而用藥。國家未寧,用兵以戢定禍亂。及四方承平,只宜修甲兵,練士卒,使常有備也。蓋兵能弭禍亦能召亂,若恃其富強,喜功生事,結怨啟釁,適足以召亂耳。正猶醫家妄以瞑瞑之藥強進無病之人,縱不殘軀隕命,亦傷元氣。故為國者但當常講武事,不可窮兵黷武爾。
兵以戢亂非為亂也,若假兵以逞志,仁者不為也。
卷六
武 備
任將之道固重,然必任之專、信之篤,而后可以成功。
將必擇有識、有謀、有仁、有勇者。有識,能察幾于未形;有謀,能制勝于未動;有仁,能得士心;有勇,能摧堅破銳。兼是四者,庶可成功。
太祖坐白虎殿與孔克仁論天下形勢,因曰:“……吾欲以兩淮、江南諸郡歸附之民,各于近城耕種,練則為兵,耕則為農,兵農兼資,進可以取,退可以守。仍于兩淮之間饋運可通之處,積糧以俟,兵食既足,觀時而動,以圖中原,卿為何如?”克仁對:“積糧訓兵,待時而動,此長策也?!?br>
用兵之道,必先固其本,本固而戰,多勝少敗。何謂本?內是也。內欲其實,實則難破。何謂實?有備之謂也。后世不知務此,至有戰勝之余,遂亡武備,往往至于取敗。人孰不曰: 天下平定之時,可以息兵偃武。殊不知,治兵然后可言息兵;講武而后可言偃武。若晉徹州郡之備,卒召五胡之擾;唐徹中國之備,終致安史之亂,此無備之驗也。夫當天下無虞之時,正須常守不虞之戒,然則武備其可一日而忘哉!
[鑒賞]
《明太祖寶訓》,明朝官修的記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語錄”。朱元璋,字國瑞,濠州(今安徽鳳陽)人,是元末農民起義軍的首領,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開創了我國歷史上由南向北統一全國的先例。他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廣招謀士博采眾議,治軍嚴明持重用兵,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創造性地采用水陸并進的作戰方法,彌補了當時騎兵的嚴重不足,把一個素以騎兵優勢著稱的元蒙勢力,驅逐出中原大地?!睹魈鎸氂枴吩敿氂涗浟酥煸袄韲诬姷难哉摚浣ㄜ娝枷?、治軍原則、用兵方略,對后世兵家產生了較為重要的影響。
在我國歷史上,作為農民起義軍,在政治上固然處于非常有利的地位,“官逼民反”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全力支持,但在軍事上開始時總是處在極其弱小的不利態勢,因為舊王朝都有一支龐大的武裝力量維護其反動統治。起義軍要從小到大、由弱變強,戰勝舊軍隊,推翻舊王朝,作為起義軍的領導者,不僅在政治上應當具有遠見卓識,而且必須具備非凡的軍事戰略眼光。朱元璋出身于貧苦農民家庭,公元1352年參加郭子興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英勇善戰,被郭招為婿。郭死后朱元璋統領其軍,渡長江、克太平、占集慶,并以此為中心建立根據地。之后,他采納儒士朱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明史·朱元璋傳》)的建議,逐步壯大實力。乘北方紅巾軍與元軍主力激戰之際,揮師殲滅江南元軍。繼而在同陳友諒、張士誠兩大勢力交鋒時,避免兩線作戰,集中力量先滅陳,后攻張,占領了長江下游地區。接著北上,制定了先取山東、旋師河南、斷其羽翼,然后進兵元都的作戰方略,命大將軍徐達率師北征,并親臨汴梁(今開封)督戰,攻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公元1368年,朱元璋即帝位。隨后,發兵滅夏蜀,取云南,平遼東,逐步統一了全國。
朱元璋卓越的軍事領導才能,不僅表現在奪取政權之前的起義戰爭中,而且也體現在奪取攻權之后鞏固政權的斗爭中。明朝建立后,曾先后面臨兩大威脅:一是“元人北歸,屢謀興復”,構成北方邊患;一是“島寇倭夷,在在出沒,故海防亦重”,構成東及東南沿海地區?;?。元朝滅亡后,朱元璋對元人及其后裔并沒有采取鐵血政策,而是實行“優撫”和“戍兵”兩手并舉的方針,一面優待元俘,分化懷柔,一面加強邊防建設,對于擾邊的元殘部尋機分頭出擊,阻其內犯,保障邊疆安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因元將王保保為西北邊患,命徐達為征北大將軍、李文忠為副,分兵兩路出征沙漠,徐達“大敗(王)保保兵于川北亂壕間”,李文忠克應昌,“一戰敗之”。嗣后,籌備山西、北平邊防,并采納淮安侯華云龍的意見,“自永平、薊州、密云迤西二千余里,關隘百二十九,皆置戍守”,“又詔山西都衛于雁門關、大和嶺并武、朔諸山谷間,凡七十三隘,俱設戍兵”。公元1376年,朱元璋下詔自燕山前后等十一衛,分兵守古北口(今北京密云東北)、居庸關(北京昌平西北)、喜峰口(河北寬城西南)、松亭關(寬城西南)烽堠196處,置兵把守。之后,廣設驛、衛,又筑東勝城于河州東降城之東,設十六衛,與大同相望。從此,自遼以西,“數千里聲勢聯絡”。與此同時,朱元璋還十分重視海防設置,在沿海地區“量地遠近,置衛筑城,水陸設防”(嘉慶;《福鼎縣志》卷五《海防》)。
朱元璋軍事思想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居安思危、常備不懈,強調充實國力,寓兵于農,且耕且戰,始終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肚诿瘛菲f:“為國之道,以足食為本?!裟旯蓉S登,衣食給足,則國富而民安,此為治之先務,立國之根本。”治理國家的法則,要以保證充足的糧食為根本。如果莊稼豐收,百姓的衣食充足,那么就會出現國家富裕,百姓安定的局面,這是治國的首要任務,立國的根本大計。因此,他主張“寓兵于農,有事則戰,無事則耕,暇則講武”、“練則為兵,耕則為農,兵農兼資,進可以取,退可以守”,如此“則民無坐食之弊,國無不練之兵,以戰則勝,以守則固”(《明太祖實錄》卷六,戊戍歲十一月辛丑)。國家富裕了,不能忘記武備,“夫天下無虞之時,還須常守不虞之戒,然則武備其可一日而忘哉!”然而,有些人不懂得這個道理,以為天下平定之時,便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息兵偃武”高枕無憂了,就象西晉撤掉了州郡的武備,終于招致了五胡的侵擾,唐朝撤掉中原的武備,終于導致了安史之亂,這些都是歷史的教訓,“后世不知務此,至有戰勝之余,遂亡武備,往往至于取敗”,他們根本不知道,只有先練兵然后才可以談休兵,只有先加強武備然后才可以談停止武備,“治兵然后可言息兵,講武而后可言偃武”,對于治兵與息兵、講武和偃武的辯證關系,朱元璋講得再清楚不過了。這些,對于我們今天,提高警惕,增強國防觀念,是頗受啟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