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后》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
予嘗論書,以謂鐘、王之跡蕭散簡遠,妙在筆畫之外。至唐顏、柳始集古今筆法而盡發之,極書之變,天下翕然以為宗師,而鐘、王之法益微。
至于詩亦然。蘇、李之天成,曹、劉之自得,陶、謝之超然,蓋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瑋絕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詩人盡廢,然魏晉以來,高風絕塵,亦少衰矣。李、杜之后,詩人繼作,雖間有遠韻,而才不逮意,獨韋應物、柳宗元發纖秾于古簡,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唐末司空圖,崎嶇兵亂之間,而詩文高雅,猶有承平之遺風。其詩論曰:“梅止于酸,鹽止于咸,飲食不可無鹽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蓋自列其詩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韻,恨當時不識其妙,予三復其言而悲之。
閩人黃子思,慶歷、皇佑間號能文者。予嘗聞前輩誦其詩,每得佳句妙語,反復數四,乃識其所謂。信乎表圣之言,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嘆也。予既與其子幾道、其孫師是游,得窺其家集。而子思篤行高志,為吏有異才,見于墓志詳矣,予不復論,獨評其詩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