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作品:《老子》
簡介
《老子》,即《道德經》,一般認為是老聃所作。分上下兩篇,共八十一章,五千余字。《老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作,論述了道的哲學,主張無為而治,充滿了辯證法思想和政治、軍事、人生的智慧,對中國傳統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或字伯陽,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春秋時期思想家。曾擔任過周守藏室之史,相傳孔子曾向他問禮。他見周朝日益衰落,社會日益混亂,于是西出函谷關,以求避世。在關尹喜的一再要求之下,作《道德經》。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斯惡矣;
皆知善之為善,
斯不善矣。
故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
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
前后相隨①。
是以,圣人
處無為之事②,
行不言之教③,
萬物作焉而不為始,
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④。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注釋
①根據帛書本,后面還有“恒也”兩字。 ②處:處居,執行。 ③行:做、辦。 ④弗:不。
譯文
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美”,這就(有)丑了;天下的人都知道“善”之所以“善”,這就(有)惡了。
有與無相互生成,難與易相互形成,長與短相互彰顯,高與下相互擴展,音與聲相互應和,前與后相互跟隨,對立面相互依存是永恒的。
因而,圣人治國處事以“無為”為事,以“無言”為教。任憑萬物的生長而不加倡導,萬物育成而不占為己有,撫育萬物而不企求其報答,萬物成功了而不居功自夸。因為他不居功自恃,所以人們反而都會將功績歸于他,他的功績也因此而不泯滅。
反 者 道 之 動
反者道之動①,
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于有,
有生于無。
注釋
①反:同“返”。
譯文
相反相成、物極必反,是“道”的運動;柔弱勝剛強,是“道”的作用。
天下萬物都是產生于看得見的有形物質,而這種有形的物質則是產生于看不見的“無”。
大 成 若 缺
大成若缺①,
其用不弊②。
大盈若沖③,
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④,
大巧若拙。
大辯若訥⑤。
大贏若絀。
躁勝寒⑥,
靜勝熱,
清靜為天下正⑦。
注釋
①大成:最完美的東西。 ②弊:衰竭、衰敗。 ③沖:虛、空。 ④屈:同“曲”。 ⑤訥:笨嘴拙舌。 ⑥躁:急走。 ⑦正:通“政”,首領。
譯文
最完美的,好似殘缺,但其作用是永遠不會衰竭的。最充盈的,好似空虛,但其作用是無窮的。最正直的,卻似彎曲;最靈巧的,卻似笨拙;最好的口才,卻似不善言辭;最大的贏利,卻如虧本。這其實也是相反相成的道理。活動可以戰勝寒冷,而安靜則可以克服炎熱。一旦清靜無為,則可以作天下的首領了。
其 安 易 持
其安易持①;
其未兆易謀②;
其脆易泮③;
其微易散。
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亂。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④;
九層之臺,
起于累土⑤;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為者敗之;
執者失之。
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
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
常于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
則無敗事。
是以圣人,
欲不欲,
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
復眾人之所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注釋
①持:掌握、保持。 ②兆:征兆。 ③泮(pàn):同“判”,散、解。 ④毫末:細小的萌芽。 ⑤累土:一筐土。
譯文
事物穩定時,最容易掌握和維持;沒有露出變化跡象時,最容易調理;其脆弱之時,容易分解;其細微之時,容易發散。做事情的時候,在問題未發生之前就要處理妥當,在禍亂尚未產生之前就要加以防范。
合抱的大樹,是從細小的萌芽開始成長起來的;九層的高臺,是用一筐筐的泥土建起來的;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的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
違背自然規律去做會招致失敗,過分執著會遭到損害。因而,圣人無為也就沒有失敗,無所執著也就不會有損害。
人們做事情的時候,往往會在將要成功之際失敗了,這是因為他們沒有像開始時那樣謹慎了。所以說:如果我們能夠在事情將要結束之際也像開始時那樣謹慎的話,也就沒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
因此,圣人追求的是不追求,不以難得的物品為寶貴;圣人要學的就是不學,以補救眾人所常犯的過錯,以輔助萬物的自然發展而不妄加干涉。
小 國 寡 民
小國寡民①,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②,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③,
雖有舟輿,
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
無所陳之④。
使人復結繩而用之⑤。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樂其俗,
鄰國相望,
雞犬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注釋
①小、寡:使動用法。 ②什伯之器:各種器具。 ③重死:看重死亡,即重視生命。 ④陳:陳列。 ⑤結繩:在文字產生以前,人們以結繩記事。
譯文
國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也不要去使用。要讓老百姓重視自己的生命,而不遷徙到遠方去。雖然有船有車,但是沒有必要去乘坐它;雖然有盔甲兵器,但是沒有機會去陳列它。讓老百姓重新回到結繩記事的生活狀態之中去。
人民感到自己的食物香甜,覺得自己的衣服美觀,覺得自己的居所安適,快樂地遵行其風俗。國與國之間互相看得見,雞犬的叫聲也互相聽得見,但是,人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來往。
信 言 不 美
信言不美①,
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②,
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③,
博者不知。
圣人不積,
既以為人己愈有,
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
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
為而不爭。
注釋
①信:真誠、誠實。 ②辯:能說會道。 ③博:顯示知道的事情多。
譯文
真誠的言辭不華麗,華麗的言辭不真誠。
善良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善良。
真知者不賣弄,賣弄者無真知。
圣人是不積聚的,他盡量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加充實;盡量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為豐富。
所以,天的法則是讓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去傷害它們。圣人的原則是,做任何事情都不與別人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