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琬《游馬駕山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汪琬:游馬駕山記
汪琬
馬駕山,在光福鎮(zhèn)西,與銅井并峙。山中人率樹梅藝茶條桑為業(yè),梅五之,茶三之,桑視茶而又減其一,號為光福,幽麗奇絕處也。
予入山,與諸子循鄧尉之陰前行,數(shù)十步輒有平原,曲澗回流,倒影澄澈見底,心稍稍喜。于時,游人輿者、騎者、屣而從者不絕于道。既至山麓,則其境益奇,界以短畦,藩以叢竹,陰森蔚薈,裁通小徑,不能受輿騎,率皆舍而徒步矣。前后梅花多至百許樹,香氣蓊勃,落英繽紛,入其中者,迷不知出。稍北折而上,望見山半,累石數(shù)十,或偃或仰,小者可幾,大者可席,蓋《爾雅》所謂署也。于是遂往,列坐其地。俯窺傍矚,濛然蒙然,曳若長練,凝若積雪,綿谷跨嶺,無一非梅者。加又有微云弄白,輕煙繚青;左澄湖以為鏡,右崇障以為屏;水天浩溔,蒼翠錯互。然則,極鄧尉、玄墓之觀,孰有尚于茲山者邪!
惜乎!地深且遠,莫有治廬其址者,故不能信宿于此,以窮其幽,盡其變,此則予之恨也。馬駕山不載郡志,或又謂之朱華山云。
同游者,劉天敘、潘慡,門人句容王介石及兒子筠。
梅花是我國的名花,尤以江南為勝。杭州的孤山、超山,無錫的梅園,蘇州的鄧尉山,都是賞梅勝地。在鄧尉山一帶,花盛時滿山盈谷,銀海蕩漾,有如積雪,香氣四溢,故清代江蘇巡撫宋犖即景寓意,題寫“香雪海”三字,刻于崖上,從此名著吳下。汪琬在這篇游記中所寫的馬駕山,乃是鄧尉山一帶賞梅的最佳地方。
作者在文中,首先介紹了馬駕山的方位和百姓種梅概況。隨后敘述游覽馬駕山的情景。沿著鄧尉山北面前行,一路上見“曲澗回流,倒影澄澈見底”,游人不絕于道。到了山腳,境界更為奇絕。步行其中,前后皆是梅花樹,香氣濃郁,落英繽紛,大有“入山無處不花枝,遠近高低路不知”的感覺。從山腳北折而上,望見半山中聳立數(shù)石,姿態(tài)各異,或俯或仰,小者如幾,大者如席,可坐可臥。作者與諸子列坐石上,“俯窺傍矚”,只見“綿谷跨嶺”,漫山遍野,“濛然蒙然,曳若長練,凝若積雪”,成了一片梅花的海洋。加上天上微云泛白,輕煙繚繞于青山之間,清美極了,山左清澄的太湖好似一面巨大的明鏡,山右高大的山峰猶如一道摩天的錦屏。水天相連,浩渺無際,蒼翠錯互,蔚為奇觀。作者為這迷人的景色所陶醉,不禁感嘆:名聞遐邇的鄧尉、玄墓梅花,哪里比得上馬駕山呢!寫到這里,作者緊扣馬駕山盛產(chǎn)梅花的特色,著力寫出梅花的色、香、形,同時將它與山石湖水等背景相互映襯,寫出了馬駕山的搖曳多姿,把一座無名的小山寫得引人入勝。
最后,作者由馬駕山不載郡志,因而不為人知這一現(xiàn)象,感嘆馬駕山地深且遠,沒有住處,故游人不能“窮其幽,盡其變”。由此,我們不由聯(lián)想起宋代著名散文家王安石在他的《游褒禪山記》中所說的一段話:“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帧⒎浅V^,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馬駕山正是這樣一個奇?zhèn)ス骞侄僳E罕至的地方。或許,這也是汪琬這篇文章給予我們的啟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