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藥眠《祖國山川頌》抒情散文鑒賞
作者: 黃藥眠
【原文】:
我愛祖國,也愛祖國的大自然的風景。
我不僅愛祖國的山河大地,就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磚一瓦,我也感到親切,感到值得我留戀和愛撫。
且不要去說什么俄羅斯的森林,英吉利的海。芬蘭的湖泊,印度尼西亞的島了。咱們中國自有更壯麗偉大的自然圖景。
我們有頭頂千年積雪的珠穆朗瑪峰,有莽蒼的黃土高原,有草樹蒙密的西雙版納,有一望無際華北平原,有一瀉千里的黃河,有浩浩蕩蕩的揚子江,有興安嶺的原始森林,有海南島的椰林碧海,有西北諸省的廣闊無垠的青青的牧場,還有說不盡的江湖沼澤,……祖國的大地山河喲!哪一一個地方不經過勞動者雙手的經營,哪一個地方沒有流過勞動者的汗,淌過戰士們的血!
我愛我們的祖國的土地!狂風曾來掃蕩過它,冰雹曾來打擊過它,霜雪曾來封鎖過它,大火曾來燒灼過它,大雨曾來沖刷過它,異族奴隸主的鐵騎曾踐踏過它,帝國主義的炮彈曾來轟擊過它。不過,盡管受了這些磨難,它還是默默的存在著。一到了春天,它又蘇醒過來,滿懷信心地表現出盎然的生意,萬卉爭榮的景色。
這是祖國大地對勞動者的回答:光禿禿的群山穿起了墨綠色的長袍,岡巒變成了翠綠的堆垛,溝谷變成了遼闊的田園,長滿了蔥綠的禾苗,沼澤變成明鏡般的湖泊,層巒疊嶂表示低頭臣服,易怒的江河也表示愿供奔走……。
祖國的山對我們總是有情的,我們對它們每唱一首歌,它們都總是作出同樣響亮又熱情的回響。
我愛祖國的勞動農民,是他們種的莊稼,挑來的河水把我哺育長大。
我懷念我的乳母。她用她的乳汁喂養我,她用大巴掌撫摩我的頭。直到今天,我的身上還能感到她懷里的體溫。
我愛祖國的語言。它的每一個詞每一個字,都同我的生活血肉相聯,同我的心一起跳躍。
從最簡單的一句話中,我可以聯想到一長串人物畫廊,聯想到一系列的山川、樹林、村舍、田野、池塘、湖泊。
我愛祖國的文化,有時我朗讀中國詩歌的名句,體會到其中最細微的感情,捉摸到其中耐人尋味的思想,想象到其中的優美的圖景,感觸到其中的鏗鏘的節奏,婉轉悠揚的韻律,領略到其中言外的神韻。當我讀到得意的時候,就不覺反復吟哦,悠然神往。當它觸動到我精神的襞褶的深處時,我就不覺流下了眼淚。
我曾經遠離祖國幾年。那些日子,我對祖國真的說不出有多少的懷念。這懷念是痛苦又是幸福。痛苦,是遠離了祖國的同志、祖國的山川風物;幸福,是有這樣偉大的祖國供我懷念。
祖國的大自然是經常改變它的裝束的。春天,它穿起了萬紫千紅的艷裝;夏天,它披著青蔥輕俏的夏衣;秋天,它穿著金紅色的莊嚴的禮服;冬天,它換上了樸素的雪白長袍。大自然的季節的變換,促使著新生事物的成長。
這是春天的消息:你瞧!樹枝上已微微露出了一些青色。窗子外面開始聽得見唧唧的蟲鳴了。我知道新的一代的昆蟲正在慶祝它們新生的快樂。
春天,乘著溫濕的微風探首窗前問訊我的健康情況了。“謝謝你,可愛的春天”,我說。
碧油油的春草是多么柔軟、茂盛和充滿著生機啊!它的青青的草色一直綿延到春天的足跡所能達到的遼遠的天涯……。
因此,草比花更能引起人們的許多聯想和遐思。
繁盛的花木掩著古墓荒墳,綠色的蒼苔披覆著殘磚廢瓦。人世有變遷,而春天則永遠在循環不已。
夏天的清晨,農村姑娘赤著腳,踩著草上的晶瑩的露珠,走到銀色的小溪里滿滿地汲了一桶水。云雀在天空歌唱,霞光照著她的鮮紅的雙頰。
這是多么純樸的勞動者的美啊!
