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散文·夏商西周兵法·易經》原文鑒賞
《古代兵法散文·夏商西周兵法·易經》原文鑒賞
[原文] (節選)
上 經
師
師貞,丈人,吉無咎。
彖曰: 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象曰: 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
初六: 師出以律,否臧,兇。
象曰: 師出以律,失律兇也。
九二: 在師中,吉無咎,王三錫命。
象曰: 在師中吉,承天寵也。王三錫命,懷萬邦也。
六三: 師或輿尸,兇。
象曰: 師或輿尸,大無功也。
六四: 師左次,無咎。
象曰: 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六五: 田有禽,利執言,無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尸,貞兇。
象曰: 長子帥師,以中行也。弟子與師,使不當也。
上六: 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象曰: 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亂邦也。
同 人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彖曰: 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象曰: 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初九: 同人于門,無咎。
象曰: 出門同人,又誰咎也。
六二: 同人于宗,吝。
象曰: 同人于宗,吝道也。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象曰:伏戎于莽,敵剛也。三歲不興,安行也。
九四: 乘其墉,弗克攻,吉。
象曰: 乘其墉,義弗克也,其吉,則困而反則也。
九五: 同人,先號咣而后笑。大師克相遇。
象曰: 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師相遇,言相克也。
上九: 同人于郊,無悔。
象曰: 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謙
謙,亨,君子有終。
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袞多益寡,稱物平施。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六二: 鳴謙,貞吉。
象曰: 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六四: 無不利,為謙。
象曰: 無不利,為謙;不違則也。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上六: 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象曰:鳴謙,志未得也。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復
復,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
象曰: 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無疾,明來無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初九:不遠復,無祗悔,元吉。
象曰:不遠之復,以修身也。
六二:休復,吉。
象曰:休復之吉,以下仁也。
六三:頻復,厲無咎。
象曰:頻復之厲,義無咎也。
六四: 中行獨復。
象曰: 中行獨復,以從道也。
六五:敦復,無悔。
象曰:敦復無悔,中以自考也。
上六:迷復,兇,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兇;至于十年,不克征。
象曰: 迷復之兇,反君道也。
離
離,利貞亨,畜牝牛,吉。
彖曰: 離,麗也; 日月麗乎天,百谷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柔麗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象曰: 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
初九:履錯然,敬之無咎。
象曰:履錯之敬,以辟咎也。
六二:黃離,元吉。
象曰:黃離元吉,得中道也。
九三: 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耊之嗟,兇。
