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散文·陶弘景·答謝中書書》原文鑒賞
《漢魏六朝散文·陶弘景·答謝中書書》原文鑒賞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2。青林翠竹,四時俱備3。曉霧將歇4,猿鳥亂鳴。夕陽欲頹5,沉鱗竟躍6。實是欲界之仙都7,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奇者8。
【注釋】 1謝中書:謝徵(或作微)字元度,曾為中書鴻臚,故稱“謝中書”。這是作者寄給謝徵談山水的信。2交輝:交相輝映。3四時:四季。4歇:消。5頹:墜落。6沉鱗:水中魚群。7欲界:佛家所謂三界之一,說是有七情六欲的眾生所居之處,指人間。8“自康樂”二句:“康樂”,謝靈運世襲封康樂公,故稱。與,參與的意思,可引伸為觀覽、欣賞,領略。二句是說,從謝靈運以后,就再也沒有能欣賞這奇妙的山水的人了。
【今譯】 山川的美麗的景色,古來是共同談論的話題。那高峰直插云天,清流澄澈見底。兩岸邊的石壁上,各種顏色交相輝映,那青松翠竹,是一年四季都具備的。晨霧即將散去,猿啼、鳥唱夾雜而鳴。夕陽就要落下,沉魚競相躍起,這地方真是人間天堂,自從康樂公謝靈運以后,還沒有過到這里游覽、欣賞的人。
【集評】 清·許梿《六朝文絮》卷三:
演迤澹沱,蕭然塵之外,得此一書,何謂白云不堪持贈。
近代胡懷琛《古文筆法百篇·寫景琢句法》。
寫山,寫水,寫竹樹猿鳥魚等,無不善于形狀。雖寥寥短幅,而畫意無窮。文耶、畫耶、吾不知矣。
【總案】 創作之中,長篇巨制,誠屬不易,短文小品,也甚艱難,前者靠功力,后者憑才氣。前者因浩浩蕩蕩,何妨泥沙俱下?后者則珠瑩玉潤,不掩瑕疵。何況作者還得有縮龍成寸的手段,能夠“拳打站腳之地”,能夠在咫尺之間,寫出江煙開闊,看這篇《答謝中書書》,可以“思過半”矣,尤為難能可貴在,作者并不因小品文篇幅有限,一字千金,便惜墨如金,從而把通篇弄成“密不透風”,他反而全用“白描”手段,大處落墨,仿佛全在不經意間,潑灑出一副水墨圖。但細細看來,忽有所悟,文章所以有一股靈動之氣關鍵在于宏闊之中暗藏機杼。文章起首便是寫景,虛喝一句后便筆筆緊接,這種作法,好在能夠取勢,蓄勢,但一力為之,便易成“堆積”,“滿紙死氣”。妙在其能一筆收住,結尾處跌宕又起,“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是點睛之筆,使成龍破壁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