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象祠記》譯文與賞析
象祠記
象祠記
明·王守仁
【題解】
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其學術思想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象祠,為紀念虞舜的同父異母弟象而修建的祠堂。象,在父親瞽瞍的支持下,多次企圖殺害舜,但都未能得逞。后來,在舜的感化下,象終于改過自新。舜不計前嫌,即位后仍封他為有鼻國國君。本文是一篇記文,但沒有一字描述景物,只是借此闡述自己的哲學思想。
【原文】
靈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尉安君,因諸苗夷之請,新其祠屋,而請記于予。予曰:“毀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蓋莫知其原。然吾諸蠻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舉而不敢廢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蓋嘗毀之。象之道,以為子則不孝,以為弟則傲。斥于唐,而猶存于今;壞于有鼻,而猶盛于茲土也,胡然乎?”
【譯文】
靈鷲山和博南山有座供奉象的祠廟。山下居住的苗民都把象當做神來祭祀。宣尉使安先生根據苗民的請求,將祠廟重新修整一番,并請求我寫一篇文章記述。我說:“是把它拆毀,還是重新修整呢?”宣慰使說:“是重新修整。”我說:“我們為什么要重新修整它呢?”宣尉使說:“這座祠廟的來歷,大概已經沒有人知道了。但是我們這些居住在這里的苗民,從我的父輩、祖輩,一直追溯到曾高祖父以上,都尊奉它,祭祀它,按時舉行祭典從來沒有廢止過。”我說:“這是為什么呢?對有鼻氏的祭祀,唐朝人曾經把它毀掉。象的為人,作為人子可說是不孝,作為弟弟就是蔑視兄長。對象的祭祀在唐朝就已被廢棄,然而今天還保留著;有鼻那里的祠廟已被拆毀,然而在這里卻還興盛,這是為什么呢?”
【原文】
我知之矣:君子之愛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烏[40],而況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則祀者為舜,非為象也。意象之死[41],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42]?不然,古之驁桀者豈少哉?而象之祠獨延于世,吾于是蓋有以見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澤之遠且久也。象之不仁,蓋其始焉耳,又烏知其終之不見化于舜也?《書》不云乎:“克諧以孝,烝烝乂[43],不格奸。”瞽瞍亦允若,則已化而為慈父。象猶不弟,不可以為諧。進治于善,則不至于惡;不抵于奸,則必入于善。信乎,象蓋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國,象不得以有為也。”
【注釋】
[40]語出《尚書大傳·大戰》:“愛人者,愛其屋上之烏。”比喻因為愛一個人而推及到與之有關的人或物。成語有“愛屋及烏”。
[41]意:猜想,估計。
[42]干羽:都是古代舞人所執的舞具。干,盾。舞干羽,表示揠武修文,不再進行戰爭。既格,已經使苗氏歸服。格,來,到,引申為歸順。
[43]烝烝:淳厚的樣子。
【譯文】
我明白了:君子要是喜歡一個人的時候,就會連這個人居住的屋子上的烏鴉也喜歡,更何況是圣人舜的弟弟呢?這樣,修祠祭祀的是舜,而不是象。我推想象的死去,大概是在苗民歸順之后吧?如果不是這樣,那么古代兇暴乖戾的人難道還少嗎?但是唯獨對象的祠廟卻能傳到今世,我因此可以想象舜的德行是多么至高無上、深入人心,以至于他的德澤流傳能夠如此長久。象的頑劣不仁,大概是他早年間的事,又怎見得他后來不被舜感化而改善從惡呢?《尚書》中不是說:“舜能夠用孝使全家和睦,使家人忠厚善良,不至于犯奸作惡。”舜的父親被舜感化了,也已經變成慈父了。如果象不尊敬兄長,那么就不能說全家和睦。不斷自我修行向善,他就不會走上邪惡的道路;不走上邪惡的道路,就一定會走向善道。象已經被舜感化了,確實是這樣啊!孟子說:“天子派官吏治理象的封地,使他不能為所欲為!”
【原文】
斯蓋舜愛象之深而慮之詳,所以扶持輔導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見象之見化于舜,故能任賢使能而安于其位,澤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懷之也。諸侯之卿,命于天子,蓋《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歟?
【譯文】
這大概可以看出舜愛象愛得深,因而替他考慮得很周詳,用來扶持輔導他的辦法也是面面俱到。如果不是這樣,周公那樣的圣明,管叔和蔡叔最后卻仍然不能免于被殺。這也可見象已經被舜感化,所以能夠任用賢人,安守自己的職位,并把恩澤施給百姓,在他死了以后,人們才懷念他。諸侯的卿,都是由天子任命的,這是《周官》的制度,這大概也是仿效舜封象的辦法吧!
【原文】
吾于是蓋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也。然則唐人之毀之也,據象之始也;今之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終也[44]。斯義也,吾將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雖若象焉,猶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雖若象之不仁,而猶可以化之也。
【注釋】
[44]承:接受。這里有根據的意思。
【譯文】
于是,我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下沒有不可以感化的人。那么由此看來,唐朝人拆毀象的祠廟,是根據象早年的作為;如今苗民祭祀他,是信奉象后來的品行。這個意義,我將把它揭示給世人,使人們知道人心不善良,即使跟象一樣,也還可以改造;君子修養自己的品德如果到了至高無上的境界,即使遇上像象那樣的不仁之徒,也還可以感化他。
【評析】
這是一篇闡明作者“致良知”的觀點的論文。文章開篇點題,并提出為什么對象的祭祀在唐代就廢除了而在苗地卻仍興盛的疑問。從以下兩方面議論:一是認為人們“愛屋及烏”,是為了紀念舜。從中看出舜德的深入人心。二是引經據典,判斷象之不仁表現于早期,后期經過舜的教化已經改邪歸正。
本文中,引用了《尚書》、《孟子》中的言論,從理論上闡明推想的合理性,并猜測周代的分封制度就是源于舜對象這種寬厚而仁愛的做法。最后得出結論:君子要修養德行以感化惡人,而惡人也能夠被君子的德行所感化。以上所有這些,都有助于增強文章的說服力,還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