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綽《三月三日蘭亭詩序》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孫綽:三月三日蘭亭詩序
孫綽
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談。非以停之則清,混之則濁邪?情因所習(xí)而遷移,物觸所遇而興感。故振轡于朝市,則充屈之心生;閑步于林野,則遼落之志興。仰瞻羲唐,邈已遠(yuǎn)矣;近詠臺閣,顧深增懷。為復(fù)于暖昧之中,思縈拂之道,屢借山水,以化其郁結(jié)。永一日之足,當(dāng)百年之溢。
以暮春之始,禊于南澗之濱。高嶺千尋,長湖萬頃,隆屈澄汪之勢,可為壯矣。乃席芳草,鏡清流,覽卉木,觀魚鳥,具物同榮,資生咸畼。于是和以醇醪,齊以達(dá)觀,決然兀矣,焉復(fù)覺鵬鷃之二物哉?耀靈縱轡,急景西邁,樂與時去,悲亦系之。往復(fù)推移,新故相換,今日之跡,明復(fù)陳矣。原詩人之致興,諒歌詠之有由。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上巳節(jié),孫綽與謝安、王羲之、許詢、支遁、孫統(tǒng)等四十一人在會稽(今浙江紹興市)蘭亭舉行了一次集會,這是按古人修禊習(xí)俗,在三月第一個巳日臨水洗濯,以去除不祥。他們曲水流觴,臨流賦詩,將這些詩作匯集起來,編為《蘭亭詩集》,孫綽和王羲之都曾為此集作序。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因其書法精妙,被后人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引出后代無數(shù)奇異的故事與傳說,真跡被唐太宗作為陪葬埋入昭陵,而他的文章卻不脛而走,歷來膾炙人口。孫綽的這篇《蘭亭詩序》則鮮為人知,還是靠了唐人的類書《藝文類聚》與《初學(xué)記》才得以保留下來。
此文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結(jié)構(gòu)上有類似之處,即全文分為兩個部份,一為寫景敘事,一為理論的闡發(fā),只是王序先描寫后議論,而孫作反是。文章開頭便提出山水可移人性情的主張。水因渟蓄和流動的不同,故清濁迥異;人因境遇遭際的不一,性情志趣也不盡一致。久處城市的人,爭名于朝,爭利于市,利欲薰心,憂愁遂生,解脫之法是借山水的自然情趣來陶冶性情,解除心中郁結(jié)。在這一大段的議論中,作者不僅指出了山水有移人性情,解人愁思的作用,而且還指出了山水可契于道的價值,“于曖昧之中,思縈拂之道”,寄情山水,可“永一日之足,當(dāng)百年之溢”,就是山水給人的最高啟示。第二段又可分兩層意思,前半描寫周圍的景色和人們的動態(tài),而動態(tài)又完全是融化在自然景物之中的:“席芳草,鏡清流,覽卉木,觀魚鳥”,人們徜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于是心曠神怡,與自然冥契。 由此而產(chǎn)生出物我齊一的玄學(xué)思想,因而過渡到了最后的議論:在萬古如此的自然面前,人便顯得渺小了。一切人世的貧富窮達(dá)、生死悲樂都是無足輕重的。莊子《逍遙游》所說的大鵬與小鳥的小大之辯,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不再有任何區(qū)別。億萬年來,日既月徂,人命的修短、人生的苦樂都隨之而去,走向同樣的歸宿,因而孫綽提出了“齊以達(dá)觀”的人生哲學(xué),他以為這就是蘭亭雅集給予人們的啟示,也是當(dāng)時詩人們所歌詠的自然與人生的真諦。
孫綽是當(dāng)時著名的玄學(xué)家,其思想顯然常有老莊哲學(xué)影響的烙印。如他對客觀事物取等量齊觀的態(tài)度,對人生的悲喜壽夭也一視同仁,都來源于莊子的齊物思想。這與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思想就很不一樣。王羲之雖與孫綽生活在同一個玄風(fēng)獨(dú)盛的時代,然其用世之心終未泯滅,故他的《蘭亭集序》由眼前的美景和盛會聯(lián)想到的是情隨事遷,老之將至。人生的雅哲,良辰美景的難得令人悲從中來,故以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妾作。”如果說孫綽之文力求取達(dá)觀的態(tài)度,則王羲之之文不無悲觀的陰影。然而孫文所追求的是虛幻的玄理,王文則基于現(xiàn)實(shí)的人生之中,這不僅說明了他們兩人對人生對世界的看法不同,而且也由此可以窺見為何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歷來被人傳誦而孫興公此文較少讀者問津的原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