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威·薩·毛姆《江上歌聲》抒情散文鑒賞
作者: 〔英國〕威·薩·毛姆
【原文】:
沿江兩岸回蕩著船夫號子聲。橈夫劃著收扎起帆檣的高尾舢板,順流而下;你聽,他們喊著嘹亮雄渾的號子。纖夫背著纖繩,逆流而進。五六人拖著小舟,兩百人曳著揚帆舢板,越過激流險灘;你聽,他們喊著船夫號子,那是更加氣喘吁吁的歌唱。船中央,一人站立,不停地擂鼓督陣;他們弓腰曲背,著了魔似地曳著纖繩;極力掙扎,有時就在地上爬行。他們奮力緊拉纖繩,同激流的無情力量抗爭。工頭在一旁察巡,誰不拼死賣命,那一頭破開的竹鞭,便會抽打他赤裸的脊背。人人都得竭盡全力,要不就會前功盡棄。他們喊著激越、高亢的號子——激流曲。語言怎能描述歌聲里蘊蓄著多少辛勞。這歌聲啊,足以顯示那極度勞損的心靈,那緊繃欲綻的筋肉,以及那人類征服自然力量的頑強精神。纖繩可能斷裂,舢板縱然旋回,而湍流險灘終將被戰勝。勞累的一天結束時,飽餐一頓,或吞云吐霧,或陶醉在悠閑自在的美夢中。然而,最痛楚的歌唱卻是碼頭工扛著沉沉大包,沿著陡峭石階,走向城垣時哼出的歌聲。他們上上下下,走個不停;“嗨喲,啊嗬”,那節奏分明的喊聲,就象他們的辛勞一樣,永無休止。他們光腳赤膊,汗流浹背。他們的歌聲是痛苦的呻吟,是絕望的嘆息,是凄慘的悲鳴;簡直不是人的聲音。它是無限憂傷的心靈的吶喊,只不過帶上了點旋律和諧的樂音,而那收尾的音調才是人的最后一聲抽泣。生活太艱難,生活太殘忍,歌聲是絕望的最后抗議。這就是江上歌聲。
(李傳聲 譯)
【作者簡介】:
威·薩·毛姆(William Somerest Maugham 1874——1965) 英國小說家和戲劇家。一生寫了近三十個劇本,較出名的有《腓特烈夫人》、《圈子》等;還有兩部著名的長篇小說《人間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以及一百多個短篇,被稱為“二十世紀的狄更斯”。
【鑒賞】:
這是畫面與歌聲交相輝映的風景,是生活的艱苦與沉重的寄托。這里有橈夫的號子,有纖夫的號子,他們竭盡全力拼死賣命地勞作著,激越、高亢的號聲中“蘊蓄著辛勞”,而最痛楚的是碼頭工人的歌聲,那是“痛苦的呻吟、絕望的嘆息、是凄慘的悲鳴”,生活的重壓使那歌聲毫無歡樂,而成為“絕望的最后抗議”。
文章調子也如那江上歌聲,短促而激越,憂郁而憤怒。作者深感纖夫工人們生活的艱辛以及命運的不公,他以一種極大的同情與時時欲要爆發的憤怒來譜寫這“江上歌聲”,這歌聲飄蕩在激流,纖夫、工頭的竹鞭、碼頭工人肩扛的大包組成的畫面上,悲哀而又絕望。那畫面因為歌聲的點綴與襯托而顯得更加陰郁沉悶。這會不由得引起讀者的沉思:為什么會有如此深重的災難和不公的命運?為什么還有如此人壓迫人的時代?從而激起人們對剝削制度的反感,激勵人們為爭取平等、自由與幸福的新生而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