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觀潮》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周密:觀潮
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方其遠(yuǎn)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誠齋詩云“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shù)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并有乘騎、弄旗、標(biāo)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而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數(shù)百,皆披發(fā)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而豪民貴宦,爭賞銀綵。
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閑也。
禁中例觀潮于“天開圖畫”。高臺下瞰,如在指掌。都民遙瞻黃傘雉扇于九霄之上,真若簫臺蓬島也。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這是白居易詞《憶江南》之二的名句。“錢江觀潮”,早在漢魏六朝便成習(xí)俗了。晉代大畫家顧愷之還寫過《觀潮賦》。唐宋時,中秋觀潮之風(fēng)更為盛行。
潮汐是一種由于月球和太陽對地球各處引力不同,所引起的水位周期性漲落現(xiàn)象。錢塘江下游由于呈獨(dú)特的喇叭形,河身小而河口大。宋時,海潮從肖山坎山、赭山之間的河道涌入。這里不僅河道變窄,而且到聞家堰附近的“三江”口江面,河道彎曲成反“之”形,兩地直線距離僅八公里,而河道卻長十三公里。這種“蛇曲”河道及其形成的“凹形回流”,造成上漲海潮與下泄江水互相撞擊沖涌,從而產(chǎn)生巨大的錢塘怒潮。
作者記“觀潮”,重在“觀”,對“潮”的描繪文字極為簡練。從“觀”字著眼,分別寫所見景象的壯觀場面:一、寫江潮的壯觀。潮出海門,僅如銀線,偉在奇幻,及至漸到近處,則形似“玉城疊嶺”,聲如“雷霆”,勢如“吞天沃日”,偉在雄豪。雖寥寥幾句,卻聲色俱來,堪稱神來之筆。這是潮的壯觀。二、寫水軍乘潮操練的壯觀。作者把戰(zhàn)船的布陣,刀槍手的表演,煙火的攻擊等真刀真槍的“戰(zhàn)斗”奇觀,與水瀑轟震的怒潮相烘托,給江潮的雄偉增添了威武氣勢。三、壯在吳兒弄潮。這是天下少有的驚險。善泅者在際天而來的潮頭中,溯迎而上,表現(xiàn)種種特技。但據(jù)吳自牧的《夢粱錄》中記載,當(dāng)年“郡守蔡端明內(nèi)翰見其往往有沉沒者,作《戒約弄潮文》”,但禁而不止,為的是逞技競雄,又可得銀綵獎賞。四、觀潮人群的壯觀。先說場面之大,“江干十余里間”,“車馬塞途”,“雖席地不容閑”。五、最后寫禁中觀潮的壯觀。因南宋皇宮在江邊鳳凰山麓,背山臨水,“天開圖畫”的樓臺又居高臨下,是最理想的看臺。
比之于張岱的《觀潮》,本文視野更廣、視角更巧;不僅描繪了自然偉觀,也記敘了人文景觀,兩相烘托,“潮”的氣勢更覺雄奇。兩文雖題材相同,但本文著墨不多,而馳筆于昔日的觀潮景象、觀潮人的歡樂,從而蘊(yùn)蓄著更多的“盛衰無常”的深沉悲哀,也令讀者不勝感慨系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