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毀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作品:原毀
簡介
本篇選自《昌黎先生集》。針對當時封建士大夫中滋生的嫉賢妒能的惡劣風氣,文章推原毀謗之由來,以正視聽,以期引起當權者注意并采取措施糾正。
古之君子①,其責己也重以周②,其待人也輕以約③。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聞古之人有舜者,其為人也,仁義人也。求其所以為舜者,責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聞古之人有周公者,其為人也,多才與藝人也。求其所以為周公者,責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無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無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④。”是不亦責于己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為藝人矣。”取其一不責其二,即其新不究其舊,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藝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輕以約乎!
今之君子則不然,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詳,故人難于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內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是不亦待于己者已廉乎⑤!其于人也,曰:“彼雖能是,其人不足稱也;彼雖善是,其用不足稱也。”舉其一不計其十,究其舊不圖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⑥,是不亦責于人者己詳乎!夫是之謂不以眾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見其尊己也!
雖然,為是者有本有原,怠與忌之謂也。怠者不能修⑦,而忌者畏人修。吾嘗試之矣。嘗試語于眾曰⑧:“某良士,某良士。”其應者,必其人之與也⑨;不然,則其所疏遠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不若是,強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嘗語于眾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應者,必其人之與也;不然,則其所疏遠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不若是,強者必說于言⑩,懦者必說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嗚呼!士之處此世,而望名譽之光、道德之行,難已!
將有作于上者,得吾說而存之,其國家可幾而理歟!
注釋
①君子:指有地位的人。 ②重:嚴格;以:而;周,全面; ③輕:寬容;約:簡略。 ④病:瑕疵,缺點。 ⑤已:太,甚。 ⑥聞(wèn):聲望,聲譽。 ⑦修:進修,求進步。 ⑧語(yù):告訴。 ⑨與:同黨,朋友。 ⑩說:通“悅”,高興。 將有作于上者:作,作為;上:上位,高位;將有作于上者,身居高位而將有所作為的人。
譯文
古時候的君子,他們對自己的要求既嚴格而又全面,他們對別人的要求既寬容而又平易。嚴格而又全面,所以就不懈怠;寬容而又平易,所以人們就樂于做好事。他們聽說古人中有一位叫舜的,他是一位仁義的人,他們便探求舜之所以成為舜的原因,自責地說自己:“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這樣,可我卻不能這樣!”日夜思索,克服那些不如舜的地方,發揚那些與舜相似的地方。聽說古人中有一位叫周公的,他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人,他們便探求周公之所以成為周公的原因,自責地說自己:“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這樣,可我卻不能這樣!”日夜思索,克服那些不如周公的地方,發揚那些和周公相似的地方。舜是一位大圣人,后世沒有人能比得上他;周公是一位大圣人,后世沒有人能比得上他。可這些君子卻說:“比不上舜,比不上周公,這就是我的缺點啊!”這不正是要求自己既嚴格而又全面嗎!他們對待別人時,卻說:“那個人能夠這樣,就足以稱得上是賢良的人了;能擅長這樣的技能,就足以稱得上是個有才能的人了。”他們對別人只取其一方面的長處,而不苛求其他的方面;肯定他人現在的優點和成績,而不追究其過去的缺點和失誤,惶惶然惟恐他人得不到做好事的益處。一件好事是容易做到的,一種技能是容易掌握的。古代的君子對待他人,則說:“能夠這樣,這也就夠了。”又說:“能擅長這樣的本領,也就足夠了。”這不正是對他人的要求既寬容而又平易嗎!
現在的君子卻不是這樣,他們對別人求全責備,對自己的要求卻很低。求全責備,故而人們就很難去做好事;對自己要求很低,故而自己收獲就少。自己沒有什么長處,卻說:“能夠這樣,也就足夠了。”自己沒有什么本領,卻說:“我有這種本領,也就足夠了。”對外以此來欺騙別人,對內以此來蒙蔽自己,還沒有取得一點收獲就停止不前了,這不正是對自己的要求太低嗎!他們對待別人時,卻說:“他雖然能夠這樣,但其為人也是不值得稱道的;他雖擅長這種技能,但這點才能是不足稱道的。”抓住他人的一點,而不去考慮他人的其他方面;追究他人的過去,而看不到他人的現在,惶惶然惟恐他人有好的聲望,這不正是對別人求全責備嗎!這就叫作不以一般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卻以圣人的標準苛求別人,我看不出他對自己的尊重!
雖然如此,這樣做的人是有其根源的,那就是懈怠和嫉妒。懈怠的人就不能求進步,而嫉妒別人的人又害怕別人有所進步和造就。我曾試驗過。曾試著對人們說:“某人是賢良之士,某人是賢良之士。”那些隨聲應和的人一定是這個人的好朋友;要不,就是和他關系疏遠,沒有利害關系的人;再不然,就是畏懼他的人。如果不是這樣,那么厲害的人就一定會用憤怒的言辭加以反駁,懦弱的人也會表現出生氣的樣子。我又試著對大家說:“某人不是賢良之士,某人不是賢良之士。”那些不隨聲應和的人,一定是這個人的好朋友;要不,就是和他關系疏遠,沒有利害關系的人;再不然,就是畏懼他的人。如果不是這樣,厲害的人一定會說出自己高興的言辭,懦弱的人也會流露出高興的神情。所以,一個人事業有了成就,誹謗也就隨之產生了,品德高尚了,詆毀也就隨之而來了。唉,士人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而要期望名譽光揚,道德施行,太難了!
身居高位而將要有所作為的人,聽到我所說的而能記在心上,國家大概也就可以得到治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