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名言·愛民者強
愛民者強
愛民者強,不愛民者弱。(《議兵》)
【鑒賞】 這句話出自《荀子·議兵》。荀子和臨武君在趙孝成王面前討論用兵之道,臨武君認為天時、地利或是權謀變詐才是用兵要道,荀子反駁說這都不如用仁心使人民歸附自己,君臣一心,軍民同力,“故仁人之兵聚則成卒,散則成列,延則若莫邪之長刃,嬰之者斷,兌則若莫邪之利鋒,當之者潰,圜居而方止,則若盤石然,觸之者角摧”(《議兵》),這樣的軍隊自然戰無不勝,所向披靡。
荀子認為國家的強弱取決于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愛民與否。
君主用仁心愛護人民,好像湯、武那樣,人民自然敬愛他,上下一心,則無堅不摧,“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極”(《議兵》),施行仁義的人必定是愛民的,愛民就會盡其所能讓人民安居樂業,那么遠近的人民都會擁戴他,即使有戰爭,也能夠達到不戰而勝的最高境界;而桀紂這樣的暴君,生活奢侈,暴虐無道,不知道憐憫人民。拿殷紂王來說,在其統治的后期,他任意殘害人民,百姓和諸侯不堪其苦,漸生離心。就在武王伐紂的過程中,紂王眾叛親離,軍隊也倒戈相向,反過來幫著武王進攻商朝都城朝歌,正如《孟子·離婁上》所說:“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我們今天也會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荀子·哀公》記載了孔子的一句話:“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荀子·王制》也說:“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用水與舟的關系來比喻君與民的關系十分精妙恰當,后來唐代魏徵引此觀點用來諫唐太宗:“臣又聞古語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陛下以為可畏,誠如圣旨。”(《貞觀政要·論政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諫太宗十思疏》)唐太宗接受了魏徵的觀點并從中悟出了自己的心得:“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并告誡太子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自鑒錄》)唐太宗吸取了隋亡的教訓,深刻地認識到“存百姓”的重要性,他以農為本,積極改善人民的生活,減免徭役,降低賦稅,使人民休養生息,自己則厲行節約。唐太宗在位期間,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擁戴,國力空前強盛,歷史上把這段時期稱為“貞觀之治”。
如果施行暴政,置人民生死于不顧,或是只想著用嚴令繁刑來壓制人民,以為這樣就可以鉗制人民,鞏固自己的王位,那么必定會因為脫離人民而自取滅亡。比如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就主張以“威嚴之勢”統治人民,“嚴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韓非子·顯學》),認為對人民太仁慈了反而不容易治理,只有嚴刑重罰才能讓人民心生恐懼而順從統治,并且役使人民無時無度,“君上之于民也,有難則用其死,安平則盡其力”(《韓非子·六反》),在國家有困難的時候,要求人民為國家效命,在和平時期,則要求人民全力勞動以供君主享受,不給人民喘息的機會。秦始皇采用了法家思想,統治殘暴,徭役繁重,賦稅沉重,思想上實行文化專制主義,焚書坑儒,導致民怨沸騰,最終人民忍無可忍,于是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動搖了秦的統治基礎,公元前206年,劉邦率軍抵達咸陽,盛極一時的秦朝滅亡。秦二世而亡,和統治者殘酷對待人民不無關系。
民者,國之本也。因此統治者要發展經濟,與民休養生息,真誠地愛護人民,使人民安居樂業,民富而后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