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偃虹堤記
偃虹堤記
偃虹堤記
【原文】
有自岳陽至者,以滕侯之書[179]、洞庭之圖來告曰:“愿有所記。”予發書按圖,自岳陽門西距金雞之右[180],其外隱然[181]隆高以長者,曰偃虹堤。問其作[182]而名者[183],曰:“吾滕侯之所為也。”問其所以作之利害[184],曰:“洞庭天下之至險,而岳陽,荊、潭、黔、蜀四會[185]之沖也。昔舟之往來湖中者,至無所寓,則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遠且勞,而又常有風波之恐,覆溺之虞[186]。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無患。”問其大小之制[187],用人之力,曰:“長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而殺[188]其上得厚三分之二,用民力萬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時以成。”問其始作之謀,曰:“州以事上[189]轉運使[190],轉運使擇其吏之能者行視可否,凡三反復,而又上于朝廷,決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議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書矣。”
蓋慮于民也深,則其謀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191]天下至險不測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荊、潭、黔、蜀,凡往來湖中,無遠邇[192]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陽四會之沖,舟之來而止者,日凡有幾!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則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數計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壞。蓋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繼者常至于殆廢[193]。自古賢智之士,為其民捍患興利,其遺跡往往而在。使其繼者皆如始作之心,則民到于今受其賜,天下豈有遺利[194]乎?此滕侯之所以慮,而欲有紀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聞當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時,嘗顯用之[195]。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無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慮熟謀審,力不勞而功倍,作事可以為后法,一宜書。不茍一時之譽,思為利于無窮,而告來者不以廢,二宜書。岳之民人與湖中之往來者,皆欲為滕侯紀,三宜書。以三宜書不可以不書,乃為之書。
慶歷六年某月某日記。
【注釋】
[179]滕侯之書:滕宗諒的書信。滕宗諒,字子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人。他為官頗有政績。范仲淹《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侯,唐宋時對地方長官的美稱。
[180]右:西方稱“右”。
[181]隱然:高聳的樣子。
[182]作:建筑。
[183]名者:起名的。
[184]利害:偏義復詞,指“利”,益處,好處。
[185]四會:四面交匯。
[186]虞:憂慮。
[187]制:規模。
[188]殺:逐漸變窄。
[189]上:向上報告。
[190]轉運使:宋主管一路政務的官吏。
[191]御:防備。
[192]邇(ěr):近。
[193]殆廢:懈怠廢壞。
[194]遺利:遺失的利益。
[195]嘗顯用之:曾經重用他。
【譯文】
有一個從岳陽來的客人,拿著滕子京太守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圖來告訴我說:“請您寫篇記敘的文字吧。”我打開信看著地圖,看到從岳陽門往西到金雞的西邊,其外面有一個又高又長的建筑,叫做偃虹堤。
問來人謀劃建造此堤的人和為此堤起名字的人,客人說:“這都是我們滕太守做的。”又問他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回答說,“洞庭湖是天下最險要的,岳陽又是荊州、潭州、貴州和四川四個地方交匯的要沖。過去往來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也沒停泊的地方,只能在南津停泊,遇到需要到州中辦事的又遠又累,而且常常恐懼風波,擔心船翻人被淹死。現在船到了全部停泊在堤下,有事到州里的,又近又不擔心。”我問這個堤有多大,需要用多少人,回答說:“全長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度越往下就加上二尺,到最上邊能得到底部厚度的三分之二,需要用一萬五千五百個工,很快就按時完成。”我問他開始是如何謀劃的,回答說:“州里把這個事上報給轉運使,轉運使選擇有能力的官吏視察是否可行,反復了多次,最后上報朝廷,由三司來決定,三司決定說可行,他們都不能改變我們太守的主意。”然后催促我說:“這是有德行的人的舉動,可以為此寫篇文字。”
大概深深考慮老百姓利益的人,在謀劃一些事情時是精到的,所以能夠用力少而取得的功效多。看那百步遠的湖堤,可以防備天下至險的地方不測的禍事,恩惠當地百姓并且遍及于荊州、潭州、貴州、四川,凡是往來于湖中的人,不論是遠是近都得到這個堤的利益。而且岳陽又是四個地方的要沖,往來的船只在此停泊的,一天要有多少呢!假使堤的土石有幸長久不壞,那么滕子京太守對人或物的恩惠,難道是可以用數計算的嗎?事情不怕干不成,怕就怕容易壞。建造的人一開始并非不想讓它長久完好,可是繼承者倒常常把它廢棄。自古以來的有才德的人,為了百姓興利除弊,它們的遺跡到處都有。如果繼承者都像建造者那樣用心,那么百姓到現在仍然受惠,天下還有把有利的事物丟掉的嗎?這也是滕太守擔心的原因,所以讓我寫篇紀念的文字給后人。
滕太守志向大、能力強,在當世很有名。目前正是朝廷用兵用人的時候,他曾經被朝廷任用過。但還沒有功成名就,就退下來當一州的太守,并沒有發揮他的全部才能,只是稍稍發揮,憑修這個堤來惠及百姓。他深思熟慮,事半功倍,這種做事的方法可以讓后世的人效法,這是我第一個應該寫此記的理由。不只是想著為當時的人贊譽,而是想為千秋萬代獲利,并且告訴后代不要廢棄,這是我第二個寫此記的理由。岳陽的百姓與洞庭湖中往來的人們,都想為滕太守寫這個紀,這是我第三個寫此記的理由。有三個寫記的理由而不能不寫,于是就寫下了此篇文字。
慶歷六年某月某日記。
【解析】
偃虹堤是滕子京貶官岳州時在洞庭湖修建的一項水利工程。滕子京與歐陽修、范仲淹都是親密的朋友。慶歷二年,滕子京被人誣告動用公使錢而下獄。范仲淹、歐陽修盡力替他辯白,他先被貶知鳳翔府,后又被貶知虢州。慶歷四年,御史中丞王拱辰上奏,以為滕子京“盜用公使錢止削一官,所坐太輕”,他又于慶歷四年春被貶至岳州巴陵郡(今湖南岳陽一帶)。滕子京到岳州勤政愛民,慶歷五年,重修岳陽樓,請范仲淹作記。其后又修偃虹堤,請歐陽修作記。滕子京派人為歐陽修送去洞庭湖、偃虹堤圖景,歐陽修按照圖景作成此文。
文章首段通過與送信人的問答介紹了偃虹堤的概況,四次問答,通過偃虹堤概況的介紹突出了滕子京高尚的品德和優秀的才能。第二段高度評價了滕子京修建偃虹堤的政績,“蓋慮于民也深,則其謀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為功多。”通過層層論述,點出其“功”。第三段點明了作記的緣由,通過“三宜書”再一次評價贊揚了滕子京修建偃虹堤的功績和人民對他的愛戴,因而為其作記,實乃義不容辭。
本文構思巧妙,豐富多姿,在對滕子京進行贊頌的時候,也傾注了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抒發了他為民興利除患的政治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