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列子·周穆王篇(節(jié)選)》原文鑒賞
《先秦散文·列子·周穆王篇(節(jié)選)》原文鑒賞
周之尹氏大治產(chǎn),其下趣役者侵晨昏而弗息①。有老役夫筋力竭矣,而使之彌勤。晝則呻呼而即事②,夜則昏憊而熟寐,精神荒散,昔昔夢為國君③。居人民之上,總一國之事。游燕宮觀④,恣意所欲,其樂無比。覺則復役。人有慰喻其勤者。役夫曰:“人生百年,晝夜各分⑤。吾晝?yōu)槠吞敚鄤t苦矣;夜為人君,其樂無比。何所怨哉?”尹氏心營世事,慮鍾家業(yè)⑥,心形俱疲,夜亦昏憊而寐。昔昔夢為人仆,趨走作役,無不為也;數(shù)罵杖撻,無不至也。眠中啽囈呻呼,徹旦息焉。尹氏病之,以訪其友。友曰:“若位足榮身,資財有余,勝人遠矣。夜夢為仆,苦逸之復,數(shù)之常也。若欲覺夢兼之,豈可得邪?”尹氏聞其友言,寬其役夫之程,減己思慮之事,疾并少間⑦。
【注釋】 ①趣(qu音屈):同“趨”,奔走。侵:漸進。 ②呻呼:呻吟。即事:從事,干活。 ③昔昔:夕夕,夜夜。昔通夕。④燕(yan音宴):通“宴”。 ⑤分:半。 ⑥鍾:注意。 ⑦少間:病稍好轉(zhuǎn)。
【今譯】 周代的尹氏大力經(jīng)營產(chǎn)業(yè),他手下奔走干活的人從早到晚不得休息。有個老仆人體力衰竭了,但把他使喚得更加勤快。老仆人白天就呻吟著去干活,晚上就昏迷疲倦地沉睡過去,精神迷亂,夜夜夢見做了國君。高居百姓之上,統(tǒng)領(lǐng)全國的政事。在宮殿里闕門上游樂飲宴,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快樂沒有能比得上的。睡醒后就又去干活。有人對他這種辛苦安慰勸導。老仆人說:“人活一輩子不過百年,白天黑夜各半。我白天作仆人,苦是苦啊;晚上做國君,那快樂沒有能比得上的。我有什么怨恨的呢?”尹氏一心經(jīng)營世俗之事,思想全集中在家業(yè)上,心身都疲倦了,晚上也昏沉疲乏地睡過去。夜夜夢見做了人家的仆人,奔走于苦力,沒有什么事不做的;數(shù)說辱罵,棍棒拷打,沒有什么不到身上的。睡夢里說夢話呻吟,直到天明才停止。尹氏對此感到苦惱,拿這事去詢問他的朋友。朋友說:“你的地位足以使你榮耀起來,你的錢財用不完,遠遠地勝過別人了。夜里夢見做了仆人,辛苦逸樂循環(huán)往復,這是人命運中的常事。你要醒時和夢里都想快樂,怎么可能呢?”尹氏聽了他的朋友的話,減輕仆人的勞役,減少自己考慮的事情,尹氏和仆人的病都有所好轉(zhuǎn)。
【集評】 宋·劉辰翁《列子沖虛真經(jīng)評點》:“實理善喻,于是有夢覺兼者亦出于此矣。”
又:“……此段以夢覺之事形容苦樂之事,其言甚有味。”
明·孫礦《列子沖虛真經(jīng)評》:“撰事甚奇,行文卻平易。”
明·陳仁錫《列子奇賞》:“尊卑相為晝夜,其中有妙理。”
又:“須知夢境,與默有別。”
民國·張之純《評注諸子菁華錄》:“儼然一代本紀文字。”
又:“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邱,尹氏夢為人仆乎,得毋人仆之夢為尹氏乎?”
又:“自古帝王,不過抵役夫之一夢,言之可嘆。”
又:“尹氏信其友,固已脫然無累矣,不識此時役夫且抱失國之憂否?”
