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鐘《天生橋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黃鐘:天生橋記
黃鐘
榆西天生橋者,龍關勝境也。兩岸絕壁,一石跨江,非關人力,故曰天生。
其景則前臨洱水,氣象萬千。下疊浪如梅,千年不謝。撥地倚天,則江峰之峻也;神工鬼斧,則石門之險也。此景之在其左者。右有石,或即天威徑。蓋昔武侯南征,擒孟獲于此。獲曰:“丞相不徑處,奇怪自天威”者,此也。
文人韻事,題識不一而足。而余于斯,又別有會心焉。當乎春夏之交,風和景明,山青木蔚,來則峰巒如拱如揖,若將余迎。去則野鳥嚶嚶,白云隱隱,若將余留。而且石門之下,風水相蕩,有絲竹音焉。及秋冬,而此景變矣。木落崖枯,則巉崖削壁,恍乎欲博人而嘔呀者。風煙掃蕩,寒鳥凄凄,則如過戰壘之郊,班聲四起。而且激浪洶濤,沖崖震怒,則絲竹音一變而為虎豹吼矣。夫非猶是天橋哉,何時異而景不同也。
噫!世態之炎涼,殆如斯乎,游者亦可以觀矣。是為記。
天生橋位于云南大理市下關以西約一公里處。在危巖突兀的兩山之間,有一巨石天然聳立,跨越飛流,橫臥河岸,將哀牢山脈與點蒼山脈相連。這里既是洱海水的出口,又是下關風的入口,橋上狂風呼嘯,橋下水聲如雷,頗具驚心動魄之險。長期以來,流傳著不少動人的傳說,“文人韻事,題識不一而足”。
要把天生橋險峻的自然景觀與豐富的人文遺跡作詳盡介紹,似乎洋洋灑灑萬余言亦難窮盡。況且這并非文學游記之職能。因而黃鐘在《天生橋記》中,僅對天生橋的自然概貌與歷史傳說作簡括概述后,便側重從天生橋的“春夏之交”與“及秋冬”的變化中,寫出自己的“別有會心”。從“風和景明”到“風煙掃蕩”;從“山青木蔚”到“木落崖枯”;從“野鳥嚶嚶”到“寒鳥凄凄”;從“白云隱隱”到“激浪洶濤”;從“峰巒如拱如揖,若將余迎”,到“如過戰壘之郊,班聲四起”。作者抓住視覺、聽覺的不同感受,采用對比、擬人的多樣手法,把自己不同季節置身于天生橋的獨特感受,寫得繪聲繪色,生動傳神。前者是生機盎然、和諧誘人的畫面;后者卻成了蕭條零落、摧肝裂膽的圖景。前者仿佛使我們看到置身于春風中輕歌曼舞、充滿活力的少女的美姿;后者卻猶如聽到在悲涼秋風中頓足捶胸,風燭殘年的老人的痛哭。這里濃縮著天生橋的盛衰與榮枯,啟示著大自然的豐富與神秘。
倘若就此擱筆,那么作者的“別有會心”并沒有多少新穎之處。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能在最后把天生橋”絲竹音一變而為虎豹吼”的時異景殊與人類社會的“世態之炎涼”巧妙結合,空間與時間、自然與社會在這里交融、碰撞,閃發出哲理的火花,使讀者受到一種深刻的啟示,留下長久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