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園里》鑒賞
作者: 趙寧
吳爾芙
米蘭達睡在果園里,躺在蘋果樹底下一張長椅上。她的書已經掉在草里,她的手指似乎還指著那句:“Ce pays est vraiment un des coins du monde ou le rire des filles éciate le mieux……”仿佛她就在那兒睡著了。她手指上的貓眼石發綠,發玫瑰紅,又發橘黃,當陽光濾過蘋果樹照到它們的時候。于是,微風一吹,她的紫衣起漣漪,象一朵花依附在莖上;草點頭;一只白蝴蝶就在她的臉上撲來撲去。
她頭上四嘆高的空中掛著蘋果。突然發一陣清越的喧響,仿佛是一些破銅鑼打得又猛,又亂,又野蠻。這不過是正在合誦乘數表的學童,被教師喝住了,斥罵了一頓,又開始誦乘數表了。可是這個喧響經過米蘭達頭上四咫高的地方,穿過蘋果樹枝間,撞到牧牛人的小孩子,他正在摘籬笆上的黑莓,在他該上學的時候,使他的拇指在棘刺上刺破了。
接著有一聲孤寂的號叫——悲哀,有人性,野蠻。老巴斯蕾,真的,是泥醉了。
于是蘋果樹頂上的葉子,平得象小魚抵住了天藍,離地三十呎,發一聲凄涼愁慘的音調。這是教堂里的風琴奏“古今贊美歌”的一曲。聲音飄出來,被一群在什么地方飛得極快的鶇鳥切碎了。米蘭達睡在三十尺之下。
于是在蘋果樹和梨樹頂上,離睡在果園里的米蘭達三十尺高的地方,鐘聲得得,間歇的,遲鈍的,教訓的,因為教區里六個窮女人產后上教堂感恩,教區長謝天。
再上去一點,教堂塔頂上的金羽,尖聲一叫,從南轉東了。風向轉了。它嗡嗡地響在旁的一切之上,下臨樹林、草場、丘陵,離睡在果園里的米蘭達多少哩。它刮前去,無目,無腦,遇不著任何能阻擋它的東西,直到轉動了一下,它又轉向南了。多少哩之下,在一個象針眼一般大的地方,米蘭達直站起來,大聲地嚷:“噢,我喝茶去怕太晚了!”
(卞之琳 譯)
二十世紀初的西方文苑中,盛開著種種奇花異葩,它們一反傳統,以獨特的審美方式傳達著作家獨特的藝術感受,英國“心理小說派”最著名的代表弗吉尼亞·吳爾芙就是其中的一位出色的耕耘者。再現個人心理意識的細微的變化本是“心理派”小說家創作的主旨,然而吳爾芙的《果園里》乍看卻無一處寫到人物的心理。作品開始,劈頭一句就是“米蘭達睡在果園里”。然后帶你近觀蘋果樹下那長椅、那掉在草里的書,還有在陽光下“發綠,發玫瑰紅,又發橘黃”的貓眼石戒指、微風中飄動的紫衣,以及飛舞的白蝴蝶……你卻看到一副五彩繽紛的美妙圖畫!然后再請你側耳細聽:果園里傳來學童合誦乘法表的破鑼似的“清越的喧響”,教師的斥罵、老巴斯蕾酒醉的號叫,以及高處教堂傳出的“凄涼愁慘”的風琴曲、“間歇的、遲鈍的、教訓的”得得鐘聲和那教堂塔頂尖叫一聲后漫無目的嗡嗡作響的金羽,最后,紛紛擾擾的現實生活奏鳴曲中導人米蘭達睡起之后的嚷叫:“噢,我喝茶去怕太晚了!”全文嘎然而止。多么傳神的筆觸啊,吳爾芙為我們繪聲繪色地描寫了畫中人米蘭達睡后在果園里的“所見所聞”,真是微妙微肖,讀來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但是,作者僅僅是讓我們去欣賞一副美人睡臥圖嗎?不!細細品讀就不難發現,醉翁之意不在酒!只要撥開那層外表的屏障,深入畫中人的意識空間,一個精心設計的藝術構思便脫穎而出了。這是一個以實代虛,實寫景物,虛寫心理,使人物從睡到醒,從夢想回歸現實,以現實引伸心理的特殊構思。正如吳爾芙所言:“生活決不是一排對稱置放的燈,生活是一個閃亮的光環,是一個自我們的意識產生直至消失為止始終包圍著我們的半透明的外殼”,“讓我們來按照最細小的微粒降落在意識中的本來次序來描寫它們吧,讓我們來試著把所見所聞和所發生的事件借以印入意識的花紋分析清楚,而不管這種花紋在我們看來是多么支離破碎吧。”循著“意識的花紋”去揭示生活“半透明的外殼”,這也是開啟《果園里》構思奧秘的一把鑰匙。
說到《果園里》的構思,首先要著意于作品描繪人物與景物的空間方位。不論是平視蘋果樹底下的長椅、“濾過蘋果樹”的陽光;還是仰視“經過米蘭達頭上四咫高的地方,穿過蘋果樹枝間”的各種喧響,和蘋果樹頂之上“離米蘭達三十尺高的地方”發出的教堂風琴曲、鐘聲、金羽的旋轉聲;亦或俯視米蘭達睡臥的“一個象針尖一般大的地方”。從下到上,又從上而下,作家的視線并沒有投向整個果園,而是始終以蘋果樹為中心,有限地描寫了蘋果樹上下這一立體空間的景物,而這不正是唯一的畫中人米蘭達在朦朧的夢幻中潛在的感官意識的范圍嗎?特別是對照開頭和結尾:睡前正在讀書的米蘭達陷入理想的遐思,手指書頁“這個地方真是世界上許多角落中的一個,正是在那兒發出姑娘們最美好的笑聲……”(原文為法語),沉入夢境迷連忘返,暫時拋卻了現實生活中頑童、嚴師、醉鬼的紛擾,其神魂扶搖直上,直到夢醒魂歸,回返現實,帶著“喝茶去怕太晚了”的憂慮消逝于畫面。這里,作者雖然沒有直接描寫米蘭達睡前、睡中的具體心態,只是以少許筆墨點染了她睡得恬美、醒得焦慮,然而從地到天,又從天到地,在環繞蘋果樹這個不大的時空范圍之內卻隱約暗示出夢想的升華,與現實無法回避的內在心理矛盾。如此表現心理,以實代虛,意在不寫之中,真是妙哉,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