【總案】 《周穆王篇》八個故事多與夢相關(guān),在肯定現(xiàn)實世界對人的精神影響下談覺話夢,所謂“晝想夜夢,神形所遇”,雖然故事本身有“幻化生滅”色彩,但畢竟對人覺醒時理智認識和夢幻時精神活動有認真的探索。唐人盧重玄《列子注》解釋這則寓言說:“夫勞形而逸其神者,則覺疲而夢安;勞神而逸其形者,則覺樂而夢苦……故形神俱勞,兩過其分。若勞逸適中者,疾并少間矣。”這段文字分作兩截,意義相反為對,以四字散句為主,因而形整而神逸,敘事言意,寫盡世俗人情的苦樂兩種不同形態(tài)。役夫晝?yōu)槠吞敚篂槿司?尹氏心營世事,夜夢為仆,二者陰差陽錯,讀來頗有趣致。筆端簡括,摹事可見,是其行文長處。
宋陽里華子中年病忘①,朝取而夕忘,夕與而朝忘;在途則忘行,在室則忘坐;今不識先,后不識今。闔室毒之②。謁史而卜之③,弗占④;謁巫而禱之,弗禁;謁醫(yī)而攻之,弗已。魯有儒生自媒能治之⑤,華子之妻子以居產(chǎn)之半請其方⑥。儒生曰:“此固非卦兆之所占,非祈請之所禱,非藥石之所攻。吾試化其心,變其慮,庶幾其瘳乎⑦!”于是試露之,而求衣;饑之,而求食;幽之,而求明。儒生欣然告其子曰:“疾可已也。然吾之方密,傳世不以告人。試屏左右⑧,獨與居室七日。”從之。莫知其所施為也,而積年之疾一朝都除⑨。華子既悟,乃大怒⑩,黜妻罰子(11),操戈逐儒生。宋人執(zhí)而問其以(12)。華子曰:“曩吾忘也,蕩蕩然不覺天地之有無。今頓識既往,數(shù)十年來存亡、得失、哀樂、好惡,擾擾萬緒起矣(13)吾恐將來之存亡、得失、哀樂、好惡之亂吾心如此也,須臾之忘,可復得乎?”子貢聞而怪之,以告孔子。孔子曰:“此非汝所及乎!”顧謂顏回紀之。
【注釋】 ①病忘:指得了健忘癥。 ②闔(he音何)家:全家。毒:苦。 ③史:筮人,占卜者。 ④弗占:弗驗,沒有效驗。 ⑤媒(mei音枚):介紹。 ⑥居:蓄。 ⑦庶(shu音樹)幾:大概。瘳(chou音抽):病愈。 ⑧屏:退。 ⑨積年:多年。除:愈。 ⑩乃:于是。 (11)黜(chu音處):出逐。罰,拷打。 (12)以:故,原由。 (13)擾擾:紛亂的樣子。
【今譯】 宋國的陽里華子中年得了健忘癥,早晨拿了東西晚上就忘掉,晚上放下東西早晨就忘掉;在路上就忘記走路,在屋里就忘記坐下;現(xiàn)在不知道以前,以后不知道現(xiàn)在。全家人都對他發(fā)愁。請卦師來給他算卦,沒有效驗;請巫神來給他祈禱,不能止住;請醫(yī)生來給他治療,也治不好。魯國有個儒生自我介紹能治這種病,華子的妻子兒子拿家產(chǎn)的一半求這個驗方。儒生說:“這種病本不是卦兆可以效驗的;不是祈禱可以禳除的,不是藥石可以治療的。我試著改改他的心志,變變他的思慮,大概可以痊愈吧!”于是試著教他赤身露體,他就要衣裳;教他餓一餓,他就要飯食;把他放在黑暗之中,他就要光亮。儒生高興地告訴他的兒子說:“病是可以治的。但是我的藥方是保密的,世代相傳不把它泄露給別人。試著教左右的人退下去,我單獨跟他在一個屋子住七天。”華子的兒子照他的話辦。沒有人知道他所用的方法,但多年的疾病很快全都治好了。華子清醒以后,卻大發(fā)脾氣,趕走妻子,懲罰兒子,拿起矛子追趕儒生。宋國人抓住他問了原因。華子說:“過去我忘記一切的時候,空蕩蕩地不覺得天地有沒有。現(xiàn)在突知道過去,以及數(shù)十年來的興盛和衰落,成功和失敗,哀愁和歡樂,愛好和憎惡,亂紛紛地無數(shù)煩惱都產(chǎn)生了。我恐怕將來的存亡、得失、哀樂、好惡又這樣攏亂我的心緒,即使短暫的忘懷,能重新得到嗎?”子貢聽到這事覺得奇怪,把這事告訴孔子。孔子說:“這不是你能弄懂的!”