半夜夏涼,我已睡著了。
忽然聽見月亮來叩我的窗子,并悄悄地告訴我:你的兒子正在山村的樹林里拉手風琴,同農村孩子們一起開兒童節的晚會呢……。
秋天,到處是金紅的果子,翠錦斑爛的黃葉。但它也使人微微感到,一些樹木因生育過多而露出來的倦意。
清秋之夜,天上的羽云象輕紗似的,給微風徐徐地拽過天河,天河中無數微粒似的星光一明一滅。
人間的眼前近景,使人忘記了天宇的遼廓啊!
在冰峰雪嶺下不也能開出雪蓮來么?你看它比蕩漾在漣漪的春水上面的睡蓮如何?
在花樹構成的宮殿里,群蜂在那里發出嗡嗡的聲音。我想這是勞動者之歌喲?
暗夜將盡,每一棵樹都踮起腳來遙望著東方,企盼著晨曦果然不久,紅光滿面的太陽出來了,它愉快地抱吻著每一個樹梢,發出金色的笑。
黃昏蹣跚在蒼茫的原野里。最后看見他好象醉漢似的頹然倒下,消失在黑夜里了。明早起來一看,他早已無影無蹤,只看見萬丈紅霞捧出了初升的太陽。
有人感到秋蟲的鳴響送來了暮色的蒼涼,有人感到黃鸝的歌唱增添了春天的快樂。
對自然界的景色和音響,往往因人們的地位和境遇不同而有不同的反應。
你也許曾經在花下看見細碎的日影弄姿,你也許曾經在林蔭道旁看見圖案般的玲瓏樹影,不過你最好到森林深處去看朝陽射進來時的光之萬箭的奇景。
生平到過不少有名的的風景區,但在我的腦子里的印象最深的還是家鄉門前的小溪。春天,春水漲滿,橋的兩孔象是一對微笑的眼睛。細雨如塵,橋上不時有人打著雨傘走過。對岸的紅棉樹開花了,燕子在雨中飛來飛去,還有一陣一陣的風,吹來了斷續的殘笛……
我曾躺在揚子江邊的大堤上靜聽江濤拍岸的聲音。我想起了赤壁之戰,采石磯之戰,想起了長發軍攻下岳州時的壯烈場面,想起了第一次革命戰爭時期的汀泗橋之役。折戟沉沙,這些人物都成為過去,只有林立江邊的巨人似的工廠煙囪表明了我們這個新的時代。
面對著巨流滾滾的揚子江,我想起了它的發展的歷程。
最先它不過是雪山冰巖下面滴瀝的小泉,逐漸才變成蒼苔滑石間的細流,然后是深谷里跳躍著喜悅的白色浪花的溪澗。以后它又逐漸發展,一時它是澄澈的清溪瀠洄在牛群牧草之間,一時它是沸騰咆哮、素氣云浮的瀑布,一時它是波平如鏡、靜靜映著藍天白云的湖泊,一時它又是飛流急湍、奔騰在崇山峽谷之間的險灘。不知經歷了多少曲折和起伏,最后它才容納了許多清的和濁的支流而形成茫若無涯的、浩浩蕩蕩的大江。
每逢假日,我們也去登山。
我們不相信那山巔的云霧繚繞中有什么“神仙”,也不相信那白云深處有什么“高士”。
我們去爬山,是為了休息腦筋,增強體質,豐富知識,同時也是為了鍛煉革命的意志。
當我們花了很大的氣力爬上了第一個山頭,回頭看看我們所經過的曲折盤旋的小徑,看看我們腳下飛翔的鷹隼,就不覺要高呼長嘯。
爬過幾個山頭以后,又看見前面還有更高的山俯視著我們。好容易爬上最后的頂峰,看看周圍,看看聳峙的峭壁,突兀的危崖,嵯峨的怪石,挺立的蒼松。在我們腳下蒼茫的云海,云海的間隙中,可以看到鄉村,看到通往天邊的道路。……
這真是一種好的運動,好的鍛煉,登山遠望真令人心胸開廓。
我們曾在大海的近傍度假。
碧綠的海水吐著白茫茫一片浪花,蔚藍的天空象半透明的碧玉般的圓蓋覆在上而,海鷗翔翱在睛天和大海之間。太陽就睡在我們的腳下。
遼闊的睛空,清新的空氣蕩滌了我們多少工作的疲勞啊!
