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元春《繁川莊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譚元春:繁川莊記
譚元春
莊遠清白江六里,過繁縣北六里,江至此分為川。在大石橋西半里,川又分,不及橋一畝復合。橋北不能見川,柳陰之。柳南度竹隱橋,以川為地,不能見地而見川。時一見地,浮其間如水上物,度其地十三畝有半,竹陰之。蜀中竹善為陰,碧沉如桐,高矚如有葉,葉郁郁隆至半,萬竹齊陰,倒影在川,川嘗碧碧浸人影而后已。橙亦然,年深映遠,株必累百。初入竹時,煙其步。朱無易先生從蒼蔚間置含清亭,清所含也。竹盡,榿陰之,合百數十以為影,如不見川,而見川所浮之地,如榿中物。然川至此奔激怒生,流潑潑有聲,自竹隱橋以南之地,皆若動。先生乃置軒,常自成都來住累月。課隸人,分江水入川,灌田以自澹。而先生之仲子履,顏其軒為純音,先生之鄉人稱為繁川莊,先生皆聽之。萬歷丁巳,官楚憲司,屬譚子以為記。記暇,譚子想慕其地,復為絕句詩,凡六首,先生亦聽之也。
四川繁縣(今新都縣)的繁川莊是明萬歷年間朱無易的別居之地。他當時任楚憲司,常來往于成都、繁川莊之間。作者是他的好友,在他的要求下,為繁川莊寫了這篇記勝文章。時在萬歷四十五年(1617)。文章開頭先交代繁川莊所在的位置和風景。它離清白江和繁縣各六里,江在這一帶時分時合,有時為柳樹所遮蔽。時而見到土地,則似飄浮水上,又被竹林所覆蓋。這樣一種“山重水復”、“柳暗花明”的景象,卻正是歷來文人們所喜好和追求的境界。所以看來似乎很平常的景物,在隱者的心目中和作者筆下,就別有一番情趣了。文中寫道:“蜀中竹善為陰,碧沉如桐,高矚如有葉,葉郁郁隆至半,萬竹齊陰,倒影在川,川嘗碧碧浸人影而后已。”足見作者是把這竹林倒影作為此地的一種特有的景色來觀賞的。而榿樹也如此,它緊接著竹林,遮蔽著水道和土地,又是一片清涼。這大概就是朱無易在此處設置含清亭的用意所在,清幽寂靜就含在這竹林、榿樹之中了。在這里觀賞川水,“奔激怒生,流潑潑有聲,自竹隱橋以南之地,皆若動。”如果說前文寫柳陰、竹陰、榿陰,都是相對靜態的景,那么在這里寫川流潑潑,則是動態的景。正所謂靜中有動、動靜結合,以動襯靜,是賞景的佳處。因此朱無易在這里置軒。應該說,這樣的選擇是頗具眼光的。至于名稱,似乎朱先生不以為意,只求能“灌田以自澹”,其子名其軒為“純音”,鄉人稱為“繁川莊”,均聽之任之,無所慮于心。
一個不起眼的隱居之地,看似平常,經過作者的一番渲染,竟也成為吸引人的游憩場所。我國的園林造景,常常采取曲折隱蔽的手法,使景物不能一覽無余,而是次第出現,或隱或現,增加游人深訪究竟的趣味。本文寫的是自然景物,卻似乎也有同樣效果。一個“柳陰之”、一個“竹陰之”、又一個“榿陰之”,在這重重的遮蔽之下,川流在平地忽隱忽現,又先后出現含清亭、繁川莊,每一個隱蔽處各有其景物,最后才終于顯出其廬山真面目。這樣寫,既體現出高尚的山林情趣,又表現出高超的描寫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