象曰: 日昃之離,何可久也。
九四: 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
象曰: 突如其來如,無所容也。
六五: 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象曰: 六五之吉,離王公也。
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丑,無咎。
象曰:王用出征,以正邦也。
下經
晉
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
彖曰:晉,進也。明出地上,順而麗乎大明,柔進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也。
象曰: 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
初六: 晉如,摧如。罔孚,貞吉。裕無咎。
象曰:晉如,摧如;獨行正也。裕無咎; 未受命也。
六二:晉如,愁如,貞吉。受茲介福,于其王母。
象曰: 受茲介福,以中正也。
六三:眾允,悔亡。
象曰:眾允之,志上行也。
九四:晉如鼫鼠,貞厲。
象曰:鼫鼠貞厲,位不當也。
六五:悔亡,失得勿恤,往,吉。無不利。
象曰: 失得勿恤,往有慶也。
上九:晉其角,維用伐邑,厲,吉;無咎,貞吝。
象曰:維用伐邑,道未光也。
[鑒賞]
《易經》,亦稱《周易》,又簡稱《易》,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經典。自古以來,就被儒家推崇備至,尊為群經之首。我國古代軍事家,如孫武、孫臏、韓信、諸葛亮等,都精通《易經》,并用于軍事,以“易”演兵。
《易經》全書包括本文與解說兩部分。本文部分,稱作“經”,解說部分稱作“傳”。本文“經”由六十四卦文組成,如上文節選的“師”是第七卦,“同人”是第十三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爻以“初、二、三、四、五、上”字樣表示順序,以“九”表示陽爻,以“六”表示陰爻。如“師”卦第一句開頭“初六”,意為“師”卦之第一爻,為陰爻。第二句開頭“九二”,意為“師”卦之第二爻,為陽爻。解說部分“傳”由彖辭(上下)、象辭(上下)、系辭(上下)、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共十篇組成。《易經》版本一般將彖辭、象辭、文言分別附于有關卦爻的后面,系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獨立成篇。《易經》本文目錄如下:
上經: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噬嗑賁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
下經:咸恒遁大壯晉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央后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中孚小過既濟未濟
《易經》書名,儒家學者解釋說,“易”這個字表示“變易”、“不易”、“簡易”三種含義。宇宙萬事萬物,無時不在變化,人事也是如此,所以說“變易”;然而,變化不息的宇宙,卻具備法則性,井然有序,循環不已,有一定的法則和規律可循,所以說“不易”;由這“不易”法則,就能了解宇宙天地間動向,能夠預知,可以規范,所以說“簡易”。“經”就是道,就是理;天地的大道理,人生的大道理。闡明天理、人道的書,最神圣、最權威的典籍,故此名《易經》。
《易經》的作者,產生年代尚無定論。舊傳為伏羲畫卦,周文王作“經”,孔子作“傳”。現代學者一般認為,“經”是西周時代的作品,作者不可確考,“傳”則系戰國或秦漢之際的儒家作品,并非出于一時一人之手。《易經》問世后,后世學者注釋之風頗盛,傳世之作頗豐,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三國魏弼《周易注》,唐代李鼎祥《周易注解》和孔穎達《周易正義》,宋代程頤《伊川易傳》和朱熹《周易本義》,明代來知德《周易集注》,清代朱駿聲《六十四卦經解》等。注釋之外,還有人運用《易經》中的陰陽變理,推演成兵法的剛柔、奇正、攻防、虛實、主客、勞逸等對立關系的相互轉化,編成兵書《三十六計》。現代對《易經》的研究也很重視,今版《白話易經》很受社會歡迎。《易經》在國外也早有流傳。據香港《大公報》1989年報導,目前,《易經》已成了西方知識青年手中的時髦裝點。
