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篤行用典名句
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解讀
對于我們的道路、我們的制度,習近平同志不斷強調要“有自信”。的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編織起了覆蓋13億人的社會保障網,這樣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得到了國際上的肯定,越來越多人開始認可我們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但也有不同聲音,無論是“中國威脅論”還是“中國崩潰論”,一直不絕于耳。“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我們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我們在一步一個腳印的探索中走出來的,合不合適我們自己最清楚。30多年來,從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到應對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和各式各樣的國際經濟危機、政治風波,中國不僅挺過來了,而且每場風雨過后都發展得更好。這充分說明,我們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總體上是好的,是有獨特優勢的,是適應我國國情和發展要求的。這是我們應該有的自信。
■原典
蓋聞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是以宴安日久詰戎兵,而聽者忽忽;老成人喪語典形,而聞者嗤嗤。
——﹝明﹞劉基《擬連珠》
■釋義
《擬連珠》是明朝開國元勛劉基仿連珠文體而作,共六十八首。劉基的思想來源于孔、孟、荀、墨以及易學、名家、法家、兵家、老莊道家等,因此,他被譽為“會通百家、兼容儒道”的“一代文宗”。明末竟陵文派創始人鐘惺評曰:“居身涉世之理,用賢治人之道,與夫陰陽禍福、盛衰治亂無不具備于六十八首,寢食其中,有無窮受用處,公真教敷一時,澤被千古者也。”
《擬連珠》的“無窮受用處”就是注重實學、實效、實功,強調實踐功夫。在“名實之辨”問題上,劉基主張以“形”“實”證“聲”“名”,主要觀點為:“觀形于聲,未必見形;求實于名,未必得實”,反對“聲”“名”等一般性的描述語言和理論,主張從“形”“實”中獲取關于事物本質性的認識。為此,他提出:“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意思是,任何事物都有甘苦之分,只有嘗試過才會知道;天下道路都有平坦坎坷之分,只有自己走過才會明白。這與毛澤東同志所說的“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親口嘗一嘗”一樣,都闡述了“實踐出真知”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