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散文·明代兵法·火攻挈要》原文鑒賞
《古代兵法散文·明代兵法·火攻挈要》原文鑒賞
[原文] (節選)
卷上
概論火攻總原
用兵之道,原以角勝而已。唯彼此角勝,則愈久愈變,而愈得其精。自蚩尤始變造五兵以勝徒手,黃帝再變造甲胄以勝五兵。至春秋漸變而制弓弩炮石遠擊之技,又以勝短兵矣。孫子更變而用火攻,焚人馬,焚糧草,焚輜重,焚府庫,焚營寨,謂之五火,更勝于兵器之利多矣。我國朝更制有神威發熕,滅虜狼機,三眼快槍等器置之,軍中更覺隨時可用,隨地可施,以此蕩平寇虜,廓清宇內,戰陣攻取所至必克,此又勝于焚燒之技絕相遠矣。近來購來西洋大銃,其精工堅利,命中致遠,猛烈無敵,更勝諸器百千萬倍。若可恃為天下后世鎮國之奇技矣。孰意我之奇技,悉為彼有。然則談火攻者,豈宜拘執往見,概恃為勝著哉。深心茲道者,必更翻然易慮,詳察利弊,灼知近來所以不勝之故,默計將來所以致勝之方,如是講究革故鼎新,條分縷析以求萬全,則庶幾乎可以語火攻之微意矣。
詳察利弊諸原以為改圖
軍中所恃以無敵者火攻是也,先聲能奪人之氣,隔地能傾人之命,一丸之彈可以斃萬夫之將,一囊之藥可以敗百千之兵,誠兵器之首利,御敵之前鋒也。奈何近來徒有火攻之虛名,并無火攻之實效,其故何也?蓋因承平日久,疲將驕兵,粉金虛文,罔計實用,鑄銃無法,不諳長短厚薄度數之節,不能命中致遠,或橫顛倒坐及崩潰炸裂,而反傷我軍。造藥無法,不諳分兩輕重之數,配合研搗之工,不能摧堅破銳,或損槍壞銃及收晾失事,而延禍極慘。裝放無法,不諳遠近之宜,眾寡之用,循環之術,或先期妄發,賊至而反致缺誤,或發而不繼,乘間而沖突可人,或倉皇失火,未戰而本營自亂,此貽害莫大,勝著果安在哉。為今之計,必宜改弦易轍。詳悉講求,如鑄銃必如何可以使遠而猛疾而準,如何使銃身不動無橫顛倒坐及炸裂等弊,如何分戰攻守,三等銃身上下長短厚薄無不合宜。如何使子銃與母銃大小長短無不合法。如造藥必如何可以使迅速而猛烈,如何使燃之手心不熱,紙上不焦,及不致損傷槍炮。如收藥必如何可以過夏不潮,如何使久貯,而永無疏失之病。如裝放必如何分爺平倒三法,而知彈所到之遠近,如何用鉛鐵石彈與何銃相宜,如何使擊放寬大而殺賊多,如何使循環迭擊而炮不絕,如何令擊放終日而無失火之虞,如何使熱炮即冷可以復裝。如用銃必如何運重為輕可以疾趨,如何轉動機活可以迎湊,如何可以升高渡隘不致阻滯。如臨陣如何擊虜之零賊,如何拒虜之全軍,如何備虜之迭進,如何取虜之主將,如何使火器不放而虜騎亦不敢沖突我管,必如此詳審則弊自去而利自存矣。
審量敵情斟酌制器
人知攻敵全恃火器,未知制器先欲量敵。故制器得法可以勝敵則一器可收數器之功。若制器無法不能勝敵,則百器不獲一器之用。今之大敵,莫患于彼之人壯馬潑箭利弓強,既已勝我多矣。且近來火器又足與我相當,此時此際自非更得迅利猛烈萬全精技,每事務求勝彼一籌,或如何以大勝小,以長勝短,以多勝寡,以業勝粗,以善用勝不善用,則勝斯可必矣。如目前火器所貴西洋大銃,則敵不但有而今且廣有矣,我雖先得是銃,奈素未多備,且如許要地竟無備焉,自此而下,其大器不過神威發熕滅虜虎蹲,小器不過三眼快槍,此皆身短受藥不多,放彈不遠,且無照準,而難中的。銃塘外寬內窄,不圓不凈,兼以彈不合口,發彈不迅不直,且無猛力。頭重無耳則轉動不活,尾薄體輕裝藥太緊即顛倒炸裂,似此粗惡疏瑕,反足取害,安能以求勝哉。為今火器無如仿照西洋,其大者依法廣鑄各等大銃,小者狼機鳥機槍,只此數種,其制亦長短中矩厚薄適宜,其用能命中致遠堅利猛烈,更以造鑄有傳,藥彈兼精,裝放如法,配以精卒利兵,翼以剛車堅陣,統以智勇良將,以戰則克。近有鳥槍短器百發可以百中,遠有長大諸銃直擊數十里之遠,橫擊千數丈之闊,更有大塘象銃,擊寬斃眾,慘烈無比。以攻則飛彪,自上擊下,人民房舍無不齏碎鰲翻。自下擊上,鉅郭重墻莫不掀裂,更有虎唬獅吼,直透堅城,如摧朽物。以守則有臺垣,異制銃器異宜更以窺遠神鏡,量其遠近而后發,如是器美法備制巧技精力省,功倍兵少威強,以是御敵庶幾有,可勝之首矣。
筑砌鑄銃臺窯圖說
