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名言·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
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
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舍其所以參而愿其所參,則惑矣。(《天論》)
【鑒賞】 天有其時,這里的天是指自然意義上的“天”——自然界。天上的日月星辰按照一定的規律運行:地球圍繞太陽一周為一年,一年中又分成春夏秋冬四時;月亮繞地球一周是一月,一月分為三旬;地球自轉一周為一日,一日有二十四小時,這就是天時。先民通過長期的觀察和實踐,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運行軌道制定了二十四節氣用以指導農業生產,這是順天時。任何植物都是按照四時順序即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生長的,對于這些規律,我們當然不能改變,只能順時而動,但也不是說只能被動地接受一切,無所作為,我們可以利用規律,“制天命而用之”。
地有其財,《周易》中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大地具有厚實的品德,以寬廣的胸懷包容萬物、承載萬物、孕育萬物,一切生物的成長都離不開大地。大地提供給人類食物、礦產、森林等各類自然資源,還有人們棲居的場所。人永遠無法離開大地。
天有其時,地有其財,而人治就是順天時養地財。其實很早以前儒家就已經提出“取物不盡物”、“取物以順時”等觀點。《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荀子·王制》:“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正如《論語·陽貨》所說:“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四季變化、寒暑交替是天的職能,承載萬物、提供物產是地的職能,而人類的職責就是按照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規律順時而動,合理地取用自然界的資源,我們在獲得發展的同時也要讓自然界得到永續發展。天地人各司其職,如果人放棄自己的努力,只是盼望著風調雨順,坐等大地五谷豐登,就會使自己迷惑。如今,我們與自然界的關系非常緊張,無節制地向自然索取,導致生態環境的失衡,這也是因為我們背逆了天時,沒有盡自己的職責好好保護資源。荀子的話無疑對今天我們解決人與自然問題,依然有啟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