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妒锷椒坑洝吩?注釋,譯文,賞析
馬祖常:石田山房記
馬祖常
桐柏之水發為淮,東行五百里,合浉、潢山谷諸流,左盤右紆,環繚陵麓。其南有州曰光,土衍而草茂,民勤而俗樸,故贈騎都尉開封郡伯浚儀馬公實嘗監焉。公之子祖常,少賤而服田于野,以給饘粥。鄉之人思慕郡伯之政,念其子之勞而將去也,乃為之卜里中地,亟其葺屋而俾就家焉。
屋之側有崇丘,可五七丈,溪水旁折而出,岸碕之上,嘉樹苞竹,薈蔚蔽虧。前為木梁,梁溪而行。周垣悉編菅葦,門屋覆之以茨。歲時里鄰酒食往來,牛種田器更相貰貸。寒冬不耕,其父老各率子若孫持書芨來問《孝經》、《論語》孔子之說。其耕之土雖磽瘠寡殖,不如江湖之沃饒,然猶愈于無業也。祖常者因樂而居焉。于是名其屋曰石田山房,且自為記與圖,以屬當世能言之士,請為賦詩,異日使淮南人歌之。
石田山房是作者的讀書室,座落在光州(今河南潢川縣)境內。作者雖祖居靖州天山(今新疆北部),但后遷光州,因此對光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充滿了感情,對于光州的父老鄉親更是懷著感激與親切的情誼。所以在這篇“記”中用飽蘸感情的筆墨,樸實無華而深情執著地描繪著光州的自然景物與風土人情。
文章開頭從淮河源頭寫起,交代光州的地理位置:“桐柏之水發為淮,東行五百里,合浉、潢山谷諸流,左盤右紆,環繚陵麓。其南有州曰光?!弊髡呦笠幻錾膶в?,引導讀者從桐柏山沿著淮水一路旅行至光州。這樣不但讓我們領略了淮河一帶山環水繞的秀麗風光,而且井然有序地把光州的地形交代清楚了,又顯得活潑流暢。
文章在敘述石田山房修建經過之后,著筆描繪山房依山傍水的環境:“屋之側有崇丘,可五七丈,溪水傍折而出,岸碕之上,嘉樹苞竹薈蔚蔽虧,前為木梁,梁溪而行。”短短幾句,著墨不多,卻勾畫出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田園風光畫,是那么清新樸實,秀美動人。
文章不但記山繪水,而且又記敘與山水一樣美好、樸實的風土人情。作者在交代石田山房修蓋的過程中,就說明是鄉中人“為之卜里中地,亟其葺屋而俾就家焉?!编l中人不但為之蓋屋,而且歲時酒食往來,牛種田器更相貰貸。作者對于這些慷慨相助的鄉親,自然充滿了感激之情,彼此之間有著深厚的情誼。當“寒冬不耕,其父老各率子若孫持書笈來問《孝經》、《論語》孔子之說”的時候,作者必然熱情地接待,細心講解,和睦融洽之情可想而知。文中描繪人情風俗,摹態畢肖,生動傳情,使鄉民的淳樸誠摯之態躍然紙上。
文章總共只有二百六十六字,語言凝練,簡潔準確,無論是描寫山光水色,還是勾勒人情世態,不鋪張渲染,寥寥數語,卻使形象突出,趣味盎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