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禮記·苛政猛于虎》原文鑒賞
《先秦散文·禮記·苛政猛于虎》原文鑒賞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②,使子路問之③,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④。”而曰⑤:“然。昔者吾舅死于虎⑥。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為不去也⑦?”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⑧:苛政猛于虎也⑨!”
【注釋】 ①選自《禮記·檀弓下》。 ②夫子:老師,指孔子。式:同軾,車前橫木,這里指扶軾而立的意思。 ③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也稱季路。 ④壹:實在,一定。重(chong音蟲):有憂,憂傷重重。 ⑤而:就。 ⑥舅:丈夫的父親。 ⑦去:離開。 ⑧小子:年青人,年長者對晚輩的稱呼。識(zhi音志):同“志”,記著。 ⑨苛政:暴虐的政治。
【今譯】 孔子路過泰山邊上,看到有一婦人在墓傍痛哭。孔子扶著車前的橫木傾聽了一會兒,派子路去問她,說:“聽您的哭聲,好象有許多痛苦。”婦人回答說:“是的。以前我的公公死在虎口,我的丈夫也死在虎口。現在,我的兒子又死于虎口。”孔子問:“那為什么不離開這里呢?”婦人說:“這里沒有暴虐的統治呀。”孔子對弟子們說:“你們應該記著:暴虐的統治比老虎還要厲害。”
【集評】 宋·謝枋得《謝疊山先生評注四種》:“此等議論,箴規時政,皆痛切之言。柳子厚《捕蛇者說》蓋本于此。”
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三:“文不滿百字,而其中有山有墓,有哭者,有聽者;有虎之猛,有苛政之更猛。無數景物,無數情態,洵簡練之至。”
【總案】 這是一篇以取喻明理的手法寫成的優秀散文。作者把生動的意象、模擬的描繪和精辟的說理相結合,既給人以深刻的哲理啟迪,同時又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讓無形的物外之理寓于有形的形象之中,運用畫龍點睛的筆法,在敘述中讓讀者領悟出精深的道理,是這篇短文的精妙所在。但作者“苛政猛于虎”的結論并非到篇末陡然出現,全篇中的隱筆處處皆是。全篇從開頭的路遇到對話,都沒有涉及政治.只介紹泰山、墓地、老虎以及猛虎吃人的悲劇。但最后,作者以畫龍點睛之筆,點出文章深刻的主題,苛政對人民的殘害昭然若揭。
文章抨擊苛政的主題,以“孔子過泰山側”的簡短故事表現出來,這得力于作者采用生動的類比手法。以虎患與苛政相類比,巧妙地取物喻理,新人耳目,出奇制勝。虎傷祖孫三代已夠十分兇殘,但暴虐的政治其甚于虎。舉事以類義,即物以明理,作者以老虎傷人的具體實象的描寫,說明了“苛政猛于虎”的深刻道理。因而,使這一則僅八十余字的泰山之側的路遇故事,言簡意賅,含義深沉,成為歷代說理文體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