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統《細節,是散文的血肉》散文鑒賞
好的散文,總能在某一方面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來自山東臨沂這三位作家的散文,雖然題材與風格迥異,卻都本色獨到、氣概自雄。而最讓人難忘的,還是他們筆下那些新鮮的細節。
靖一民在《根據地的愛情》中,講述了紅嫂式的人物胡春英的愛情悲劇。她年輕時愛上了一位解放軍的重傷員,那位重傷員歸隊后就再也沒有回來,她卻癡情地等待了他一生。她死后,父母找出了三十二雙紅紅綠綠的鞋墊子,兩位老人立時老淚縱橫,因為他們知道,“32”這個數字,正是女兒與那位解放軍戰士分別后的年數。莊園的《別把人生活成了盜版》,塑造了一個愛貪便宜的小人物。作者說他與人打牌時,“如果他贏了一角錢,你給他一張一元的紙幣,他會立即裝進兜里,說,我先欠著那九毛吧,反正一會兒你還得輸給我!”短短幾十個字,就把一個吝嗇的小人物寫活了。而李桂龍似乎更具幽默感,他在《刈麥》一文中,講述了一個趣味性十足的細節:某鄉間女子未婚先孕,娘問她,和誰懷上的?她說,是“自然的”。娘誤認為閨女在戲謔自己,就抄起笤帚打閨女,打完了才知道閨女沒說假話,她愛的那個男青年的名字叫自然。從這幾個例子中可以看出,三位作家都注重運用細節推動情節進展,所以他們的散文才能寫得生動有趣、耐人咀嚼。
有一種說法我是贊同的,即:傾向(主題)是作品的靈魂,情節是作品的骨頭,細節是作品的血肉。一篇作品如果沒有生動的細節,就像只讓讀者啃骨頭,而不給人家肉吃一樣,是很難解饞的。臨沂這三位作家似乎都深諳此道理,他們格外重視把鮮活的細節糅入作品之中,所以他們的作品雖樸素無華,卻能給讀者留下很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