鑄銃之臺,四旁用磚砌,中間用黃土填滿鞏實,高一丈六尺,寬長各四丈,正面凹進三分之一,其形見方凹處兩旁及臺后各用磚砌梯登,以便上下。凹處之里面又開井窯以為安模之用,其窯深二丈,寬徑六尺,正面敞口,底下開竅,以通濕氣,其臺上席棚聽候造模化銅之際隨用所宜,臨時蓋搭,不必預設臺之閑處。另搭庫棚二間收藏器具物料等件,以便臨時取用其大爐,必安窯后以便引銅傾鑄造模宜近窯。
[鑒賞]
《火攻挈要》是明末系統總結火器技術的著作。湯若望(德意志人)授,焦勖(安徽寧國人)撰。該書撰寫于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原為上、下兩卷,另附《火攻秘要》一卷。清道光年間潘仕成輯《海山仙館叢書》收入,稱《火攻挈要》(又題為《則克錄》),3卷,共4萬余字,圖27幅。
明崇禎年間,為適應同后金作戰的需要,明廷在北京設立鑄炮所,聘請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公元1591年—公元1666年)監制西式大炮,并要他將技術傳授給工部“兵仗局”,由焦勖撰成《火攻挈要》一書。
《火攻挈要》,上卷詳細介紹火銃制造的工藝及種類,以及佛朗機、鳥槍、火箭等火器的制造工藝;中卷介紹了各種火藥的制作、貯藏、性能、配方和火銃試放、安裝、搬運等內容;下卷具體介紹了火器制造中的注意事項和不同情況下的火器應用。本書不僅是一部系統總結明末火器技術的專著,而且引進了西方火器制造的技術和方法,與其它同類型的專著相比,在內容上具有下列特點:
一、總結介紹了明末火器的先進技術。如大型火炮的模鑄法,其法是在鑄造大型火炮之前,先制成外模與內模,爾后將外模套在內模之外,使兩模的軸線合一,再用青銅或鋼鐵溶液澆鑄于外模與內模空隙之間,待冷卻后撤去內外模,就是所鑄火炮的粗坯。用模鑄法澆鑄的火炮沒有鑄縫,整體性好,堅固耐用,承壓力強,發射威力大,是提高火炮性能的一種新式鑄炮法。
二、吸收了西方火器制造技術。《火攻挈要》西方各國鑄造火炮工藝,即先確定火炮口徑的大小,爾后將火包的長度、大小、壁厚等各部分的尺寸,按口徑大小的一定倍數進行設計。這樣做的好處,是在鑄造火炮時,綜合地考慮了材料的質量,火炮殺傷和摧毀威力等參數。為此,書中把火炮區分戰銃(野戰炮)、攻銃(攻城炮)、守銃(守城炮),三類,這三類火炮,由于用途不同,口徑、長度、重量、壁厚之間的比例也不相同。
三、運用西方關于冶鑄、機械、化學、力學等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確定了彈重與裝填火藥量的比例和射角與射程的關系。比如采用銃規測定火炮的射角。這種銃規形同直角三角尺,兩直角邊稱為勾、股,各長1尺左右,勾股相交的直角頂點為規心,兩邊由四分之一圓環相連,爾后分為12等份,每等分為7.5度,直角頂點懸一垂線,作為測量射角之用。測量時,將一個直角邊插入炮筒內,如果炮身與地平行,則垂線與炮筒的中軸線成90度,在這種角度下進行發射稱為平射。如果將炮尾下降,則炮口仰起,便改變了火炮的射角。從平射位置算起,射程隨著仰角的漸增而漸遠。當仰角在銃規上顯示為垂直中分直角(即6等分線46度)時,射程最遠,超過45度時,“則發彈太高,從上墜落,其彈無力,且反近矣”。書中對此不但作了理論闡述,而且以三號火炮,發射3—4斤重的炮彈進行的射擊試驗,記錄了射角與射程的關系:
射角(度) | 0 | 7.5 | 15 | 22.5 | 30 | 37.5 | 45 |
射程(步) | 400 | 800 | 1400 | 1800 | 2000 | 2100 | 2150 |
《火攻挈要》雖然還沒有直接闡述炮彈在空中飛行時,以45度射角的射程為最遠的理論,但是其試射數據已敲叩了這一理論的大門,其年代僅稍晚于伽利略提出的物體在空中飛行的拋物線定律。
除此之外,該書還在火炮加工(包括檢驗工藝、補缺、修繕、美化)、維修、保養、附件的研制、炮車的制造、火藥的配制,以及火炮的使用等方面,介紹了許多先進方法。可以說《火攻挈要》,是在總結明軍使用火器作戰經驗的基礎上,翻譯和介紹了西方軍事技術和科學知識,是明末火器技術的一部重要著作,對明末清初火器的制造與使用,產生了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