這是湖邊休養所里的夏夜。
涼風輕輕地觸動著幃幔,我懷抱著微白的清宵夢入到渺溟的煙水之中。湖上的白蓮花冉冉起來,變成穿著輕沙的姑娘在荷葉上著芭蕾舞。
我沒有到過龍門壺口,沒有看到過雁蕩龍湫,但也看過黃桷樹的瀑布和許多偏僻地方的大瀑布。
遠離瀑布還好幾里,就先聽到丘壑雷鳴,先看到霧氣從林中升起。走前去一看,只見一股洪流直沖而下,在日光映射下,象是懸空的彩練,珠花迸發,有如巨龍吐沫;水沖到潭水里,激起了沸騰的浪花,晶瑩的水泡。大大小小的水珠,隨風飄蕩,上下浮游,如煙如霧,如雨如塵,濕人衣袖。上有危崖如欲傾墜,下有深潭不可迫視。轟隆的巨響,震耳欲聾,同游伴旅雖想交談幾句,也好象失去了聲音。
看了瀑布使人感到有一股雄壯宏偉的氣勢,奔騰沖激的力量,云蒸霞蔚的氛圍,它雖然沒有具體說出什么,但它的沖勁的確使人振奮。
我并不怎么喜歡盆栽的什么名花;我倒是更喜歡在廣闊的草原上看見淡淡的微風平勻地吹拂著無邊無際的含露的野花。
盆景把宏偉的山川變為庭院里的小擺設。有人贊賞這些東西,認為這是人們按照自己的審美理想來按排山川。但在我看來,這些“理想”多帶有消閑的情趣。它怎能代替我們登上高俯視云海,振衣千仞崗的感受呢!
小溪流唱著愉快的歌流走了,它將沖擊著一切涯岸流向大海。靜靜的群山,則仍留在原來的地方,目送著那盈盈的水波遠去。
流水一去是決不回來了,但有時也會化作一二片羽云瞭望故鄉。
【作者簡介】:
黃藥眠(1903—— ),原名黃訪,又名黃恍,現代作家、翻譯家。廣東省梅縣人。曾任全國文聯副秘書長、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主任等職。主要作品有詩集《黃花崗上》,散文集《美麗的黑海》、《抒情小品》,短篇小說集《暗影》、《再見》等。
【鑒賞】:
這是一篇熱情澎湃的抒情散文。作者以雄渾的筆觸,飽蘸感情,對祖國山川進行了熱情地歌頌。
文章寫的氣勢磅礴,感情滾滾而出,開篇“我愛祖國,也愛祖國的大自然的風景”,點明了主題,道出了作者的心聲。一個“愛”字提挈全篇,統貫全文。文章始終保持著“頌”的濃郁抒情意味。作者直抒胸臆,“我愛我們祖國的土地!”“我愛祖國的勞動農民”,“我愛祖國的文化”,表達了強烈的思想感情。而當遠離祖國時,又充滿了對這樣偉大的祖國的深深懷念之情。作者通過對祖國大自然景色的描寫,來抒發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他細致描寫了祖國大自然的四季景色,春華秋實,野花蟲鳴,曉風夜月,無時無處不充滿美麗之景。又寫了故鄉的小溪、揚子江的波濤,還有雄偉的泰山,壯美的大海……處處是可愛之色。作者任意揮寫祖國山川的美麗景色,盡情抒發對祖國山川贊美之情,感情恣肆汪洋,滾滾涌出。
作者把自己融于大自然中,以自身的體驗和感受,抒發對祖國壯美山川之情懷。結尾以盆景相對比,雖然那是人們按照自己的審美理想來安排的山川,但那只有消閑的情趣,而不能給人以真正的感受,只有在祖國的山川中,才能激起人們強烈的情感。
作者大量運用排比、反復句式和瑰麗多變又富有節奏感的語言,使文章描寫壯闊,感情豐富,達到情文并茂的美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