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后赤壁賦
后赤壁賦
后赤壁賦
【原文】
是歲十月之望[160],步自雪堂[161],將歸于臨皋[162]。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163]。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164]。
已而[165]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166],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167]。顧[168]安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169]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
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170]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予乃攝衣[171]而上,履巉巖[172],披蒙茸[173],踞虎豹[174],登虬龍[175],攀棲鶻[176]之危巢,俯馮夷[177]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178],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179]而悲,肅然[180]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181],戛然長鳴,掠[182]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183],過臨皋之下,揖予[184]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185],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186]笑,予亦驚寤[187]。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注釋】
[160]望:農歷每月十五。
[161]雪堂:蘇軾在黃州所建的新居,離他在臨皋的住處不遠,在黃岡東面。堂在大雪時建成,畫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
[162]臨皋(ɡāo):亭名。
[163]黃泥之坂(bǎn):黃岡東面東坡附近的山坡叫“黃泥坂”。坂,斜坡,山坡。文言文為調整音節,有時在一個名詞中增“之”字。
[164]行歌相答:邊行邊吟詩,互相唱和;且走且唱,互相酬答。
[165]已而:過了一會兒。
[166]薄暮:太陽快要落山時候。薄,迫,逼近。
[167]鱸(lú):鱸魚是松江(現在屬上海)的名產,體扁,嘴大,鱗細,味道鮮美。
[168]顧:但是,可是。
[169]斗:古代盛酒的器具。
[170]斷:阻斷,形容山壁峭立。
[171]攝衣:提起衣襟。攝,牽曳。
[172]巉(chán)巖:險峻的山石。
[173]蒙茸:雜亂叢生的野草。
[174]虎豹:高大的山石。
[175]虬龍:指枝柯彎曲形似虬龍的樹木。虬,龍的一種。
[176]棲鶻(hú):睡在樹上的鶻。棲,鳥宿。鶻(hú),隼,鷹的一種。
[177]馮(pínɡ)夷:水神。
[178]劃然長嘯:高聲長嘯。劃,有“裂”的意思;嘯,蹙口作聲。
[179]悄然:靜默的樣子。
[180]肅然:因恐懼而收斂的樣子。
[181]玄裳縞衣:下服是黑的,上衣是白的。玄,黑。裳,下服。縞,白。衣,上衣。仙鶴身上的羽毛是白的,尾巴是黑的,因此這樣說。
[182]掠:擦過。
[183]蹁躚:輕快地走著。
[184]揖予:向“我”拱手施禮。
[185]疇昔之夜:昨天晚上。語出于《禮記·檀弓》上篇“予疇昔之夜”。疇,語首助詞,沒有實在的意思。昔,昨。
[186]顧:回頭看。
[187]寤:覺醒。
【譯文】
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出發,準備回臨皋亭。有兩位客人跟隨著我,一同走過黃泥坂。這時,霜露已經降下,樹葉全部脫落。我們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頭仰望,明月高懸。四下里瞧瞧,心中十分愉悅;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詩,相互酬答。
過了一會兒,我嘆惜地說:“有客人卻沒有酒,有酒卻沒有菜。月色皎潔,清風吹拂,如此美好的夜晚,我們如何度過呢?”一位客人說:“今天傍晚,我撒網捕到了魚,大嘴巴,細鱗片,形狀就象吳淞江的鱸魚。不過,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說:“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為了應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這樣,我們帶著酒和魚,再次到赤壁下游覽。長江的流水發出聲響,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來。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覽所見的江景山色竟再也認不出來了!
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巖,撥開紛亂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狀的怪石上,不時拉住形如虬龍的樹枝,攀上猛禽做窩的懸崖,下望水神馮夷的深宮。兩位客人都無法跟著我到這極高處。我劃地一聲長嘯,草木被震動,高山與我共鳴,深谷里響起了回聲,大風刮起,波浪洶涌。我也覺得憂愁悲哀,感到恐懼而靜默屏息,覺得這里令人畏懼,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劃到江心,任憑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這時快到半夜,環望四周,覺得很是冷清寂寞。正好有一只鶴,橫穿江面從東邊飛來,翅膀像車輪一樣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潔白的衣衫,它嘎嘎地拉長聲音叫著,擦過我們的船向西飛去。
過了會兒,客人離開了,我也回家睡覺。夢見一位道士,穿著羽毛編織成的衣裳,輕快地走來,走過臨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說:“赤壁的游覽愉快嗎?”我問他的姓名,他低頭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細了。昨天夜晚,邊飛邊叫,經過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嗎?”道士回頭笑了起來,我也忽然驚醒。開門一看,卻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解析】
這篇《后赤壁賦》是《前赤壁賦》的續篇,也可以說是姊妹篇。兩者都是對月夜于赤壁泛舟飲酒賞月的描寫,表現了不同時令季節的大自然山水特征。前賦談玄說理,充滿理趣;后賦則敘事抒情,借景抒懷。
本篇以“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等冬景的傳神描寫勾勒出一幅充滿特色的江山美景圖。同時通過飛鶴探舟而西展開想象,將鶴與道士合而為一,幻覺和夢境的描述為文章涂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后赤壁賦》作于蘇軾因“烏臺詩案”而被貶至黃州之時,貶謫生涯使蘇軾更深刻地理解了社會和人生,也使他的創作更深刻地表現出內心的情感波瀾。尤其是孤鶴形象,更能夠讓我們感到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孤獨、寂寞、高貴、幽雅、超凡脫俗的孤鶴,歷來便是道家的神物。蘇軾不僅借孤鶴以表達自己那種高貴幽雅、超凡脫俗、自由自在的心境,更表現了那種超越現實的痛苦的遺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