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木假山記》唐宋八大家散文名篇鑒賞
《蘇洵·木假山記》唐宋八大家散文名篇鑒賞
木之生,或蘗而殤①,或拱②而夭;幸而至于任為棟梁,則伐;不幸而為風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則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③。其最幸者,漂沉汩沒于湍沙之間④,不知其幾百年,而其激射嚙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則為好事者取去,強之以為山,然后可以脫泥沙而遠斧斤。而荒江之濆⑤,如此者幾何,不為好事者所見,而為樵夫野人所薪者⑥,何可勝數?則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則疑其有數⑦存乎其間。且其蘗而不殤,拱而夭,任為棟梁而不伐;風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間,而不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則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愛之,則非徒愛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愛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見中峰,魁岸踞肆⑧,意氣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⑨。二峰者,莊栗刻峭⑩,凜乎不可犯,雖其勢服于中峰,而岌然決無阿附意{11}。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注】
①或蘗(niè聶)而殤:有的數木剛發芽就死掉了。蘗:樹木的嫩芽,殤:未成年而死。②拱:指樹有兩手合圍那般粗細。③斧斤之患:指樹木被砍伐掉的禍害。斤:斧頭。④汩(gǔ古)沒:沉沒。湍:急流。⑤潰(fén墳):水邊,河邊的高地。⑥野人:村野之人,農民。⑦數:指非人力所能及的偶然因素,即命運、氣數。⑧魁岸:強壯高大的樣子。踞肆:傲慢放肆,這里形容“中峰”神態高傲舒展。踞,同“倨”,傲慢。⑨服:佩服,這里用為使動,使……佩服。⑩莊栗:莊重謹敬。{11}岌(jí及)然:高聳的樣子。阿附:曲從,迎合,依附。
蘇洵的散文縱橫捭闔,老練簡潔,既有《戰國策》的雄放,文兼《韓非子》的峭勁,為宋代文壇開了生面。他寫文章力求“務一出己見,不肯躡故蹤”,敢于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本文中所寫的木假山,乃是蘇洵家中一個木雕的假山,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木假山記》就是由此生發感慨而作的。他從木假山聯想到樹木的遭際,又由此而聯想到當時的社會情狀,“疑其有數存乎其間”。反映了封建社會對人才的摧殘,贊美一種巍然自立、剛直不阿的精神。
本文是篇絕妙的小品,托物寓意,小中見大。標題是“木假山記”,但作者并沒有泛泛地交待木假山的制作經過,也沒有刻意描繪其精美絕倫的雕刻藝術,而是借欣賞木假山,觸景生情,寫出了樹木的不同命運:有的剛剛發芽就過早地死去;有的剛長到拱把粗便也過早地被砍伐摧折;有的有幸成材,又被采伐者隨便剪除掉。而后展開想象,有“形”之木避過重重厄運被造成假山形狀,供人欣賞,確屬幸運。更有許許多多的大材,未被發現,卻被“樵夫野人”砍去當柴燒掉。這樣看來,樹木要活下去、要成材是極難的,要逃脫厄運也是極難的。
至此,作者的復雜心情可見一斑,文章字面上是寫樹木,其實字字句句都在寫人。在當時社會,不知有多少知識分子處在厄運之中,有多少有用人才被無端毀掉。偶爾有一個半個被“好事者”看中了,取用了,“強之以為山”,但也是被用來做成木假山式的裝飾品,供人裝飾其門面。借著樹木的命運寫當時的知識分子,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直白申述,較之直寫人的遭遇更為自然,更為含蓄感人。
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由寫樹木的遭遇,轉向寫木假山,借寫木假山山峰的品格來寫人的品格,表達自己對高尚情操的追求。“予之愛之,則非徒愛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愛之,而又有所敬焉。”作者敬愛的不單單是木假山的匠心獨運的精美的雕刻藝術,而更在于愛山的中峰的“魁岸踞肆,意氣端重”,愛其旁之二峰的“莊栗刻峭,凜乎不可犯”,愛其“岌然決無阿附意”的不卑不亢的姿態。這是作者傲岸不屈精神的體現,也是借物抒情的最好體現。
這篇《木假山記》,蘇洵從木假山聯想到樹木的遭遇,又由此而聯想到當時一些社會情狀,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感慨,體現出自己不與世俗同流的秉性,層層推進,環環相扣,無論從思想性還是從藝術性上來看,都可以說是他的獨具特色的一篇佳作。
后人評論
黃庭堅《豫章黃先生文集》卷十二《跋子瞻木山詩》:“往嘗觀明允《木假山記》,以為文章氣旨似莊周、韓非,恨不得趨拜其履舄間,請問作文關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