《易經》內容十分豐富,充滿著古代樸素辯證法觀點。它以八卦形式,即象征天、地、雷、風(木)、水(雨)、火(日)、山、澤八種自然現象,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通萬物,究天人之際,探宇宙必變、所變、不變的大道理,闡人生知變、應變、適變的大法則,具體形象推測自然和社會變化,在肯定事物運動變化永無盡止的基礎上,預測到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要變為它的反面。卜筮范圍相當廣泛。反映了當時政治、宗教、戰爭、漁獵、牧畜、耕種、商旅、婚姻等諸多方面的情況。其中戰爭是卜筮的重要對象,寫戰爭的專卦有“師”、“同人”、“謙”、“復”、“離”、“晉”等,卦中涉及到戰爭動員,兵員征集、訓練,以及進攻戰、伏擊戰、防御戰、遭遇戰等戰法,給我們留下了極其珍貴的古代軍事史料。
本書輯錄了《易經》第七卦“師”、第十三卦“同人”、第十五卦“謙”、第二十四卦“復”、第三十卦“離”、第三十五卦“晉”,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易經》對于戰爭這一社會現象已有初步的認識。
一、注意戰爭性質,肯定正義的征伐,反對非正義的侵略
戰爭,從來就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第十五卦《謙》六五爻:“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指明為了制止鄰敵侵擾,消除戰患,出兵作戰是正義的、吉利的。同卦上六爻:“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有美好的盛名又能謙容,則有利于征伐。這些都是肯定了正義的戰爭。反之,如第二十四卦《復》上六爻所說:“迷復,兇,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兇,至于十年,不克征”。迷失道路必然有危險,國君不遵守道義而輕率出兵打仗,如同迷失了道路一樣,必然會遭大敗,危及國家安全,十年也難以恢復元氣。
二、重視軍事技能在戰爭中的作用,強調軍事紀律與戰爭勝敗的關系
歷代有才能的軍事家都十分注重訓練部隊,培養部隊的組織紀律觀念。這種治軍思想,在《易經》中也有體現。第七卦《師》六五爻:“田有禽,利執言,無咎。”田獵是古代軍事操練的重要方式,如同現代的軍事演習,田獵能捕獲禽獸,意味著武藝精練,那么在戰斗中俘虜敵人是沒有問題的。對于訓練素質差的部隊,第二十五卦《晉》九四爻則指出:“晉如鼫鼠,貞厲。”用鼫鼠生動巧妙地比喻不精通軍事技藝的將士而要進攻別人,貞卜的結果只能是危險。第七卦《師》初六爻:“師出以律,否臧,兇。”強調行軍作戰必須紀律嚴明,紀律不好必然要打敗仗。這句精辟名言,已從一般的戰爭經驗,上升到了軍事理論。
三、用辯證的觀點,分析戰爭勝負,正確制定戰略方針
戰爭歷來都有勝負之分,常勝將軍是不可能有的,一時和局部的失敗,不能代表整體和全局的失敗,戰局的需要,往往不能考慮一時一地的得失,這就是戰爭辯證法。我們從第十三卦《同人》、第三十卦《離》、第三十五卦《晉》中就可以領略到這種深奧的辯證觀點。《同人》卦爻辭從頭至尾記錄了戰前征兵、動員、訓練和戰斗,以至勝利的情況,大體可以連讀成文。卦辭和初九爻、六二爻記戰爭的動員“同人于門”、“同人于宗”。部隊在城門外、宗廟前集中動員;九三爻說戰術運用雖然正確,戰斗進行卻不順利。“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九四爻和九五爻說挫折如何轉向勝利,喻意深遠。“同人先號咷而后笑”。上九爻說全軍將士在郊外慶賀勝利。“同人于郊,無悔。”通讀全卦,不僅反映了戰爭的全過程,而且指出了如何從失敗走向勝利,在軍事指揮上出現了戰術思想的萌芽。如“同人先號咷而后笑,”失敗可以激發人奮發向上,取得勝利。再如“伏戎于莽,升其高陵。”把部隊隱蔽在深山老林里,作戰要占領陣地制高點。這些都是具體體現。第三十卦《離》主要講警戒,偷襲和反擊。這一卦含有敗可以轉勝的樸素軍事辯證法的萌芽,如“出涕沱若,戚嗟若,吉。”意思是遭到了敵人的搶掠屠殺之后,大家憂戚悲嘆,淚如雨下,但是經過血的教訓,可以化悲痛為力量,可以說“吉”。第三十五卦《晉》主要講戰略戰術。這一卦揭示了一些一般的軍事原則,如“悔亡,失得勿恤。往,吉。無不利。”打了敗仗,不應氣餒。因為勝敗是兵家常事,只要再接再厲,就會打勝仗,無往而不利。這里尤其可貴的是還有了戰略思想的萌芽,懂得了進攻必須正確估量敵我雙方的力量,然后再去考慮是否可以攻城伐邑。“晉其角,維用伐邑。厲,吉;無咎,貞吝。”作戰要考慮各方面復雜情況,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容易方面和困難方面,情況有利就進攻,情況不利就防守,以確保戰爭勝利。
《易經》是一部古老的卜筮書,成書早在現存兵書之前,又因為孔子的傳述,后世的穿鑿附會,染上了種種神密色彩。但前述種種軍事觀點,能在遠古時代的文字中得到印證,確實說明了我們祖先的發達。又因為是遠古時代的作品,《易經》所體現的軍事觀點,也遠遠不止上述種種。這里只是以淺顯的文字,拋出一孔之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