【集評】 宋·劉辰翁《列子沖虛真經(jīng)評點》:“設(shè)喻甚好,第悟而往數(shù)十年事是未忘也,則不知矣,發(fā)越收拾皆是。”
又:“……蓋以世人優(yōu)樂得失存忘好惡能亂其心,非有道者樂而志之,則不如病忘之為愈也。末后卻不說盡,但云非汝所及,又是一機軸。”
明·孫礦《列子沖虛真經(jīng)評》:“熱鬧。”
明·陳仁錫《列子奇賞》:“庸醫(yī)殺人。”
又:“師不忘易,師忘難。”
民國·張之純《評注諸子菁華錄》:“初試之以驗應乎與否。藥已對病,故決然自任,前所驗三法亦頗近理,不同走方賣藥駭人。”
又:“語云,事大如天醉亦休,謂托于酒而逃之也。列子身居亂世,厭聞厭見,特借他人杯酒澆胸中磊塊,故言之過激乃爾。”
【總案】 此篇寓言寫陽里華子得了健忘癥,多方延醫(yī),都無效果。而一儒生卻以密方治愈之。有病即治,治之而愈,本是人之常情,而陽里華子卻光起火來,真乃令人驚詫莫名,原來是為了忘記世間的一切煩擾。這正是列子貴虛思想的寫照。寓言先寫病況,奇;次寫多方醫(yī)治無效,更奇;繼之儒生治之病愈,又更奇;病愈而大怒,奇之又奇。全文精警、樸實,而奇詭跌宕,層層生色,正如行山陰道上,引人入勝,而結(jié)穴處孔子所云“此非汝所及乎”一句,更加重了文章的奇跌韻致。又多用長句的鋪排和詞組的列舉,讀來甚覺頓挫有力。
秦人逢氏有子①,少而惠②,及壯而有迷網(wǎng)之疾。聞歌以為哭,視白以為黑,饗香以為朽③,嘗甘以為苦④,行非以為是;意之所之,天地、四方、水火、寒暑,無不倒錯焉者。楊子告其父曰:“魯之君子多術(shù)藝,將能已乎?汝奚不訪焉 ?”其父之魯,過陳,遇老聃,因告其子之證⑤。老聃曰:“汝庸知汝子之迷乎⑥?今天下之人皆惑于是非。昏于利害。同疾者多,固莫有覺者。具一身之迷不足傾一家,一家之迷不足傾一鄉(xiāng),一鄉(xiāng)之迷不足傾一國,一國之迷不足傾天下。天下盡迷,孰傾之哉⑦?向使天下之人其心盡如汝子⑧,汝之反迷矣。哀樂、聲色、臭味、是非,孰能正之?且吾之此言未必非迷,而況魯之君子迷之郵者⑨,焉能解人之迷哉?榮汝之糧⑩,不如遄歸也。”
【注釋】 ①逢(pang龐):當作“逢”,姓。 ②少(shao音紹):幼。惠:作“慧”。 ③饗(xiang音享):食,吃。朽:臭。 ④嘗:通“常”。 ⑤證:同癥。 ⑥庸:豈,難道。 ⑦傾:當作“正”。 ⑧向(xiang音相):作“鄉(xiāng)”。昔。 ⑨郵:通“尤”。 ⑩榮:贏,負擔。(1 1⑥遄:速。
【今譯】 秦國人逢氏有個兒子,小時很聰明,等長大卻得了個胡涂病。聽見唱歌以為是哭,看到白的以為是黑的,吃了香的以為是臭的,嘗到甜的以為是苦的,做事錯了以為是對的:他的意念所到之處,天地、四方、水火、寒暑,沒有不是顛倒的。楊子告訴他的父親說:“魯國的賢人多技藝,是不是能治好這種病?你為什么不去請教呢?”父親前往魯國路過陳國,碰見老聃,就陳說他兒子的癥狀。老聃說:“你哪里知道你兒子的胡涂呢?現(xiàn)在天下之人都對是非迷迷胡胡,對利害胡胡涂涂。害同一個病很多,本來就沒有清醒的。再說一個人迷胡不能使一家敗落,一家人胡涂不能使一鄉(xiāng)敗落,一鄉(xiāng)人迷胡不能使一國敗落,一國人胡涂不能使整個天下敗落。天下如果全都胡涂,誰使它敗落呢?假如天下人的心都象你兒子,你就反而胡涂了。哀樂、聲色、臭味、是非,誰能分辨它?而且我的這些話未必不胡涂,何況魯國的君子是最迷胡的,怎能消除別人的胡涂呢?帶著你的干糧,不如趕快回家吧。”
【集評】 宋·劉辰翁《列子沖虛真經(jīng)評點》:“忘者夢覺,迷者覺夢,論其所造迷者之得又多幾乎真矣。”
