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溫《成皋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呂溫:成皋銘
呂溫
茫茫大野,萬邦錯峙,惟王守國,設險于此。呀谷成塹,崇巔若壘,勢軼赤霄,氣吞千里,洪河在下,太室旁倚,岡盤嶺蹙,虎伏龍起。鎖天中區,控地四鄙,出必由戶,入皆同軌。拒昏納明,閉亂開治。
昔在秦亡,雷雨晦冥,劉項分險,扼喉而爭。漢飛鎬京,羽斬東城,德有厚薄,此山無情!維唐初興,時未大同,王于東征,烈火順風。乘高建瓴,擒建系充,奄有天下,斯焉定功。
二百年間,大樸既還,周道如砥,成皋不關。順至則平,逆來惟難,敢跡成敗,勒銘巉顏。
成皋,又名虎牢,在今河南汜水縣西北。 自春秋時”孟獻子請城虎牢以逼鄭,遂城虎牢”以來,”嘗為天下重鎮。由秦而上,晉楚于此爭霸;由秦而下,楚漢由此分雄。后之有事者,未嘗不睥睨此地而決成敗焉。”(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千百年來,在這里演出了多少幕雄壯激烈的戰爭戲劇,多少英雄在這里或贏得不朽的聲譽,或遭敗亡而飲恨終身!它又感動了多少文人墨客,慨嘆無窮,……呂溫的《成皋銘》便是這類文學中的代表作之一。
這篇銘文,描繪了成皋地勢的雄偉高峻,強調了它”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重要戰略地位,概述了在成皋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并抒發了自己對時局的強烈關注之情。
筆勢一起,便以“茫茫大野,萬邦錯峙”勾畫出一幅博大渾茫的境界。但這句發端的妙處,還不止于此。如果說它明寫的是廣袤的空間,那么,它還暗示出悠久的時間。因為讀到“萬邦錯峙”,便不由得使人神游千古,浮現出春秋時代諸侯兼併,刀光劍影的歷史場面,不著痕跡地交代了成皋設關的悠久歷史。不過,這“茫茫大野”還僅是平面的構圖,盡管開闊,廣袤,卻顯得平板單薄,所以作者在廣袤的背景上面,以深邃的“大谷”、如壘的“崇巔”,極力渲染出成皋“勢軼赤霄,氣吞千里”的磅礴氣勢,這樣,畫面就有了立體的感覺。緊接著又以奔騰的黃河,“傍倚”的嵩山、“虎伏龍起”的崇山峻嶺相烘托,這不僅進一步突出了成皋的雄偉高峻,同時又給畫面增加了動態的活潑感。至此,成皋的重要地理位置就十分顯豁了:誰占據”出必由戶,入皆同軌”的成皋,誰就掌握了中原甚至四方邊鄙的控制權,從而很自然地過渡到下文對人事的描寫。
千百年來發生在成皋的眾多軍事斗爭中,作者以高度概括凝煉的語言,形象生動的比喻和夸張,著重寫了最激動人心的楚漢相爭、李世民“擒建系充”兩大事件。以“雷雨晦冥”比喻秦末群雄并起、天下大亂的紛亂局面。而“扼喉而爭”不僅寫出了成皋是形如咽喉的要害之地,同時也說明了劉、項相爭,您死我活的激烈程度,十分生動形象。劉、項在成皋竭力爭奪及其結局,作者僅用“漢飛鎬京,羽斬東城”八字便概括無余。寫唐太宗于武德三、四年東征王世充、竇建德,以少勝多,攻無不克的戰績和“烈火順風,乘高建瓴”的夸張之筆,極為形象地再現了當年李世民英氣勃發,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在敘述中貫注了作者由衷的贊頌之情,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單寫以上兩事,是有深意的。因為在他看來,這都是有“德”戰勝無“德”的,典范事例。遙想當年楚霸王以及王世充、竇建德擁眾數十萬,何等強大。但由于他們無“德”,最終失去民心,分別被劉邦、李世民所戰勝。因此滿懷感慨地說:“德有厚薄,此山無情,”可謂是點睛之筆。它既通過對成皋險關的否定,突出了“恃德不恃險”的深刻思想,與開始的對成皋險峻的極力渲染烘托形成一大起伏,又自然過渡到最后對時局的強烈關注和自己的政治態度。
在作者看來,自唐太宗創業,近二百年,民風淳樸,國運昌盛,成皋那樣的險關在大一統的時代,已失去了它的意義,如果誰還要恃險割據,是絕對要失敗的。“逆者惟難”,就是對他們的嚴正警告。最后,“敢跡成敗,勒銘巉顏,”正面點出了自己作銘的真正用意。如果結合中唐的政治局面來看,作者的這些議論是有針對性的,所謂“逆者”,實即指當時的藩鎮割據勢力。這樣就與前面“德有厚薄,此山無情”相照應,表現了作者維護國家統一的進步思想。
史稱呂溫“文體富艷”,但此銘卻別具一格。它起調高遠,氣勢雄渾挺拔,語言凝煉整飭,在史實的敘述中,表現了自己嚴肅深刻的思想和愛憎之情,理直氣壯,不容辯駁。同時,又借助于生動形象的比喻和夸張,增加了作品的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