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蘇軾·稼說送張琥》散文名篇鑒賞
唐宋八大家《蘇軾·稼說①送張琥②》散文名篇鑒賞
盍嘗③觀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馀。其田美而多,則可以更休④,而地力得全⑤。其食足而有馀,則種之常不后時⑥,而斂之⑦常及其熟⑧。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⑨而多實,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畝之田⑩,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鋤耰铚艾{11},相尋于其上者如魚鱗,而地力竭矣。種之常不及時,而斂之常不待其熟,此豈能復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過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養而不敢輕用,以待其成者,閔閔{12}焉如嬰兒之望長也。弱者養之以至于剛,虛者養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馀,而發于持滿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吾少也有志于學,不幸而早得與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謂不早也。
吾今雖欲自以為不足,而眾已妄{13}推之矣。嗚呼!吾子其去此而務學也哉!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14},吾告子止于此矣。
子歸過京師而問焉,有曰轍,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語之。
【注】
①說:古代一種文體,有的如論文,有的如雜文。②張琥:字子嚴,常德人,蘇軾好友。③盍(hé合)嘗:何曾。④更休:輪流更作,使土地得以休整。⑤地力得全:土地的生產能力得以保護。⑥不后時:不誤時令。⑦斂之:收莊稼。⑧及其熟:等到糧食成熟。⑨秕(bǐ比):即子實不飽滿。⑩百畝之田:指蘇軾貶黃州生計無著,由友人幫助申請了一塊荒蕪的舊營田,他躬耕其中,除草開荒,春種秋收。{11}鋤耰(yōu優)铚(zhì至)艾(yì義):指平整土地、下種、鋤草、收割等。耰,古代農具,形如榔頭,用來平整土地。铚,古代一種短小的鐮刀,用以收割。艾,通“刈”,收獲。{12}閔閔:小心的樣子。{13}妄:虛妄,不實。{14}博觀而約取:廣泛閱覽而謹慎采納。厚積而薄發:多積累而少顯露。
本文是蘇軾送和他一起考取進士的友人張琥的一篇贈別小品文,是作者貶謫在黃州時候所作。題目雖然為《稼說》,但莊稼之事,只是作者導入評論的道具而已。文章中心是談論治學之道,主旨是提倡“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這種科學的治學之道。
“盍嘗觀于富人之稼乎?”開篇一句反問,引出了兩段關于種莊稼的議論。起篇后,作者從兩方面闡述“富人之稼”,這便是“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馀”。然后又從這兩方面分別引申開去,說明這兩種情況產生的結果,得出的結論是:“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實,久藏而不腐。”從這段看,文字平淡無奇,道理也頗淺顯,使人似乎不清楚作者為文的底蘊所在。
第二段,作者又寫了自己十口之家種田的情況,“種之常不及時,而斂之常不待其熟”,這樣種莊稼當然不會有好收成。此段與上段的情況形成對比,意思深入了一層,但令人仍不明了其本意何在,難道作者僅僅是要說種莊稼這個盡人皆知的道理嗎?當然不是。
第三段,作者筆鋒一轉,寫道:“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過今之人也。……此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原來作者前兩段都是在設喻,以物喻人。此段則由物及人,說明人的才智在于積累,通過古人治學的情況,說明“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馀,而發于持滿之末”。這是全篇主旨之所在,也是作者苦心設喻之后而所要點明的道理。
第四段則由古人說到自己,“雖欲自以為不足,而眾已妄推之矣”。這當然是不利于學業長進的,故應“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進一步闡發了上段提出來的論點:才智在于積累。“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這兩句如奇峰突起,振聾發聵,使文章達到高潮。其中,“厚積而薄發”一語源自《戰國策•秦策》中的“積薄而為厚,聚少而為多”,自此以后成為千古名句,至今仍作為成語而經常被人們引用。
最后一段,作者告訴張琥:你回去路過汴梁的時候,問問有沒有個名蘇轍字子由的人,他是我的弟弟,請把這個道理也告訴他。這種結尾親切自然而又別具一格,看似輕松平淡的閑筆,如作家常之語,其實在表明自己所說的道理是發于內心的肺腑之言,更增加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閑筆不閑,寓意可謂深遠。
本文全篇結構嚴謹,講究謀篇布局。仔細品讀不難發現,第二段與第一段反向遞進,第四段與第三段反向遞進,而第三段與第一段呼應契合,第四段又與第二段承接相扣。每段中又運用排比句分層推進,形成連環扣式的結構,層次多而不亂,條分縷析,脈絡分明。分析本文,我們甚至能據其內容畫出一張線條清晰的結構圖來,可以說是清晰雋永,娓娓道來。
后人評論
謝枋得云:“首截托物發端,以稼喻人才。稼之美者,暗指有養之人;而稼之不美者,暗指無養之人。看后截議論自見。”(《山曉閣選宋大家蘇東坡全集》卷六)