又:“以此迷疾之說以翻前一段病忘之意……其意蓋謂今世之人皆迷于利欲而不知道,反以有道者為迷也。”
明·孫礦《列子沖虛真經(jīng)評》:“快論。”
又:“歷敘情狀好。”
民國·張之純《評注諸子菁華錄》:“亂世之人,廢君可托于行權(quán),篡取可名為禪讓。上下無別,則父子之恩薄,婚姻失常,則夫婦之道苦矣。迷網(wǎng)之疾,舉國若狂,為之奈何。”
又:“意翻空而易奇。”
又:“寫迷網(wǎng)盡致。”
【總案】 《列子》寓言無論內(nèi)容和形式,都注重內(nèi)容的集中和結(jié)構(gòu)的緊湊。此則敘事的鋪排,對話的排比,都圍繞著“迷”字詰墨設(shè)色。特別是“天下盡迷”十句,句句轉(zhuǎn)宕,一氣旋折,確實是“意翻空而易奇”的精采生色文字。末尾再縱放一筆,“榮(贏)汝之糧,不若遄歸也”使文章神氣光彩愈為煥發(fā)。一段不長文字,“迷”字凡十見,這也是結(jié)構(gòu)嚴密的一個顯著特色。
燕人生于燕,長于楚,及老而還本國。過晉國,同行者誑之①;指城曰:“此燕國之城。”其人愀然變?nèi)?sup>②。指社曰③:“此若里之社④。”乃喟然而嘆。指舍曰:“此若先人之廬。”乃涓然而泣⑤。指垅曰:“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同行者啞然大笑⑥,曰:“予昔紿若⑦,此晉國耳。”其人大慚⑧。及至燕,真見燕國之城社,真見先人之廬冢,悲心更微⑨。
【注釋】 ①誑:欺。 ②愀(qiqo音悄)然:憂愁的樣子。 ③社:土地廟。 ④里:鄉(xiāng)里,指故鄉(xiāng)。 ⑤涓(xuan音泫)然:流淚的樣子。 ⑥啞(yue音約)然:失聲大笑的樣子。 ⑦昔:當為“皆”字之誤。紿(dai音待):欺。 ⑧慚:羞愧。 ⑨更:再。微:無。
【今譯】 一個燕國人在燕國出生,在楚國長大,到年老時要回本國去。經(jīng)過晉國的時候,同行的人騙他;指著城說:“這是燕國的城。”那人臉上顯出了憂傷的神色。指著土地廟說:“這是你家鄉(xiāng)的土地廟。”那人竟長長地嘆氣。又指著房屋說:“這是你先人的房屋。”那人竟流著淚哭起來。又指著高土堆說:“這是你先人的墳墓。”那人便大哭起來。同行的人失聲大笑,說:“我全是騙你,這是晉國啊。”那人非常羞愧。等到了燕國,真正見到了燕國的城和土地廟,真正見到了先人的房屋、墳墓,悲傷的心情反而減輕了。
【集評】 宋·劉辰翁《列子沖虛真經(jīng)評點》:“甚有味也。此與孺子入井相似皆心誠,有之以此識哀樂之所從生皆忘也。何至從人之所感哉!惻隱之反而示發(fā)之中也,取彼明此,亦是偶然。”
又:“此段蓋言人心無真見則或以妄者為是而真者為非也。據(jù)此一段篇語極到,必列子之本書。”
明·孫礦《列子沖虛真經(jīng)評》:“詳敘情狀好。”
民國·張之純《評注諸子菁華錄》:“人心悲感,一往而深,用之太過,后將不繼。故古人于性情之事借學養(yǎng)以留之,為躃踴以節(jié)之,因不系乎俯仰之成跡矣。”
【總案】 此則寓言不過百余字,類同一篇特小小說,完全采用直敘和白描的手法,卻把一個燕人回鄉(xiāng)的故事寫得活靈活現(xiàn),不僅使同行者啞然大笑,而且使讀者也會啞然大笑。嗔笑之余,卻領(lǐng)悟一個道理:人心無真見則或以妄者為是而真者為非;或曰:人心悲感,一往而深,用之太過,后將不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