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名言·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
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
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謂虛,不以所已臧害所將受謂之虛。(《解蔽》)
【鑒賞】 人從一生下來就有認識能力,我們的眼睛能看到五色,耳朵能聽到五音,嘴巴能品嘗五味,我們的五官可以接收外界各種信息并且把這些信息儲藏并記憶在自己的心中,然而我們的心仍要保持“虛”的狀態,不要先入為主,不因為已有的知識而妨害接納新的事物。因為虛,所以能藏。虛并非將已有的記憶和知識清空,如果沒有大量的知識儲備,接受和發現新的知識恐怕只是一句空話。虛不是空,不是什么都沒有,而是不要帶有主觀情感。人有七情六欲,這是與生俱來的,如果帶著自己個人的情感去看待外界事物的話,就像戴著有色眼鏡一樣,就不能看到事物最真實的一面。
荀子說:“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解蔽》)人之所患是由于人們考慮問題片面而造成的。善和惡、始和終、遠和近、博和淺、古和今,人往往只看到事物的一面,強調其中的一者而忽視其他。人們極易因為認識的片面性而被蒙蔽,因此荀子主張解人心之蔽,圣人知道由于認識的片面性而導致蔽塞的危害,故而能將宇宙萬物都納入心中,以道為標準觀照萬物衡量是非,這樣就不會被蒙蔽了。那么心如何才能知“道”? 曰“虛壹而靜”(《解蔽》)。荀子的“虛壹而靜”說來自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篤”,但是兩者有本質上的區別。老子的“虛靜”說是道家體悟自然的方法,要求人的內心做到空虛和寧靜的極致,老子沒有給出達到虛靜的具體方法,這種體道的方法依靠直覺,是超越認識層面的,是一種難以達到的境界。而荀子具體論述了“虛壹而靜”的方法,摒棄了道家玄之又玄的部分,將其化為認識外界事物的一個具體的可行的方法。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會因為“私其所積,唯恐聞其惡也;倚其所私,以觀異術,唯恐聞其美也”(《解蔽》),驕傲自滿就會妨礙接受新知識;心若不專一,“則白黑在前而目不見,雷鼓在側而耳不聞”;“心,臥則夢,偷則自行,使之則謀”(《解蔽》)。不論是清醒還是在睡夢中,不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我們的心無時無刻不處在思維活動中,但在認識的過程中,只有靜心才會明察。藏和虛、壹和貳、動和靜是“虛壹而靜”的三對矛盾,荀子認為不必將這三者絕對地對立起來,而是在對立中尋求統一。沒有藏,學習的過程就如同猴子掰苞米,最終一無所得;沒有虛,就無法接受新的知識。心可以同時容納很多事情,這樣我們才能又快又多地吸收信息,但同時也能集中注意力專心于一件事情,否則我們將一事無成。心靜才能明察,但是一味地苦思冥想,而不付諸實踐,那就永遠不會成功,正如荀子所說:“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解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